最近有關台灣很火的一個新聞就是,大陸接連對於台灣的鳳梨和香蕉進行了進口限製,當然理由都是非常“正當”的有關檢疫這些,隨後,台灣發動大規模全民吃鳳梨運動,而國民黨也趁機批評民進黨的政策失當。
不過,除了這個貌似短期的政策,這幾天有一些和台灣的農民和農業相關的政策陸續出台,在我看來,農業和農民,將是大陸和台灣博弈的一個新戰場。
下麵我們先來看一看新聞。
中國暫停台灣鳳梨輸入,引發兩岸口水戰,也傷及台灣農民利益。為表示對台灣農民的重視和支持,中國17日發布「農林22條措施」,鼓勵和支持台灣農林業者登陸發展,支持措施包括提供農地林地使用、融資便利、開拓中國內銷市場等方麵。
中國國台辦等多個部門17日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中國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幹措施」(農林22條),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17日指出,發布「農林22條措施」的目的是為台胞台企參與中國農林業高品質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同等待遇。
根據「農林22條措施」,在農林地使用部分,台資企業通過流轉取得的農村土地經營權受中國法律保護,流轉合同到期後同等條件下可優先繼續租賃。
在融資部分,可申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同等享受農業信貸擔保和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可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進行直接融資,可獲涉農補助資金支持。
在創新研發部分,鼓勵台商台企參與重型農機、漁業裝備、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的研發創新、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鼓勵台資企業申請植物新品種權,同等享受農業支持政策和優惠措施。
另外,可同等參與茶葉、水果、花卉等農林產品的中國國家標準起草;可同等參與林草業重點龍頭企業推薦、中國國家林業產業示範園區申報。同時還鼓勵台灣鄉村建設規畫設計師到中國從事規畫設計工作。
在開拓中國內銷市場部分,可與中國供銷合作社係統農產品經營企業、協會合作,推介、銷售優質農產品,拓展中國內銷市場。
這個有關大陸部分的新聞,下麵看一看台灣方麵的反應。
針對國台辦公布「農林22條措施」,農委會主委陳吉仲17日親上火線舉辦記者會表示,1997年起,中國不斷發布對台農業優惠,但過去10年來,台灣赴中農業投資件數每年不超過10件,此次農林22條是「新瓶裝舊酒」,不會有太大作用;中國近年遇到糧食安全壓力因此吸引台灣過去投資,「名為惠台、實為利中」。
行政院表示,中國所稱的措施,企圖矮化台灣,其相關補助、補貼措施也隱藏諸多風險,國人要有所警覺。
陳吉仲表示,台灣到對岸投資有相關管理,必須依照「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許可辦法」,和經濟部投審會遞件,其中409項農產品不得到對岸投資,針對核心國家農業科技也有相關規範,因此農林22條不會有太大效果。
陳吉仲說,農林22條措施從農業生產到通路,無所不包,近年中國發生嚴重水災、秋行軍蟲入侵、非洲豬瘟等,遇到很大糧食安全壓力才希望台灣過去投資,至於針對兩岸茶葉、水果等的共同檢驗標準,是「某種程度矮化台灣主權」,且民眾若前往投資會遇到相當高的風險,因中國土地並非私有,台灣投資者取得土地並經營管理後,後續可能無法持續經營。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人的流動實際上很難避免,不過目前參與核心技術研發的人員,如果到中國必須先報備,至於退休人員部分,主持計畫的上位人員若離職到中國也要報備,並以3年為1期,若掌握的技術仍為核心關鍵,管製期也會延長。
當然,兩岸各說各話都非常正常,那我從第三方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第一,為什麽要這個時候推出「農林22條措施」,當然是因為對於台灣鳳梨事件產生的國內外反中影響有點估計不足,對於統戰的形象有較為負麵的影響,安撫台灣農民的意味很濃。
第二,希望對台灣的農民“打一拳頭,扔一紅棗”,希望農民能逐漸減少對於民進黨的支持,間接影響台灣政壇。
第三,台灣的農業科技非常發達,如何能大規模的吸引台灣的農業人才,大幅度提高大陸在某些方麵(比如水果,花卉等等)農業科技的水平,也是這個政策的一個要點。
第四,相對於過去給台灣的惠台政策是以直接采購為主,這次的政策是直接開放農民到大陸的投資,這種政策的改變就是想要對於民進黨的基本盤進行釜底抽薪,不讓你有政績,同時把你的支持者進行招安,通過市場換民心。
從這些角度分析,這個政策都是大陸對台政策的一個大招,也是妙招,但是實際結果如何,可能很難說。
第一,農業科技企業會有較大意願參與大陸市場,但是有關鍵技術的農業科技企業會受到台灣政府的很多限製。
第二,對於農民,因為台灣的農會非常發達,而且農民是非常安土重親的人群,大規模的到大陸從事農業不是太現實。
第三,大陸本身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並不讓人放心,何況還是來自台灣,以前各種合資然後技術流失的先例不少,這些都讓人有前車之鑒。
第四,大陸的土地租賃政策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而且有很多的地方政府的影響,台灣農民不可能有太多的話語權。
如果說這個政策會完全失敗,那倒也不是,對於某些投資農業的企業,本身如果沒有受到限製的農業科技,進入大陸市場還是有很多機遇的,但是這個不等於台灣農民的利益,更多的還是資本和市場的力量。
在投資界有個說法,叫做“養套殺”,就是說先把小豬哄進豬圈,把肥豬養肥,然後是下個套,各種手段,最後是把養肥的肥豬抬上案板,那也就是豬的最終命運。這個“養套殺”放到中國的很多政策上,都是可以套用的。
無論如何,農業和農民,作為大陸和台灣博弈新戰場,已經浮出水麵了。
謝謝你的補充,的確不太清楚金額的影響,但是大陸的農業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而且是一個持續成長的市場,應該不會是市場的問題,而是其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