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之間

八零後、電影迷、台詞複讀機、偽知識青年、易經初學者、犬儒主義的新自由主義者,總之印成名片可能得用去一大卷衛生紙
正文

超簡析之當今世界社會形態

(2019-03-22 09:36:37) 下一個

(溫馨提示:本文字數冗長,閱讀時間不詳)

顯然,一行大氣敞亮的標題,才能配得上文學城自由高貴的氣場,讓我們在這個平行時空,探討一下那個魔幻的世界有哪些社會形態,以及天國的定位與將來。首先小夥伴們需要搞清楚一些看起來複雜的概念,“社會形態”和“意識形態”。

社會形態最早其實是由偉大的卡爾馬克思提出的一種觀點,它是指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那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不是很熟悉呢?由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不難看出,社會形態是被當前生產關係所主導的,它約定俗成地規定著這個社會的經濟邏輯和特征。所以,社會形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有著大腦和身體軀幹,也有負責執行的手腳。根據純書本理論,人類社會形態被分為五種,它們是:原始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形態、封建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和共產主義社會形態。有點複雜了對不對,沒有關係,人們常說看起來有點複雜就代表你快要懂了,姑且放一放,咱們來區分“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的英文翻譯為“ideology”,從字型上就可以看出,它是指一種理念的說辭,也是一種期望與價值取向的總和,它可以是想象的,更可以指導具體執行的表達。如何具體?那就是現在我們常常看得到的政治意識形態,它在現在的世界發展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生態社會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法西斯主義,以及我們在課本上看到的三民主義,等等等等,細分之多,不甚枚舉。所以,上升到國家政治層麵的意識形態,即是指所有政治運動和黨派集團願景的總和。“意識形態”雖然是形成大眾想法或“共識”的基礎,但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甚鮮有人感受得到的,當你身在占據優勢地位的意識形態之中,你渾然不覺,但能輕易地發現其他與之標準不同的思想,這些思想我們稱之極端,極端思想即是占據弱勢地位的意識形態,強勢希望淘汰掉弱勢。隻要是一個社會,無論規模大小,都有意識形態的存在與表達特征,畢竟人是社會的產物。

形態是有形的,意識是無形的。有了這樣的比較,小夥伴們就可以把“社會形態”看成是一群浩浩蕩蕩的社區居民,而“意識形態”則是物業管理公司,用一隻看不見的手(斷電、拉網線、關煤氣、閘自來水),正在,或試圖調控這群社區居民的安居樂業。

讓我們把太過形而上的“意識形態”留給學者去研究,重點關注一下比較具體的“社會形態”。根據老馬的社會形態定義,我們不妨粗暴地把當今世界的社會形態切割成三類,“資源型社會形態”、“資產型社會形態”,和“資本型社會形態”(把複雜的“某某主義”概念替換掉有利於理清思路)。

“資源型社會形態”的典型代表有橡膠巴西、礦藏澳洲、石油中東和黃金南非等等,“資產型社會形態”的代表則是大部分歐盟國家及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而最為典型的“資本型社會形態”則是瑞士、荷蘭,美英法等老資強國。對於“資源型社會形態”,吃老本賣油賣礦的模式無需贅述。由於天國走了一條不同的路線,我們需要先用這些歐美國家做一下參照物。

美國人的“資本社會形態”,是因為擁抱了“資本”富含不斷自我增殖的特征,而勞動力(創造剩餘價值,人掙錢)和貨幣(投資增值,錢生錢)能夠自我增殖,顯然二者屬於“資本”範疇。那麽自然,以勞動力為支撐的製造業,和以貨幣為支撐的股票市場,就組成了美國的經濟(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所以,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比例關係,就可以作為劃分社會形態正處在什麽樣的階段的標準,盡管我覺得著未必是個充分條件,但起碼是個必要條件,以美國為例的資本形態國家,製造業不斷衰退(國會架空工會轉移製造業去往亞太,剝削更廉價的勞動力),虛擬經濟的比例不斷上升,這也是為什麽美國的股市市值堪比整個歐洲的股票市值的總和。同時,在“資產型社會形態”與“資本型社會形態”裏勞動力是不完全相同的。這是因為長工打工掙錢,那一部分創造的價值回到了長工自己的口袋,這些錢工人們不會拿出來給地主享用,這樣的長工,在地主的眼裏就不再是資本了,因為沒辦法再剝削了。由於沒有了“剩餘價值”,所以“資本”隻好成為“資產”作罷。眼見的世界,單就歐盟許多國家來看,對黎明百姓(勞動力)的高社會福利和對企業家(資本家)高昂的稅費,是明顯的“資產型社會形態”,誰讓你歐洲民主黨派這麽囂張呢?某種角度來說,他們信的不是耶穌,而是卡爾馬克思。

