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語

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
正文

“革命”與“改革”

(2018-12-31 07:06:55) 下一個

“革命”與“改革”

 

 

 

 

 無論是“革命”還是“改革”並非始於中國共產黨。“革命”與“改革”,不是某類所謂的“革命派”與“改革派”的專用詞匯。自人類產生之後,從來就沒有停止革命,至於改革,更是幾乎天天都在發生。正因為如此,“革命”與“改革”並不是什麽新的詞匯。但是,對於“革命”與“改革”,無論從曆史看,還是從現實看,人們的認識並不一致。有些曆史已有定論的,到了現代,特別是曆史唯物主義傳入中國之後,也在重新認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異,都應把它看作是客觀矛盾的反映”(毛澤東:《矛盾論》)。所謂的“客觀矛盾”,包括人與自然的矛盾,人類內部自身的矛盾。無論是“改革”還是“革命”,都是為了解決矛盾。由於社會不同人群的訴求不同,圍繞在“革命”與“改革”上的認識與態度,不可能統一,甚至相左。

即使是在中國共產黨內部,關於“革命”與“改革”的認識也存在著不同認識,甚至是嚴重分歧,構成了黨內的思想鬥爭與路線鬥爭。隻要客觀矛盾存在,這種鬥爭就不會熄滅。想熄滅這種鬥爭的人,是想終結這種鬥爭,到頭來隻能的幻想。也隻能算是一種理論。

當年,法國的羅蘭夫人看到:“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如果不健忘,多年之後的中國,國人也應該看到:“革命,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時下的國人也應該看到:“改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盡管如此,人們爭取自由的鬥爭從來沒有間斷,革命沒有 終結,改革還會持續下去。為什麽?

“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汙穢和血,決不是如詩人所想像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痛苦、汙穢和血,常常為某些“文人”詬病。一度不被人提起,大概是怕驚了某些人。在“改革”中,人們恐怕不難發現,“舊社會的根柢原是非常堅固的,……並且舊社會還有它使新勢力妥協的好辦法,但它自己是決不妥協的。”(魯迅:《二心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比較是醫治受騙的好方子。群眾是在鬥爭中自己教育自己。戰爭年代,人民會分辨出誰是真革命,誰是假革命,誰是反革命。和平年代,人民也會分辨出誰是真改革,誰是假改革,誰是反改革。誰是馬克思主義,誰是修正主義。誰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誰是一心一意立黨為私搜刮民脂民膏的“公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