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閑話外銷瓷

(2020-12-16 11:44:35) 下一個

前一段時間看了幾期國內的收藏欄目,對於16到19世紀瓷器在歐美市場的演化,沒有一個專家能夠準確地說清楚。隻一味地認為中國的瓷器在當時算是高精尖的商品,歐洲國家無法生產。實際上,歐洲在16世紀就開始仿製瓷器,隻是開頭沒能找到高嶺土,而是用別的原料製作,比如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在1575-1587 年間,采用當地的白瓷土混合玻璃而製成的所謂的”麥迪西(Medici)瓷器”,這種瓷器外觀更靚麗,更有玻璃感,隻是生產時期隻有短短12年,數量稀少,如今存世的不過幾十件,隨便一件拍賣價都要幾百萬美元。

Medici Flask, 1580, Getty Museum 

明萬曆(1573-1620)青花鹿罐,台北故宮博物院

 

到了1710年德國的冶煉家 “Johann Bottger” 終於在當地找到了高嶺土,從而就有了歐洲人自己的“梅生(Meissen)”瓷器,1710年還是中國的康熙時期,歐洲人完全可以仿製中國瓷器了,沒有大量仿製的原因有二,其一,歐洲工業革命後人工成本已經高過中國,手工繪製瓷器過於昂貴。其二,瓷土配方的保密使的別的廠商不得其門而入,其他廠商不斷尋找不同的辦法製作瓷器,比如英國人為了加強瓷器硬度,就往軟瓷粉中加入動物的骨灰,生產出所謂的“骨瓷”,同樣由於製作成本過高而無法大量推廣。

Meissen vase 1730

Bone China, 1815 (Staffordshire bone china covered chocolate cup)

通過觀察18世紀德國的 “梅生瓷“ 和英國的”骨瓷“可以發現,製作質量上大多數歐洲瓷器要精於中國的外銷瓷,同時期的中國外銷瓷勝在大批量、低成本,而不是所謂的”高精尖“的製瓷技術。到了18世紀中葉,隨著轉印技術在英國出現,釉下彩圖案可以通過機器印刷,以及19世紀中葉的彩色轉印技術的出現,中國外銷瓷的成本優勢不再,逐漸退出國際市場。

以下是我收藏的一件乾隆時期的外銷瓷, 用於過節時放在餐桌中央乘湯用的Turren。 18世紀中葉,歐洲,特別是英國貴族崇尚獵狐運動,這件瓷器上的場景就是獵狐,從繪畫技巧上看,應該是中國瓷器畫師模擬西方的油畫所作。可見1750年左右,已經有中國人開始放眼看世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波城冬日 回複 悄悄話 讚!
Swedenbo 回複 悄悄話 博主收藏的時間造型品相都不錯的外銷瓷。北美有心者可到歐洲來淘外銷瓷瓷器。我每到美國必訪當地博物館拍賣行古董行。發現美國的外銷瓷瓷器質量比歐洲要差一截,價錢反而要高一快。
wumiao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有一套這樣的打獵的瓷器,但不是湯盆,是小罐子。中國清末的外銷瓷我也有不少。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您的這個古董湯盆真漂亮,有Versace之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