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上海,長在上海,所以對上海必須情有獨鍾。上海素有海納百川,開放包容,新潮時尚等等美名,然而近年回家鄉卻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少年時代為了淘買便宜的半導體元件,常會穿街走巷,從徐匯區路經盧灣區一直走到黃浦區以至虹口區,對沿路的知名商家和地標如數家珍。而今回老家逛馬路,四周景物似乎都已全然物換星移,今非昔比。老家與時俱進,舊貌換新顏令人鼓舞興奮,但那一派燈紅酒綠,洋氣四溢的景色,許多時候卻讓人不知身處何地。
一天夜晚站在被上海人推崇的最時尚的淮海路一隅,環顧四周,居然望不見中國文字,滿目洋文!不知店家是不在意不懂洋文的“土”顧客,還是想僅用洋文以提高自家的身價段位以吸引“土豪”主顧?在另一黃金地段的南京西路也同樣一派西洋風光。於是惶惶然提起相機,原地轉個圈紀錄一下這洋洋灑灑的上海洋景色。
還有一天路見幾隊身穿製服的武裝人員,看著是中國臉,但看前胸後背或是“Police”或是“Security”,獨不見中文“警察”或“保安”兩字。搞不清這算是哪門的警察和保安?!與世界接軌是連本國文字也不需要嗎?走了很多國家,沒見過這麽奇景的。若把丟棄自己有著幾千年傳承有序的美妙絕倫的文字,采用洋文字作為時髦高品位的話, 這究竟是精神上的自我鄙視,還是自以為的海納百川包容開放?
以前上海本地人總說南京路是外地人去的,上海人是逛淮海路。可昔日的上海人,如今的外地人,我卻喜歡南京東路,因為至少還可以感受到一點中國的文化元素,一些中國的老字號。走在老家的馬路上有時在想,七十多年前,上海號稱十裏洋場。在列強的槍炮權威下,成了半殖民地,被迫擁有了外國租界,擁有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標牌的黃浦公園,擁有了洋煙洋酒洋布洋火洋傘洋釘洋山芋。。。。。七十多年後,仍然自覺自願的以洋為榮,以洋為上,這反映的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和狀態呢?這是所期待和追求的進步和發展嗎?
不過六七十年代滿目都是紅色時尚的“向東”“向紅”“衛東”“衛紅”“朝陽”“向陽”等等景觀,也就幾十年光景轉眼就變成洋文字母為高大上了。所以希望幾十年後街景的高大上標誌又將變成另一番中國模樣。希望讓去上海旅遊的外國人有一種身處異國他鄉氛圍的新鮮感和興奮感,有一種羨慕讚賞和學習的感覺。
上海淮海路街景
1),
2),
3)
上海南京西路的高檔購物中心: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