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個人原因,我來萬維後基本隻關注政經文章,直到有一天注意到芨芨草博主的“戲說宇宙”係列文章, 看後引起我很多感想。。。 建議讀者也去一讀,看都有什麽感想。 《戲說宇宙》.
“戲說宇宙”係列文表麵上看是東拉西扯一些關於宇宙的假說,不過我看作者是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物質世界? 我還想把問題引申為: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包括人類自身的這個物質世界? 因為人類這個智慧生物終究也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我十五,六歲時曾經非常迷戀宇宙天體學,隻看了第一本科普書愛因斯坦就成了我的偶像。 不過隨著對該學科的了解越多,我的興趣呈指數般下降,最終大學走進的是根本不了解的電子工程。 那之後就再也沒有看和宇宙相關的理論和書了。
我對宇宙天體學失去興趣的主要原因是我認為(當時是種感覺):廣義的宇宙是不可知的。 後來思想成熟後我個人對此的總結是:人類的認知有限論(或稱認知受限論)。
這個“認知有限論”是基於四個前提:1. 這裏的認知是指智慧生物的認知(包括外星智慧)。 2. 因為智慧生物是肯定有始終的,所以認知這東西就是有限的,當智慧生物滅亡了,附著的智慧和認知也不複存在。3. 如果你承認:認知是來源於智慧的觀察,經過推理,驗證而形成,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想象和假說都不是認知)。 那麽你必須承認智慧認知是有限的, 因為智慧的觀察能力,推理的邏輯,驗證的方法等等都是有限的。 也就是說任何認知都受限於智慧的可觀察域,受限於推理邏輯,還受限於驗證能力和方法。 4. 認知不是絕對的,是動態可變的,因為智慧的觀察,推理和驗證都是可變的,動態的(這一點不言自明)。
如果你認同了上述結論----即智慧的認知是有限的,以及它的四個的前提, 那麽一切關於宇宙的爭論都很容易消解並取得共識。 比如,下麵問題是可以有確切答案的:
1. 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 是有始終還是沒有? 答案:不知道,也許以後會知道。 因為“無限”和“始終”本身就在空間和時間上超過當前人類智慧的觀察能力。 更別說無法驗證。 就目前觀察能力所及的宇宙時空而言,諸多的宇宙大小和起始的假說也都無法自圓其說,無法被驗證, 包括廣為推崇的大爆炸說。 但不排除未來某一天智慧的觀察能力可能可以確認宇宙的大小和始終。同樣的答案也適用於下列問題:物質是否可以無限細分下去到無限小?
2. 信息是否宇宙的組成部分? 答案:不知道,也許以後會知道。就目前人類對宇宙的觀察和觀察能力所及, 信息無法獨立於智慧存在,它是隨智慧生物的存在而存在的,而且隻被智慧生物所解讀。比如一束射線,它就是物質的一個存在形態和作用方式,隻有當被智慧生物認知和解讀時它才可以成為信息,從這個角度說,信息如同物理定律一樣是智慧認知的附著物,所以信息不是宇宙的組成部分。 但這是基於目前的觀察能力和範圍的認知:即宇宙中已知的組成部分--物質或能量都是獨立於智慧存在的,且有因果或轉換關係,如果以後的觀察能力證明了信息也可以獨立於智慧存在, 且可與其它組成部分互相作用或轉換,那“信息不是宇宙組成部分”這個認知就要修改。
3. 是否可以用已知正確的認知來邏輯推理觀察能力之外的未知宇宙並得到新認知? 答案:不可以。因為認知是有限的,用已知的認知來推理未知世界必定受限於觀察域,而“未知”這個詞已經確認你的推理對象是不可知或在觀察能力之外。 另外,我們所說的“邏輯”本身也是一種智慧的認知,也是有限的,無法適用於觀察能力以外的未知世界,因為那個未知世界完全可能有著另類的“智慧”和另類的“邏輯”。 更不用說拋棄驗證,單靠推理是不能得到認知的。 比如“用數學的無限大數來推理得出宇宙也必是無限大的” 這樣的推理隻能得到一個假說而不是認知。
當然,上麵的所謂“確切答案”完全是基於我這個“認知有限論”的一孔之見。
1. 肯定有人會認為“不知道”並不是個確切答案。甚至都不是答案。
在我看來,相比假說和想象或基於假說而推理出的東西, 對於未知的東西或觀察能力不及的東西, “不知道”恰恰是最確切,最科學,最正確的答案,因為你照這個答案繼續做什麽都不會出錯,這正是“認知有限論”的精髓。
2. 還會有人認為“宇宙不可知論”和“認知有限論”是邪教, 承認它們就是放棄科學。
我認為正好相反,承認“觀察,推理,驗證能力之外的宇宙不可認知”恰恰是激發人類尋求擴大觀察,推理,驗證能力為先,並尋求一切認知的可能性的正確途徑,這絕對好過對觀察能力之外的世界把假說當預設的認知從而限製了認知的其它可能性,且可能導致錯誤認知。
