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重今論曆史

趙重今2016年出版《遙遠的華夏文明》,從考古學、語言比較學、人類分子學、世界史學等角度,以獨立的海外學者立場,全麵破譯中國文明起源密碼,是世界上唯一一部揭示華夏文明來源的著作。全息視角、全新思考,建立中國新史學體係,再現遠古華夏文化正統。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大禹製的九鼎不在中國

(2018-07-31 06:01:55) 下一個

中國遠古時代留下了許多的謎團,其中之一就是大禹製的九鼎失蹤之謎。 很多人對九鼎非常感興趣的原因就在於,這個九鼎不但是遠古時代象征華夏政權的名器,而且牽連到大禹和夏起源的曆史謎團。
  大禹鑄造九鼎是一個傳說,並沒有其他出土實物證據作為旁證支持。縱觀中國曆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據說,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在這裏需要把九鼎的這個曆史問題分成“大禹製造的鼎”和“中國地區丟失的九鼎”兩個問題來看。九鼎的重要價值之一就在於它是大禹製造的。這個問題對於探索中國文明起源有重大的意義。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一,夏的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中國地區有沒有製造這種大型鼎的能力二,大禹到底是哪裏的人?

  


陶寺文化遺址出土的紅銅鈴形器?

一,夏代”的中國地區根本沒有製造鼎的能力   
    從冶煉技術的考證情況來看,夏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中國地區根本沒有能力製造大型銅器。中國地區最早發現比較複雜的冶煉技術的實物證據,是在陶寺文化遺址中的銅鈴,大約在公元前2000-1900年之間。陶寺銅鈴則是中國地區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完整的複合範銅器。這個突然出現於中國地區的銅鈴,顯示出了更複雜的冶煉技術,是製造大型銅鼎的必要技術條件。在此之前,中國地區隻發現一些零星的銅器。   
    很明顯,這個銅鈴也與傳說中的巨型九鼎性相差甚遠,據說九鼎非常重大,據中國古籍記載,搬運一次需要幾十萬人夫,足足費了三四個月時間。中國陶寺地區出土的銅鈴,比所謂的夏,大約晚了大約五百多年,而且體型很小。中國商代第一次出現大型的鼎,是在公元前1300年以後。因此,從考古的角度看,大禹製的鼎絕對不可能在中國地區,而更可能是兩河流域文明的產物。因為當時的世界上,隻有這個地區具有製造巨型九鼎的能力。

  二,大禹治水不在中國 
   大禹的“國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家喻戶曉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入手去考證。雖然大禹治水是一個古籍記載的傳說,但是仔細觀察也能在其中也能發現一些曆史的真實。如果把這個故事中隱藏的秘密破解了,大禹和九鼎的一些下落問題也就清楚了。  
     這個傳說有兩點值得注意,一,今天在
中國地區隻發現了公元前2500年前的一些比較落後的土圍子和一些大部分是地穴式的居住點。這個時代,整個中國地區根本沒有出現城市,因此也不可能有國家的概念。沒有國家,就更不可能有國家劃分的“九州”和記錄九州的九鼎。

      二,陶寺文化是
中國的華夏民族最早的文化遺址,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00年,它的疆域隻在山西的運城和臨汾地區附近。根本不可能去幾千裏之外、荒無人煙的地方去劃分什麽九州。因此,大禹製造的九鼎不可能在中國。   

   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也反映了故事發生的地理特點。《尚書》裏就介紹了大禹的父親鯀曾掘昆侖天帝的息壤、以治洪水的事跡。《虞書大禹謨》: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曰:“後克艱厥後,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從這些記錄中我們可以斷定,曆史記載的大洪水是當時昆侖山附近,持續很久的一個自然界變化引發的大災難,而不是季節性的水災。
中國廣大的平原地區地域寬闊,海拔位置高,根本不可能被持續的大水包圍,因此大禹治理的水患不似在中國。 有人根據《孟子.滕文公》的文字(“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認為,大禹治的水是海水倒灌。因為中國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水流由西向東,不論水大水小,中國西北地區都不會出現海水“橫流”和“逆行”。而在西亞地區,被四海包圍(紅海,黑海、波斯灣和裏海),當巨大的洪水泛濫的時候,其中的裏海和黑海周圍地區很可能出現這種海水倒灌的現象。因為隻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根據古籍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到,大禹治水不在中國地區,大禹也並不是中國人。在《夏書•禹貢》裏講述了大禹治理九條水係的故事,其中涉及了他治理的水係和地名,如:北方的冀州,南方的荊州,青州,岷山,九江,大別,雍州,荊山,太行、恒山。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這些地點就是大禹治水在中國的證據。可是如果認真分析這些記載就會發現,大禹治水在中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以古籍記載的大禹治理的岷山水係為例,岷山起自中國甘肅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長約500公裏(有說700多公裏),主峰雪寶頂位於四川省鬆潘縣境內,海拔5588米。岷山區域內多森林和堰塞湖,最著名的是九寨溝。 去過九寨溝的人都知道,它地處中國西南,岷山水係所經過的許多地區,至今多屬於荒無人煙的地帶。《尚書》是這樣記載大禹治水的:“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籲!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賦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蒸民乃粒,萬邦作乂。”皋陶曰:“俞!師汝昌言。“    
   
