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美食
今年過年沒來得及做多少稀奇的美食,就拿以前寫過的一篇關於讀書中的美食來憑空解解饞吧。
先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是看過次數最多的。裏麵的人物可以說都隻是在事件過程中的描述,但是個個鮮明生動。可惜羅貫中太專注於描繪全圖,很多細節都略過了。宴會吃喝都是走走過場,盡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留下的全是對話。就連著名的青梅煮酒,也是形式重於味口。
《水滸傳》是很高深的文章。裏麵層層疊疊似乎每次再讀都能發現更妙的地方。喝酒吃肉是故事的一大場景,也是表現豪傑氣概的直接方式。整個水滸大概也是這樣的節奏:牛肉,酒,吃,牛肉,吃,酒,牛肉,銀子,酒,牛肉。。。好漢,義氣,奸臣,發配,梁山,好漢,武藝,女人,殺人,梁山,好漢,風光,算計,坐牢,梁山。。。
感覺施耐庵像個程序設計師。厲害之處在於看似無解的嵌套,和精妙的語言安排。
而每次讀到武二郎叫道“將熟牛肉切三斤來”,還有店小二自吹“花糕也似好牛肉”,就想起小時候媽媽用盤裝的香香的一片片的鹵牛肉。。還有就數那間接導致宋江獨自去尋陽樓題反詩的三分加辣醒酒鮮鯉魚湯。我自己做魚湯也無數次了,可總覺得比那三分加辣鮮湯少了點什麽。好漢們的食譜似乎很單一,但是合我的胃口。
《西遊記》是我最喜歡的。我想吳承恩一定是很有趣的人,寫這本書對於他一定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所以讀起來才覺得這麽有趣。好像個帶著孩子心的畫匠,憑著想象和快樂的引導一筆一筆地塗抹色彩。中學的時候就喜歡讀。可那時候碰到章尾或著中間的詩詞段就不耐煩地跳過了。後來讀了一篇關於吳承恩的文章,說到他本人最自為得意的是他的詩詞,可惜不為當世所認可。於是我趕緊拿過原著來重讀,發現真是但凡有一點機會,就有一段詩詞蹦到故事中來。除了選詞用字背後透出來的功力外,詩文的描畫精致之處比行文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想如果可以選,吳承恩可能更想把這小說寫成個長詩。看到了一段詩文完全是描述劉伯欽的母親做的一桌野菜席,我知道這寫詩的其中對作者是有多大的樂趣。而我也被眼花繚亂的菜品和烹調方式完全鎮住了。《西遊記》,還有裏麵的美食,就是一種有趣的精致和精致的有趣。
《紅樓夢》沒有看完。有一節劉姥姥在大觀園看到的酒席上的菜品。精致奢華已極,雖然有點故意用戲弄劉姥姥來搞笑,但是沒了我喜歡的那種開心的有趣。
外國的作品中狄更斯是我喜歡的。也是個吃貨。描述的最多的是喝酒喝得有點小高的感覺。吃的東西提到的不少,可是能勾起咱東方人食欲的卻不多。但是記得看過的聶魯達的一篇散文,描述他新年時到一個莊園作客,從園外開始就仿佛被一股異香牽引,魂不守舍地直至到園中央看見在架烤的一整隻乳豬。把逐漸走近時視覺嗅覺的變化描述的很到位,仿佛那股濃香就沿著一行行的字把我包裹起來。想著啥時候能親口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