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最熱門的話題應該就是美國政府針對中國華為所推出的最新一輪的出口管製,我們先簡單的看一下這個事件的背景,因為有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都很清楚事件的前因後果,而會產生一些誤讀。
5月1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針對中國電信設備商華為的禁令生效之後,華為向高通(Qualcomm)等美國公司購買元部件需要美國政府批準。美國出口管製當局表示,希望向管製實體名單上的公司出口的美國供應商提交的許可證申請“通常按照拒絕政策處理”。美國的目的或許不是摧毀華為,而是爭取到中國方麵的一些讓步。
華為的競爭對手中興通訊,被美國拒之門外時,損失慘重。2018年上半年虧損11億美元。智能手機出貨量暴跌約75%。所以,對於更專注於電信基礎設施設備和高端手機的華為來說,美國的出口禁令對其影響“將是實質性的”。華為1050億美元營收中,約有20%至30%材料費(價值150億美元的芯片)與半導體有關,占全球芯片業產值的3.8%。雖然華為已經囤積了一年的存貨,而且旗下還有海思半導體(HiSilicon)可以作為緩衝,不太可能被迫停產。 但是,華為需要轉向其他地區采購關鍵部件,如對高端4G產品至關重要的射頻(RF)芯片,也不是簡單的事情。過去主要向美國的威訊聯合半導體(Qorvo)和思佳訊(Skyworks)采購這類芯片,現在可供選擇的替代供應商有限。日本的村田公司(Murata)可以算一個,但是不確定其是否有多餘的產能。
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芯片對華為的網絡設備產品至關重要,美國的賽靈思(Xilinx)是FPGA的主要供應商。英特爾的芯片、穀歌的安卓操作係統專利、Universal Display(OLED平麵顯示器技術公司)的OLED顯示器專利都會成為問題。 2019年至2020年 ,正值全球5G基站建設的高峰,5G建設將帶來對部件的更大需求。這意味著華為對外部部件的依賴會更強,無論是采購部件還是專利授權,韓國和日本的供應商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替代美國的英特爾、高通和威訊聯合半導體。
華為事件的本身,從出口管製來說,其實限製的是僅僅是美國的企業,所以包括像美國的主要的芯片供應商,還包括美國的一些特殊器材商,穀歌雖然提出了在華為手機上麵用穀歌的playstore,已經穀歌的所有這些服務會在華為手機上麵會被移除,這個對於華為手機本身在海外市場,就是除了中國市場之外的其他市場,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影響。
現在先簡單的分析一下這個出口管製會對華為本身的業務產生多大的影響,理論上來說,華為三大塊業務,第一塊是通訊設備,這個大約占了30%多,然後是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類電子,大概占50%左右,然後還有10%多是在雲服務和其他的一些特殊服務上。在它的通訊設備部分,會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高端的器件,而受到最大影響的應該是在消費類電子,主要是手機的部分,雲服務和其他的特殊服務受到的影響應該也還是比較有限(少數服務器會有影響,但是容易替代)。
就在華為被出口管製的這個消息發布了沒多久,華為立即提出了自己的備胎計劃,備胎已經全部轉正,當然這個有幾個不同的觀點,第一個就是認為振奮人心,這個來得正是時候,推動了整個產業向上升級以及全麵替代,但是還有一個說法是,備胎就是備胎,在沒有經過幾萬甚至幾十萬公裏路測的情況下,直接上路實際上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大家也知道大多數的備胎都是要求行駛500公裏以內,有的甚至是200公裏以內,就是行駛的距離是非常有限的。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次華為事件代表著中國以及世界在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走的一個新格局。一個比較可能的模式,就是中國將會徹底拋棄全球化分工的幻想,投入資金全麵進行各種短板的替代性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時間可能是短期的一兩年,也可能長期的十幾,二十幾年,從小到一個特種螺絲,大到一個大飛機,包括最尖端的飛機發動機,這些通通會被全麵進行投入,這個已經可以說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也就是說,中國從2019年開始,就會已經全麵的拋棄對全球化和國際化分工的一種幻想,清醒地認識到,以美國為代表的包括歐洲,日本,韓國等技術先進國家,他們在對於產品技術上的封鎖以後隻會越來越嚴格,而且對於各種可能存在的貿易摩擦采用的手段也會越來越極端,所以中國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的推遲自己的大飛機計劃,或者是把自己的中國製造的一些產品和技術進行延遲,中國製造2025已經不可能擱置,而是全麵邁向中國製造2035,甚至是2045。
有種說法是說中國在高端裝備設備等很多方麵已經是世界領先,實際上世界是要依靠中國製造,這種說法其實不完備,應該說是世界上隻有中國這樣大的市場,會大量用到這些技術和裝備,但是它有它的獨特性,就是說包括一些重型機械裝備和一些路橋設備這,些都是在其他的國家很少用到,或者是說基本上不用的,所以中國在這方麵處於領先的地位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並不是說中國因為有了這些鋒利的寶劍就是其他的國家都必須要靠中國,基本上還是有替代產品,隻是價格問題。
中國全麵製造一切,這個是未來的大概率事件,這個會對於包括荷蘭,瑞典的一些特殊產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當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更加多的摩擦,而不是減少摩擦,但是從中國方麵來說呢,還是不得不如此。世界會形成兩個市場,一個是以中國製造和中國標準為主的市場,包括東南亞,非洲,南美一些國家可能會成為這個市場的分享者,而這個以外的包括歐美日韓澳新,和一部分的南美,可能包括印度等會成為另外一個市場和標準,而俄羅斯會是一個搖擺地區,即不信任歐美,又會提防中國。
還有一種可能性的推斷,就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最後大量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取代大量的人力,實際上最後會把很多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矛盾進行拉平,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說像歐美一些先進發達國家,它本身在人工智能方麵有大量的共享的技術,如果本身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它們沒有把技術分享給它們所謂的不信任國家,這樣的話,在這些國家之間,這種技術是可以自由流通的,知識產權得到它內部流通的保護,那這樣的話,它可以在這方麵有一定的領先地位,但同時呢,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它也會大力發展自己的通用人工智能技術,耳不會依賴西方國家的技術。
隨著技術進步和金融操作在未來世界經濟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口紅利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間起到的作用會越來越小,所以除了中國和一些少數的未發達國家,有能力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包括生物技術,物聯網技術,通訊技術等等,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很有可能就會成為永遠的落後性國家,這個實際上才是中國非常非常擔心的事情,那就是要在短期內把技術和金融能力都大幅提高,取得足夠的全球競爭能力。那時,世界上一些科技發達的人口小國,比如瑞士,挪威等會產生出一些新的模式,包括全民基本收入等,包括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人口都已經太多,很難直接實行這樣的政策,但是如果是能實現的話,美國肯定是比中國和印度這種人口大國有絕對的優勢,而這時中國和印度等人口大國會真正麵對新的一輪危機,那就是如何平衡巨量人口和一定量生產力的矛盾,同時出口會是大幅減少,國家的發展更多的要依賴國內市場。
我還是看好人類未來會用智慧化解矛盾,如果人類必須麵對的是整個地球的生存危機,人類必須共同麵對一些包括環境汙染,資源短缺,恐怖活動等問題,而且因為科技的極大進步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國家之間的競爭未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幾乎可以忽視的因素,我們會用更多的精力來化解那些全人類麵對的問題。
謝謝你的評價,正如以前東西方的軍事冷戰一樣,以後出現技術冷戰會是大概率事件
這造成以後的世界恐怕什麽都有兩套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