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舜帝說:“來吧,禹!你說說自己的意見吧。”禹拜行過禮後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麽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說:“哦,你到底在做些什麽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田裏的水都流進大河。我和後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穀物和肉食。還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啊!你說得真好。”

 《尚書》記錄的這段對話,詳細顯示出大禹匯報的治水故事中有四海和九州的細節,文中也提到疏通了田間小溝、發展貿易,這從側麵證明禹治理的“岷山”等水係,當時周圍已經有不少人民居住了,是個相當繁華的地方。可是中國遠古時代人口稀少,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到偏僻的岷山去居住和經商,這裏至今還是大熊貓出沒的荒涼地區。

     岷山北起甘肅東南岷縣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裏,有“千裏岷山”之說。大禹如果要考查這條岷山水係絕不是容易的事情,從四川到中國最近的出海口,彎彎曲曲總要兩千多公裏,在崎嶇艱險的溝壑之間虎狼成群,遠古時代的一個人,一生能走一遍已經很不易了,根本談不上去治理。可是,據說手持“木鍬”(耒耜)的大禹,不但治理了岷山水患還治了其它的幾條水係,如果說大禹治水是在中國地區,簡直是天方夜譚。 所以大禹的治水從現代科技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圍堵還是疏浚,都不是目前人類的人力物力可以實現的,更不要說幾千年前的大禹了。        


被四海環繞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地區

 三,真正的“中國”也在西亞        
  大禹治水所在的中國麵積到底有多大?這也是我們關心的。仔細觀看《禹貢》終於找到答案:“五百裏甸服:百裏賦納總,二百裏納銍,三百裏納秸服,四百裏粟,五百裏米。主五百裏侯服:百裏采,二百裏男邦,三百裏諸侯。知五百裏綏服:三百裏揆文教,二百裏奮武衛。古五百裏要服:三百裏夷,二百裏蔡。五百裏荒服:三百裏蠻,二百裏流。主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大禹時代的所謂的四海之內的中國,大約就隻有方圓幾百裏的範圍。《尚書》記載大禹治水時出現的“龍門、冀州、岷山、岐山”等地名,很可能是指遠古的西亞地區。根據蘇雪林的《昆侖山考》一書的考證,中國的很多地名是從西亞美索不達尼亞地區照搬過來的。"中國"也是一個文化意義的名詞,古代印度也自稱為“中國”。所以,自古注解《禹貢》的人曆代不止,但是書中出現的地名如碣石、黑水、三危、九江、陪尾、三江、彭蠡等地名,誰也搞不清楚。因為這些地方根本不在中國。

     結語

   從上麵提供的證據來看,古籍中記載大禹製造的九鼎,根本不可能是在今天的中國地區製造的,很可能是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古亞美尼亞人的曆史,被東遷的華夏民族帶到中國流傳下來,大家就以為中國有個大禹,也有一個九鼎,實際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根據《遙遠的華夏文明》的考證,中國的華夏民族就是古亞美尼亞人,也就是西方曆史上失蹤的古提人,公元前2100年左右,他們統治兩河流域地區,被蘇美爾人打敗而大舉東遷。他們會不會把在東遷的時候,也把那九個鼎搬運到中國了呢?
   據中國古籍記載的傳說,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後來又被周人擁有,後來這個九鼎在泗水丟失了。有人說,所謂的九鼎,隻是一個記載著九州的鼎。值得注意的是,不但這些九州的傳說相互矛盾,不太可信。而且商湯也未必是在中國地區的華夏人。或許,商代也曾經製造過一個九鼎。

 

關於中國文明起源,更多閱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eyang 回複 悄悄話 有道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