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重今論曆史

趙重今2016年出版《遙遠的華夏文明》,從考古學、語言比較學、人類分子學、世界史學等角度,以獨立的海外學者立場,全麵破譯中國文明起源密碼,是世界上唯一一部揭示華夏文明來源的著作。全息視角、全新思考,建立中國新史學體係,再現遠古華夏文化正統。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近代中國所有的悲劇隻因中國人嚴重缺乏自知之明

(2018-07-14 21:22:17) 下一個

提要:中國文化曆史本體論的徹底缺位,使得中國人喪失了曆史這麵鏡子,中國人也因此缺乏民族的自我認知能力,從而造成了近代中國一係列的悲劇。這種現象在中國近代曆史學理論體係中被中國人所忽視。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中國文明起源,文化的自我認知

       
   序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光陰,進入了物質豐富的二十一世紀,食物和生活所需品已經不再是人類生存的第一緊要問題。 社會科學、宗教和曆史哲學已經成為指導人類生活、科學和經濟的頭腦。 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思想意識進步的曆史。 人類需要不斷地對宇宙、環境、自身生命的進行再認識。由於中國文化的落後,今天的中國文化還停留在溫飽階段,還處在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人與自然的惡性競爭的叢林之中,因此中國文化一直與現代人類主流文明格格不入,近百年來中國人在世界上進退失據,被文明世界所排斥。遺憾的是,中國人並不知道自己在世界文明的位置和角色,中國人普遍存在一種缺乏自知之明的傲慢和偏見。這已經是幾百年來導致中國社會災難的直接原因。

   一,中國人缺乏自知之明的曆史原因
曆史性保護既是已存部分的保護,近代中國落後文化麵臨被淘汰的危險,中國文化出現了一種超強的自我保護意識,這種保護,使得中國人不知道自己文明的來源和曆史。       一直以來,中國人都誤以為中國遠古的華夏文明是獨立起源於中國本土。可實際上,中國華夏文明是公元前2000來到中國地區的外來雅利安文明。從四千年前開始,西來的華夏民族在野蠻落後的東方建立了先進的黃河文化,這個西來的雅利安文化如鶴立雞群,傲視野蠻落後的東方。

 但是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間,當年那些人數不多的外來白種華夏人,在春秋時代就已經被中國土著人徹底同化。接著的一千年,一些留有華夏文明烙印的中國人,被西北草原民族不斷屠殺和統治以後,進一步失去華夏民族文化的文化成分。在公元12世紀蒙古人大屠殺的一千多年以後的現代中國,已經找不到華夏民族的任何文化特征了,在今天表麵的西方商業文化掩蓋下,中國文化是中國西北的草原民族和中國西南的原始部落文化的混合。
     遺憾的是,
中國人至今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華夏民族了。他們大部分人的心中還繼續擺著當年華夏人的架子。這種情況在中古時代愚昧的東方民族之中似乎還可以維持,但是當西方文明進入東方以後,在優秀的西方民族文化麵前,“假華夏”的虛架子就撐不下去了。
 
不可忽視的是,幾千年前,由外來民族殘酷奴役中國土著人的方法,逐漸形成了一種罕見的野蠻專製製度,這個製度在中國土著黃種人不斷繼承的漫長曆史過程中,進行了主仆角色的多次混合,這種混合,再加上遠古華夏民族的驕傲,使得每個現代中國人都同時具有“世界上最悲慘的奴隸和最狂妄的奴隸主”雙重對立的?兩極性格。這種互相矛盾對立的性格,經過幾千年的時間已經寫在中國人的基因裏,形成一種卑微心態的傲慢,它妨礙著中國人對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基本判斷。

   二,狂妄大國對日本民族的傲慢
    遠的不說,就從近代說起。清末的中國人在西方哥倫布海洋文明的帶動下,迅速開始了改革開放“大國崛起”的大戲,並同時開始了卑微心態的狂妄和傲慢。被迅速增加的財富衝昏了頭腦的滿清政府,不顧鄰國日本的感情、在傲慢和任性的衝動之下,無意中挑起了甲午戰爭。
     今天的人也許會認為甲午戰爭是日本在欺負中國。實際上,19世紀之後,中國盡管屢屢被列強入侵擊敗,但龐大的國土、豐富的資源,和在東亞流傳千年的文化影響力,
加之慈禧搞的改革開放,使得大清再次崛起,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帝國,大清無疑也具有東亞地區領導者的角色。即使是甲午戰爭即將爆發的時候,日本海軍雖然已經強大,但是,西方世界在最初時刻並不十分看好小日本。他們普遍認為,中國軍隊在海上戰場可能不是日軍的對手,在陸地上可能會先小敗,但最終將憑借巨大的資源優勢壓倒日本,反敗為勝。?

