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中國春節的傳統是過完元宵,年就算是過完了。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台灣的半導體人才為什麽稱霸全球,我指的是全球,不是美國,也不是台灣,而是全球。
在全球大型半導體企業的CEO中,華人占據越來越大的比例。無論出生於大陸、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是美國,這些華人CEO們都有著共同的特質,即專於技術、持久堅毅,並具有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和市場前瞻性。
《電子工程專輯》從眾多由華人創辦或管理的半導體公司中挑選10家,按照2019營收進行排名,其中多數企業都是全球半導體的龍頭企業,而在2020年更加如此,除了任正非因為華為的原因可能有比較大的變化,其它多家半導體企業都在2020年盈利大增。
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60年的發展曆程中,發生了兩次重大的地域轉移。第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從美國到日本的轉移,IDM(集成設計和製造)廠商開始出現,東芝、NEC和日立是代表廠商。英特爾被迫放棄存儲器業務,而轉向微處理器研發。第二次大轉移是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第一個10年,從日本到韓國和台灣,PC的普及成就了英特爾和三星等IDM廠商,台積電開創的純晶圓代工模式也成就了高通和英偉達等Fabless設計公司。
我們現在正處於第三次轉移的過程中,即從韓國和台灣到中國大陸的轉移。這是一個智能手機和AIoT的時代,半導體產業逐漸從重到輕,沒有晶圓廠也沒有芯片設計的Arm卻憑借微處理器內核IP主導著智能手機行業。純代工廠商TSMC在晶圓製造工藝技術上已經超越英特爾和三星等IDM廠商。華為和蘋果等手機廠商使用自研的手機芯片,穀歌和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也開始自研芯片。中興和華為事件刺激和加速了中國大陸本土晶圓製造和IC設計產業的發展,源自大學的RISC-V開源微處理器架構(ISA)也開始流行起來。
產業的轉移固然有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影響,但真正推動半導體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是那些投身於半導體研究、開發和應用普及的大學教授、工程師,以及掌管企業資源分配的CEO們。縱觀全球半導體產業和企業的領導者,可以發現大部分公司的創始人和CEO都有博士學位,大都從技術開始,伴隨著公司的發展而完成從技術到管理的蛻變,進而成為掌舵企業發展方向的領袖,甚至對整個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這10家公司在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地位:有3家進入全球Top 15半導體排行榜(分別是台積電、英偉達和聯發科),在全球Top 10 Fabless排行榜中占據7席(其實Top 10 Fabless隻有高通一家不是華人創辦或掌舵,其它9家都是,包括沒有列入名單的紫光展銳、瑞昱半導體和Marvell)
。 業務屬性:7家IC設計公司、2家晶圓代工、1家EDA公司
。 公司總部所在地:5家在美國,4家在台灣,一家在中國大陸
。 掌舵人出生地:1位來自中國大陸、2位來自馬來西亞,其餘的都出生於台灣
。 博士學位:3位獲得博士學位,分別是台積電的張忠謀、聯發科的蔡力行和AMD的蘇姿豐
。 MBA學位:2位獲得MBA學位,分別是博通的陳福陽和Cadence的陳立武
。 金融財務出身:2位是從事金融、會計等財務管理職業的,分別是博通的陳福陽和聯電的洪嘉聰
。 創始人兼CEO:3位是公司創始人並擔任董事長/CEO多年,分別是台積電的張忠謀、英偉達的黃仁勳和聯詠的何泰舜。
而我們單單來講一講台灣出生的半導體人才,上麵是CEO級別的,還有更多的在技術,管理,包括運營等各個方麵的半導體人才,他們絕對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中堅力量。
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在全球地位愈來愈吃重,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業產值將年成長3.3%,中國台灣增幅更大、達16.7 %,總產值將高達1027.3億美元以上,創新高,超越南韓,居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按照SEMI的觀點,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產值預計將增至4,260億美元。
SEMI指出,中國台灣半導體先進製程領先全球,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產值全球第一,IC設計全球第二。其中,台積電5納米已於今年第2季量產,更先進的2納米布局也已有能見度。
受惠先進封裝需求激增,日月光以超過21%的市占率,穩居全球半導體封測龍頭。聯發科成功布局5G中階機種市場,躍居全球第四大IC設計廠,聯詠、瑞昱也擠進前十大之列。
受疫情影響,今年除了線上服務、數據中心、個人電腦應用,大部分終端市場皆受到負麵影響。SEMI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業產值為4,260億美元,年增率為3.3%,但仍看好市場需求將在未來幾個季度逐步改善,若疫情複發,則可能拖累複蘇動能。
今年鴻海、大立光表現都很平穩,加上有台積電、聯發科突圍,這是台股再創三十年新高的最大憑藉。台灣矽島的威名,也在台積電、聯發科奮力提升中,愈見茁壯。
中國台灣半導體麵臨巨大斷層!不創新就會毀滅?