需要說明的是, 形成認知的觀察,推理,驗證這三個因素中,基於已知認知觸類旁通的聯想,猜測,假說有時也是可以代替觀察的,事實上,量子物理中的許多基本粒子幾乎都是基於猜測,推理,驗證這個過程被認知的。 所以“認知有限論”並不排斥想象和假說, 重點是不能把假說當成認知。一個假說無論看上去多麽有道理,多麽符合推理,在被驗證之前是不能成為認知的。
上述的“認知有限論”和其四個前提是我的個人總結, 本人孤陋寡聞,書讀得少,不知是否有任何先人早已形成理論,如有網友知曉,望指教一二。
行文至此,讀者可能以為我的讀“戲說宇宙”有感已經發完了。
其實,上麵圍繞著物理世界的“認知有限論”的討論隻是引子, 我真正的感想是想與讀者探討:人類智慧應該如何認識人類自身和自己的認知。
在我看來,“認知有限論”同樣適用於智慧對人類自身和自己認知的認知。
如果說自然科學是智慧對客觀物質世界認知的抽象和總結, 那麽哲學就是智慧對包括主觀精神世界在內的科學(即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抽象和總結,也就是人類對智慧認知的認知。 接下來,不知讀者對宗教的理解如何? 有個說法是:“科學的終點是哲學,哲學的終點是神學”。 我的理解這裏的“神學”即指宗教,所以說“哲學的終點是宗教”。
如果上述說法成立,我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
1. 在自然科學裏, 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知基本遵循觀察,推理,驗證三者缺一不可的嚴謹態度,其中觀察的多樣性不必多說,但在推理和驗證中人們有著高度統一的標準和認同度,可謂是非分明,認知的正確與否也極易分辨。 可是在哲學裏,人類對已有認知的觀察,推理,驗證卻開始各說各話,各自推理,各自驗證,再也難以達成統一標準和認同。推理和驗證都呈現多樣化並導致哲學裏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呈現多樣化。最後到了宗教裏麵,人類基本放棄了推理和驗證,從某種程度說是放棄了認知精神,轉而以膜拜代之。宗教裏的神不但呈現多樣化,而且它們互相之間是勢不兩立,形同水火的。 從科學到哲學到宗教,人類的認知過程和結論呈現發散狀, 這說明:認知隨著疊加會急速地分散,弱化,衰減, 而且與認知能力無關。這不能不說是認知的有限性造成的,即認知的有限性造成了對認知的再認知不可避免地被分散(多樣化)和弱化(沒有認同)。
2. 細看宗教,那麽宗教是人類對智慧認知的認知的認知嗎? 我注意到,世界極具智慧的頂尖大科學家們要麽是有神論者,要麽是不可知論者(Agnostic)。笛卡爾是天主教徒,牛頓和開普勒信上帝就不說了; 當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發現了太陽黑子、木星衛星和月亮上山脈後,欣喜若狂地寫下了:“我驚呆了,我無限感謝神,他讓我想方設法發現這樣偉大的、多少世紀都不清楚的事跡。” 達爾文曾這樣解釋自己的想法:“我從未否認過上帝的存在。我認為進化論跟信神毫不矛盾。我認為上帝存在的最大論據是不可能證明和理解宇宙,人是偶然的結果。”(注:達爾文後期轉變為不可知論者); 愛迪生在自己的實驗室立了一塊石碑,上麵刻著:“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滿萬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 就連我的偶像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有些人認為宗教不合乎科學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學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學隻能證明某種物體的存在,而不能證明某種物體不存在。因此如果我們現在還不能證明某種物體的存在,並不能斷定它就是不存在。“ 他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你就不能斷定上帝是不存在的。愛因斯坦還說過:“宇宙法則是“神”的傑作”, 似乎他解釋不了相對論是從何而來的(他隻是發現者)。 當然,後人多認為愛因斯坦嘴裏的“神”並不是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斯賓諾莎的上帝,是宇宙中超越智慧的“萬能物或萬能律”,一個物化的“法則神”。 不過,我們也由此可見宗教裏的神是什麽了----- 所有我不知道,無法解釋和認知的東西,必定有一個他或它是知道的, 這個他或它就是我的神(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信的神,上帝也好,佛祖也好,安拉也好,不需要統一)。 科學家們尚且如此,平頭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這回大家看清楚了吧,宗教不正是一種“不可知論”,不正是“認知有限論”嗎?