    在當時的情況下,清帝國對待貧窮的小日本的“文化自信”是不言而喻的。中日的軍事力量比較,清朝稍強,北洋水師是名義上的亞洲第一,定遠鎮遠兩艘巨艦還是日本人眼中的噩夢和奮鬥目標。而且在東方專製製度的阿諛奉承的惡劣文化環境中,統治者和百姓更容易狂妄自大。因此,大清帝國對日本的民族自心尊視若無睹,對於被外部刺激起來的日本民族主義毫無防範之策,因此戰事突起、就一敗塗地。大清帝國的種種任性和狂妄,在中國海軍訪問日本的過程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   

 1886年7月,當時尚未正式成軍的北洋艦隊奉李鴻章之命抵達朝鮮元山一帶巡弋操演“以振國威”,後又奉命前往俄國海參崴訪問。鑒於鐵甲艦在長途航行後,丁汝昌率鎮遠號、定遠號、威遠號和濟遠號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 ? 8月13日,五百多名北洋海軍違反軍紀上岸,其中十多人前往當地一所妓院醉酒後鬧事鬥毆。聞妓院報桉而趕至的兩名當地警察很快拘捕了滋事水兵並平息事端,經口頭嚴厲警告後釋放後,煽動三百多名同袍上岸,強行闖入當地派出所襲擊警員。一名警員當場被水兵斬死,另一名警員被刺成重傷、最後不治,最後長崎縣警派大隊逮捕全數肇事水兵。

    事後,李鴻章竟然授意全艦隊放假一天,允許四百五十名水兵登岸。許多水兵手執棍棒刀器,或是從當地店鋪購買日本刀攜帶數名清兵伏擊並殺死一名警察,引發了械鬥。日本警察將數百名水兵分割包圍,街邊市民更加以配合以石塊攻擊水兵。事後統計顯示,水兵方麵有五人死亡、四十四人受傷、五人失蹤(一說為十人死亡)。警察也被打死五人、三十人受傷,而長崎市民亦有多人受傷。

    中國海軍發生?這種事情已很過分,而與以往處理外交事件不同的是,清廷表現出了相當強硬的態度。北洋水師船艦總監督琅威理(William M. Lang,英國籍)一度想以武力解決此事,但其餘北洋水師艦長處於靜待觀察狀態。1887年2月底,雙方達成彼此讓步的協議,將所有肇事者交由本國政府自行處置,而死傷人員則由對方予以撫恤。值得一提的是,日方所支付的撫恤金數額大大超出了大清帝國,換句話說等於日本向中國進行了賠款。

  當時中國軍艦的實力具有壓倒性優勢。中國軍人找上門去嫖妓和鬥毆,又依仗大請帝國的“船堅炮利”,迫使日本政府屈服賠款,這絕對是一起極大傷害日本人民感情的事件,也因此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種子。日本人從此開始組建強大的海軍,準備與欺人太甚的大清在亞洲一決勝負。
    傲慢的中國人並沒有注意這些變化,在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因沒有明確的對日戰略,而心中無數,舉措無方。1894年(甲午年)春,朝鮮發生東學黨農民起義,請求清廷出兵代剿。李鴻章一度擔心日方借此生事,惹起戰禍,因而心懷疑慮。日方以“我政府必無他意”的虛假承諾,誘使清朝出兵。李鴻章在毫無大戰準備的情況下,於6月6日派遣2000多名清兵赴朝鮮牙山“助剿”,甲午戰爭爆發。
 
當時缺乏自知之明的中國政府還存有以大欺小“吃日本人豆腐”的想法,沒有想到卻被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
   
