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個跟我前半生有關的地名。
第一說無錫,我老家。我生於斯,長於斯。
說起無錫地名的來曆,一般人會告訴我“無錫錫山山無錫”,然後解說給我聽:你看啊,本來哪無錫是有錫礦的,後來不是錫礦挖啊挖,挖光了嗎?不是沒有錫了嗎?此地就稱“無錫”。曉得得多一些的還會告訴我一古讖“無錫寧,天下平;有錫兵,天下爭”,說的還是錫礦。
無錫這個地名和金屬“錫”沒有一點關係,那些認為無錫錫山底下原來有錫礦的說法不靠譜,既沒有古文獻資料的支撐,也沒有遺址考古的發現。數十年前,無錫人挖通了錫山,在山底下造龍王洞,一星點礦渣都沒有看到。那麽無錫這個名稱從何而來?
無錫是個古地名,地處吳越。戰國時期,先歸越,後並入楚。公元前221年,始皇帝滅六國,也滅了六國的文獻記載,使得無錫這個地名的來由變得無可查考,後有人文學者推測,提出兩種觀點:
我要說的第二個地名是“新開河”。新開河是一條小路的名字,位於無錫城東南。我小時候居住的大院後門就是新開河路,大院的孩子都在新開河玩耍長大。新開河路對麵有一所小學,我家兄妹仨都是這所小學畢業的。
新開河路不長,兩邊有小學、糧站、居民宅院,靠大路口還有一家廣播電台,唯獨沒有河。大家生活在這裏,讀書工作過日子,沒人想過這個地名是怎麽回事。河呢?還是新開的?
河是有的,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有。早在元朝時期,有人從城東弓河(解放河)引水,挖一條小河向西,到冉涇橋(居民稱“麵筋橋”)止,無錫人稱此河為“三箭河”。到了明萬曆年,姓尤的一位鄉紳好事,將三箭河繼續往西打通,與直河(現在的中山南路)相連。打通的這段叫“新開河”。新開河東起冉涇橋,西接直河,全長不到半裏地。在匯入直河的連接處原先還建有一座承賢橋。
50年代無錫城區改造,新開河被填塞,東西兩頭的冉涇橋和承賢橋被拆除,鋪築成一條路,成了我小時候看到的樣子。新開河從明代開造到上世紀50年代填塞,被人叫了整整400年。讓人感歎的是400年來,人們一直把這個“新”字帶在嘴上,沒有改變,好像這條河是剛剛開挖的一樣。一代一代的居民這樣叫下來,時間長了,到後來人們已經想不起來這個名稱中為什麽會有個“新”字了,到後來甚至連河都沒有了,河變成了路又過了70年,大家依然把這個地方叫“新開河”。
這是一種不滅的記憶密碼,隱藏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不隨歲月流轉而消失。
第三個地名 “亮壩上”。八十年代初我家搬到亮壩上住。
這個地名有點怪異,“壩上”好理解,但與“亮”有什麽幹係?
亮壩上地處無錫北門外水陸交通繁華地段,京滬鐵路和京杭運河在這裏經過,長途汽車總站、火車站、輪船站都在眼前。站在家裏陽台上,可以聽到火車站候車室的廣播提示,聽到輪船站調度員響亮的喇叭通知。出門走兩步,外麵商肆酒店林立,街上車水馬龍,南來北往的旅人熙熙攘攘。
人在樓房裏,望著外麵燈紅酒綠的都市景色,讓我很難把這地與“亮壩”這個名稱的來由聯係在一起。
翻開曆史查看,發現亮壩上竟然是一處曾經的古戰場。故事大家都知道——韓世忠火燒黃天蕩!
往事越千年,話說南宋高宗在位期間,金兀術擁兵十萬犯境,過淮河,渡長江,兵鋒直指臨安(杭州)。宋將韓世忠攜夫人梁紅玉率水師迎敵,轉戰數月,將金兵逼入黃天蕩。當年的黃天蕩沼澤密布,蘆葦茫茫,水霧迷漫。金兵進得來出不去,陷在裏麵轉向,韓世忠對金兵舟船發起火攻。一瞬間,黃天蕩火光衝天,耀亮遠近土壩。事後,當地百姓把耀的最亮的那處壩稱為“亮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