這說明了當人類無法從哲學的認知多樣性中得到統一答案時, 他們選擇放棄認知,回歸“認知有限論”, 他們選擇用神來代替認知。
3. 上述的科學家多是早期的,據說《自然》雜誌對美國科學院院士做過調查,見下表。
1914年 1933年 1998年
信神 27.7% 15% 7%
不信神 52.7% 68% 72.2%
不可知論 20.9% 17% 20.8%
可見,無神論的比列在提高,不可知論(Agnosticism) 的比列大概不變。
需要注意的是無神論和“認知有限論”並不矛盾。本人就是個典型的無神論者。
那麽,提倡“認知有限論”的意義何在? 我認為人類要承認並尊重“認知有限論”是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尤其是在社會科學領域。
如果說馬克思僅僅根據“剩餘價值說”就提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並被社會主義代替”這一理論隻是個烏托邦的假說,那列寧和毛澤東把這個假說當成正確認知並掀起了二十世紀最大的人類社會災難---全球範圍的社會主義實踐, 則是根本不懂得什麽是認知,不知敬重物質世界。 把馬克思的主觀假說當真理就如同相信“人定勝天”,相信“畝產萬斤”一樣的可笑,還恬不知恥的自稱是“唯物主義者”。 毛沒種過田,不知道畝產的概念,正如斯賓諾莎說的:“我們皆因無知,才以為我們能夠改變未來”。
聯想到城裏的很多左派動不動就把一些自己都不懂的理論,學說,大咖搬出來當真理,當論據,當成唯一正確的認知,真是和毛爺爺有得一比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除了左右立場的不同以外,在社會科學和哲學領域裏: 1.人類認知的多樣性決定了多數時候並不存在絕對的唯一正確認知,隻有相對更合適的認知。 2. 很多理論,學說都沒有或經不起驗證,還是處於假說階段,是不能當作認知的。 3. 認知的弱化性決定了不認同的認知需各自保留,一味堅持己方正確並打倒對方的紅衛兵做派實在是與他們自稱的“追求民主”背道而馳,更有違“認知有限論”。
最後,和讀者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把“認知有限論”應用於炒股的,也算是其意義之一(至少對我是)。
有讀者可能看出我是個極度追求“理性”的人,沒錯,對搞工程的人來說,理性分析是基本看家本領,是飯票。 我於是習慣性地用理性分析來指導股市操作,最初是一成交就發現被打臉,而如果嚐試止損後還會被再次打臉。。。交了不少學費才知道自己的“理性分析”和擲硬幣沒多大分別。後來就開始改進分析模型。。。直到發現了如果堅持不止損還是能贏錢時,頓時對自己“理性分析”的最新模型自信心爆棚。。。接踵而來的就是大災難。 幾次堅持不止損的深度套牢和踩中地雷造成的虧損就達二十至三十萬刀了。
巨額虧損使我認知到股市並不是如我的工程項目一般的認知對象,我終於承認我試圖“正確認知”股市的那個模型是個垃圾, 股市其實和我當年試圖了解的宇宙是一樣的對象。 於是我徹底轉向股市的“認知有限論”,並通過多年實戰總結出以下幾條:
1. 永遠不要試圖戰勝明天的股市,對於今天的你來說,明天的股市不但是未知的,還是不可知的。你當然可以分析,猜測明天股市的走向,無論是理性分析還是感性估計,關鍵是你不能把分析或估計的結果當成是對明天股市的正確認知,當成是要發生的事來指導你的操作。一定要有“明天是漲還是跌我不知道也不確定”這樣的心態。
2. 無論你是根據什麽下單的,你的根據都是假說,因為沒經過驗證。 隻有單子成交後,驗證的過程才開始,也是從假說到認知的開始。你要積極地,無時不刻地驗證你的認知,從而實時地判斷是堅持一個正確的認知還是止損一個錯誤的認知。 下單前的那些“根據”越早忘掉越好! 一旦你的單子成交了,它們都毫無價值了。股市的動態性決定了即使之前的假說今天被驗證是正確的,它們對明天的股市還是個假說! 股市的這個觀察域至少是每天更新的,對於“搶帽子”的短線炒家,可能是每小時更新的。
3. 昨天或過去的股市曆史可以用來參考,甚至推理或預估明天的股市,但這些東西都是不可驗證的假說,意義不大。 更何況明天的股市需要明天這個觀察域來觀察和推理,所以要記住:下單當天的走勢永遠給你最多的也有意義的決策信息。這也是我為什麽在股市操作上基本放棄了理性分析,更多依賴於對當天實時走勢的觀察而產生的直覺來下單操作,這裏的“直覺”其實是某種綜合“推理”。
4. 股市是眾人對經濟和企業認知的表達器,更是眾人對這個表達器的認知的稱重器,還是眾人對這些諸多認知以及對自身認知的反應器,換句話說,你不但要對宏觀經濟和微觀企業有認知, 還要對參與股市的眾人(投資基金,對衝基金,長短線的投資個體等)有認知, 更要對自己的心理與人性(如貪婪和恐懼)有認知。
一句話:你既要對很多東西有認知,又要基於“認知有限論”把不該認知的東西明確為假說,更要分清正確的觀察域來做推理和驗證。
好了,我交了二十多萬美元學費才自學到的“幹貨”都分享給讀者了。 祝大家股市發財!
最後感謝芨芨草博主精彩的“戲說宇宙”係列文章引發了此感想文。
作為共產黨人,鄧能夠拋棄馬列,用正確的方法認知資本主義,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