狂妄的情緒在中國民間更加嚴重。 對日作戰的慘敗不但使得滿人大失臉麵,也使得清帝國的臣民(主要是中國北方的饑民)無比憤怒,排外情緒激烈地在中國北方醞釀,殘暴的義和團運動應時興起。       

    今天的人也許想不到,1900年以後的中國人,都堅信義和團的民族主義可以救中國,以為中國獨立了,中國的一切問題就解決了。這是近代中國人的又一次文化自信。於是中國人起來,1912 年推倒了已經實現了改革開放、使中國人大大富裕起來的滿人統治。
   沒有了滿清的中國進入立憲共和時代,?但是剛剛過上幾天安穩富裕日子,中國人心中帶有法西斯色彩的中國民族主義情節,被孫中山的野心利用,幾萬年積蓄的東方民族文化劣根性的野蠻本能也同時泛起。 ?為了爭奪權利,孫中山不擇手段、勾結俄國和日本的勢力顛覆中國。在外國力量的幹涉下,中國南方的饑民組織起來開始暴動,類似於義和團的中國農民暴動又一次開始了。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因裏通外國的叛國罪被絞死。
 

    現在我們站在充滿血腥的中國土地上?回顧中國百年的曆史,中國(漢)人推翻滿族統治是一個曆史性的錯誤,是中國人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實際上,由中國文化的腐敗性所決定,中國人根本就不能自我管理,因此從滿清帝王的遺孀慈禧去世以後,中國地區的政治家一個不如一個,在世界更加文明進步的大形勢下,中國文化越來越倒退,中國越來越野蠻。袁世凱、段祺瑞之流的素質,遠比今天中國的政治家要高出很多。

     三,抗日戰爭悲劇是中國狂妄促成的
     1920年代出現了中國的黃金十年。當時的民國、人才濟濟,國力強大,經濟實力亞洲第一,世界第二,1930年被煽動起來的中國南方山區饑民暴亂,並沒有阻止上海、江浙和北京地區的繁榮,這使得中國人再次浮躁,以為崛起的大國可以輕易地打敗日本,一血甲午之恨。於是中國人背信棄義與日本爭奪孫中山答應讓給日本的滿洲。據日方資料記載,1898年,孫中山曾對內田良平言及:“吾人之目的在於滅滿興漢,革命成功之時,即使以諸如滿、蒙、西伯利亞之地悉與日本,當亦無不可。”
    實際上,滿人失敗以後,滿洲並不能算是中國的領土,而是一個單獨的
滿洲國。就像當年侵略過中國、俄國的蒙古一樣。蒙古是可以孤立的。隻不過滿洲國的滿人太少,無法形成獨立的力量。因此盡管滿洲地區,中日俄都可以占領,但也都不合國際法。蘇聯紅軍就曾經出兵滿洲。
    甲午戰爭導致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這並沒有使得以大國自居的中國人清醒。當時全國激進的青年,以大國的氣魄欺壓小日本,大批殖民進入滿洲,中國人早已經把滿洲看成是中國領土了,更不顧孫中山的許諾,一致要求向日開戰搶奪滿洲國。這顯然是入侵他國領土的無理要求。
     本來日本麵對的強敵是俄國不是中國,戰前日本的國策是抗擊西方的統治,而且,
裕仁在中日戰爭期間1941年,就已經後悔與中國開戰。裕仁擔心與日本簽訂中立協定的前蘇聯會加入戰爭。1941年,裕仁甚至暗自批評當時首相近衛文麿:“大東亞戰爭開始前我已十分憂心,近衛在任時,好像毫無準備便帶領我們進入戰爭,東條(英機)接任後我們才真的準備好。”其後一年,他開始擔心與日本簽訂中立協定的前蘇聯會加入戰爭,助中國一臂之力:“我不想與中國開戰,因為我實在害怕蘇聯的強大軍力。”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戰爭前1936年6月製定的《國防國策大綱》,當時日本提出的假想敵順序是美,蘇。對華戰略則是“做好穩固日滿和北支(華北),完成進行持久戰的準備的基礎工作”,反對擴大戰爭。
     ?
即使日本在華開戰以後,日方仍舊希望戰爭能迫使中國認輸,回到中日合作的道路上。證據表明,當時的日本並不想(甚至也不敢)和中國開戰,日本是被中國人的狂妄一步步拖下水的。