麵對中國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挑戰,鈺創科技(5351)董事長盧超群表示,半導體創新動力、人才永續,將是21世紀的「世代需求」,包括業者彼此競爭的動力,都是製造、設計、軟體等層麵突破,甚至要培養出能綜觀全局、兼具先進研發和管理的領袖人才,「半導體若沒有創新,就會毀滅!」
半導體發展都不錯,為何需要產業升級,盧超群指出,摩爾定律(Moore's law)是每兩年技術就要翻轉一次,競爭者都很優秀,製造業者都是「重量級」,有錢、力量又大,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都用「大猩猩」來形容;另一個是設計界,就是拿製造業的材料去做產品,就要有諸葛亮的才智,「誰隻要一疏忽,誰就會落成一代拳王。
行業內人士對DT君表示,中國早期發展半導體是靠從美國德州儀器出身的張汝京對產業“從0到1”的貢獻,但這期間高速發展、過度擴大產能,以及效率不高的經營下,導致每一家半導體廠都陷入虧錢窘境,之後互聯網產業興起,在搶人才方麵,成為集成電路產業一個強勢競爭對手。
相比之下,互聯網行業新鮮、有趣,又接近普羅大眾,看起來更是光鮮亮麗,對優秀人才極具有磁吸效應,而半導體產業要日夜輪班研發、生產線是 24 小時運轉,又是熬夜傷身,又要日夜進無塵室,多數人不願意選擇走半導體這條路。
台灣地區為什麽能培養出台積電、聯發科,以及早期聯電等這些優秀的企業?因為當年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台灣交通大學三所最頂尖院校的畢業生中,台大多數是到美國留學,清大和交大的優秀學生沒有太多產業可選擇,隻好往新竹科學園區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加上當年員工分紅配股製度,拚個五年都可以快速退休,所以每個人都衝勁十足。
但美國和大陸可以選擇的行業太多了,可以去互聯網、金融業,相較之下半導體產業是較為辛苦的一條路。
我們還是來看一看台灣為什麽可以培養如此眾多的高中端半導體人才的。
1 工業基礎良好
上世紀60年代,台灣抓住當時國際產業轉移以及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大力吸引來自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經濟發展迅速,為台灣工業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到了70年代,台灣開始走工業技術的道路,把經濟轉型到以通訊、信息、半導體、消費電子等高新技術領域上。之後很快有各種工業研究所在台灣成立,而且台灣還派遣了很多學員到美國等地學習先進技術,讓它們深造後回來為台灣工業發展做貢獻,這其中就有現在台積電的張忠謀等人,由此奠定了很多台灣大企業的基礎,形成了完善的工業體係。
2 美國產業扶持
由於國民黨逃到台灣後的特殊曆史背景,台灣與美國、日本等半導體強國的曆史交往較為密切。日美企業對台灣華人的技術封鎖沒有大陸華人嚴重,不僅接受台灣學員到美國學習半導體最新知識,還接受台灣華人在所有美國半導體企業裏麵工作研究,從技術優勢和市場信息等各方麵都為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 注重人才培養
台灣和美國無線電公司達成了合作,派遣眾多學員到美國學習先進技術。這群人學成歸來後,當時的台灣政府還不惜代價從國內清華等高級學府吸引了大量人才,並組建了政府主導的科技園區。不僅如此,在此後的數十年,台灣還不斷的往歐美、日本等地輸送人才,讓他們深造後回到台灣為台灣工業做貢獻。所以,台灣對人才的培養政策也奠定了日後台灣半導體的發展。
此外,聯電成立後,也吸取了國外的股份製,啟用了員工分紅政策,這使得台灣將自己培養的人才都留在了台灣,不僅如此分紅製度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才,使得台灣半導體業逐漸壯大。
4 擁有國際視野
台灣企業家既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又具備西方文化國際化視野,台積電張忠謀等等台灣企業家很多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曆,國際業務拓展英語流利,同海外半導體企業技術人員溝通都沒有任何語言障礙,容易及時掌握市場信息技術信息。這是國內企業家的弱項,畢竟馬雲這種語言溝通沒障礙的國內企業家還是很少。
經曆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台灣早已成為半導體行業競爭無可比擬的地區了。實際上,不僅在半導體領域,在很多領域台灣都有著不低的水平。
今天總結這個隻是我們想要提到的第一部分,那就是為什麽台灣的半導體人才可以稱霸全球,我們的第二部分會分析,中國大陸是不是也有機會在短期迅速崛起,到中期(10年左右)稱霸全球,它的可能性和未來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