看完了參照物,那麽選擇題來到了天國,天國是資源貧乏國家(計人均),剩下的其實就是二選一,究竟是A選項“資產型社會形態”,還是B選項“資本型社會形態”,選錯老師要打屁股。這種選擇的糾結往複其實是長期的,我們按時間順序,隱晦地做條時間線:老蔣可能不甘股市重套的經曆秒選了B“資本型”,老師一看,這麽快交卷很囂張嘛,慘遭打屁股;偉人拉起閘門玩起了小農經濟,反正“A和B哪個都不選”,天選之子瀟灑交卷;小平爺爺玩橋牌懂平衡,用鋼筆敲了敲“資產型”,在A選項旁留下一圈墨跡把考卷傳給了長者;長者顯然比較認同美國資本形態,幹脆把A和B一起選了美滋滋;眼見朱副搞起了“資本型”標配的股市又不得不刹車重選,因為監考老師在旁不斷暗示,這是一道送命題,得慎重;胡在吸取了同學們的教誨後謹慎放開了股市,心中有A但不慎手滑填錯選了B,由於可能的筆勁過猛,外資的水杯失控打翻,濕了考試卷子一片模糊。老師表示,現在誰要能把考卷弄幹淨,把水吹幹弄走,誰就能直接滿分了,說罷揚長而去。

可誰也不想這麽快弄幹考卷,所以水隻好流了一地,這種糾結催生了近幾年的熱錢炒樓,樓是“資產”,卻迅速變異,成了能賺錢的“資本”。要把“資產”停留在“資產”,就必須給這些熱錢一個地方去,調控到最後也就隻好放開股市,敢情近年瘋漲的牛市,就是這麽來的。從愈調控愈漲愈賺的樓市,和牛氣衝天的全民股市,天國百姓其實已經對“資本形態”深刻認同了,“錢生錢”的共識一旦形成,也就是已經向“資本型社會形態”邁出了一大步,眼見虛擬經濟異軍突起,估值融資股權質押。天國的一眾師生同學們,表麵上轟轟烈烈的討論結果是要選A,“資產”,但其實交完卷子都是選的B,“資本”。不得不說,這是符合客觀發展的,這個方向,是正確合理的。

本文打算不再贅述天國社會形態轉型矛盾的具體表現,所幸今時今日,疑惑這道題該怎麽選的人也不多了,二零一五年的全民炒股已經給出了答案。當錢不再是被看成一種資產存進銀行裏,而是把它看成資本放到股市裏,就點燃了這台機器發動的點火塞。不過,這個“資本”與“資產”占比的平衡遊戲,還沒有達到最後的平衡,還需要從各個方麵去提升溫度,精確計算出閾值,而那個最重要的領域,可能就是製造業。某一天當勞動力被合理量化,變成商品而人人認同的時候,就是“資本型社會形態”的徹底到來。天國這一路泥濘蹣跚,都是必然的過程,這種衝突矛盾存在的價值在於經驗與苦難,苦難育人。現在的天國,要小心藏起社會形態轉型的韁繩,衝突是必然的,但迂回也是必要的。因為要想立於不敗,勢必需要時間去理智判定、耐心調整、大力發展,繼而穩定一套完善且主流的社會形態,才可與世分庭抗禮。簡析至此,頓覺腰酸背痛,一想到一把年紀了,還能老驥伏櫪奮筆疾書,我很欣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bl 回複 悄悄話 也算個說法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