    具有戰略眼光的俄國人,巧妙地利用了中國民族卑微的狂妄情緒,使得中國再次因缺乏自知之明而走上了對日戰爭的道路。盡管蔣政府比民間的情緒冷靜了許多,遲遲不敢對日開戰,但是中國的法西斯民族主義情緒和俄國勢力,硬是把中國脫下戰爭的深淵,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四萬萬中國同胞大部分是草包,被小日本打得丟盔卸甲,狼狽不堪。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中國的法西斯民族主義和日本富國強兵軍國主義是一丘之貉,臭味相投,兩者互相借鑒、互相學習。日本的大東亞概念和中國近代出現的大中華概念如出一轍。可以說,半個世紀以前的那場血腥的中日戰爭是“兩個最臭的雞蛋磕在一起”。

   
   四,  民族災難和民族文化自我定位
     中日之戰使中國元氣大傷而漁翁得利,中國人被斯大林玩弄於股掌之中。五十年代的中國人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自帶幹糧為俄國當打手與世界宣戰,在朝鮮半島和世界主流文明進行對抗,緊接著,中國又與蘇聯交惡,同時向美蘇為首的世界兩大陣營宣戰,揚言要解放全人類。
     ?1967年8月22日,中國人火燒英國駐京的代辦處,1969年3月中國在珍寶島向蘇聯挑釁,如果當時不是美國出麵阻止,中國可能在蘇聯強大的核打擊之下成為廣島第二。中國人狂妄的程度遠超今天的金家王朝。
     ?近幾十年,中國人為了謀生,學習了不少西方現代生產工具的使用方法,但是方法論解決不了本體論的問題,中國人仍舊搞不清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也並不吸取曆史的教訓。1970年代,中國極度的瘋狂和意識形態的破產使得破爛貧困,中國被迫向西方開放,西方人的物質文明進入中國。被饑餓困擾了幾萬年的中國人在西方文明的照耀下,終於普遍有了食物和生活必需品,這使得一部分愚昧的中國人再繼“百年瘋狂”大業。他們以為,今天的這一切都是靠中國文化得來的,中國人是世界上的優秀人種,法西斯軍國主義情緒再次彌漫中國。軍事節目大受歡迎。在中國無良知識分子的煽動下,大部分中國人“忘乎所以,飄飄欲仙”,一群剛吃飽飯的東方蒙古人種,穿上西服以後,就要給西方立規矩了。

      自知之明對於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野蠻中國太重要了,也實在太難了。給中國文化一個正確的定義,在中國幾乎是一個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如同水裏的魚無法理解空氣一樣。?對於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被半封閉了幾萬年的愚昧地區,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現代西方人都缺乏一個明確和清醒的認識。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現代的所有問題是由於傳統的丟失,於是熱捧中國傳統和儒家文化,而在五四時代,已經把中國的傳統批判的體無完膚,曆史也多次證明,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沒落的野蠻文化。難道中國人永遠隻會自己打臉?今天,中國知識分子精心地用曆史虛無主義,把破敗的中國傳統文化補妝、包裹。在一片肉麻的吹捧聲中,中國文化的曆史文化定位問題更加難以解決。?而已經徹底腐敗了的中國文化得以繼續作惡。

   

 

 結語

  “民族的狂妄起源於文化的野蠻”,現代中國人的狂妄再次證明今天的中國仍舊不是一個文明,華夏文明在中國消亡以後,中國曆史上既沒有出現過先進的社會理念,也有出現過科學技術,仍舊是一體半氏族半奴隸製文化的社會。這個地區一時出現的繁榮,隻不過是西方文明在東方的投影,中國文化自身並沒有任何發展的能力。古代中國的霸主地位是外來華夏民族帶來的,近代中國的富裕是西方文明帶來的。

    中國人缺乏自知之明有多種原因,有曆史的、有文化的,也有現實製度的。由於曆史文化定位出現錯誤所造成的災難,近代以來的中國曆史上已經數不勝數、慘不忍睹。遺憾的是,這種情況還在繼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