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入非洲-七個精彩的國家公園

(2018-07-04 14:57:03) 下一個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又譯作馬塞馬拉,Maasai Mara;Masai Mara)是肯尼亞西南部的一個大型獵物禁獵區,位於肯尼亞裂穀省納羅克附近,與坦桑尼亞北部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無縫對接。名稱來源於當地原始定居者馬賽人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由1672 平方公裏開闊的平原、林地和河岸森林組成。國家公園建於1961 年,是世界最大的野生哺乳動物家園,擁有95種哺乳動物和450 種鳥類。(見 馬賽馬拉的鳥類) 一望無垠的草地上散布著成群的斑馬、長頸鹿、羚羊、轉角牛羚、鳥類、猴群、大象和非洲水牛;馬拉河中遊曳著眾多的河馬和鱷魚。(見 馬賽馬拉的鈴羊類動物)

這裏是獅子的王國,主宰這片草原。印度豹也非常多見,這裏還有鬣狗及小型的獵食動物等。
馬拉河(Mara River)將馬賽馬拉的原野一分為二,它是鱷魚和河馬的家園,也是其它野生動物的生命線,它眾多的支流滋潤著這片廣袤的土地。馬拉河發源於多雨的山區,即使幹旱時期,它也從不斷流,3-6月的雨季中,河水會陡然上漲。在每年7-9月,發生的世界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大遷徙中,角馬渡過馬拉河暴漲的激流和鱷魚的阻擊是最艱難而壯觀的一幕,這被稱為“馬拉河之渡”或“天國之渡”。(見 渡過馬拉河 )
在每年長達3000公裏的遷徙中,因饑餓、幹渴、體力不支或被天敵獵食,隻有30%的角馬能回到它們的出發地。可是在大雨季來臨前,又有40萬新生的角馬誕生。新生命的誕生和弱者的淘汰,每年都在這裏往複循環著,生生不息。(見 馬賽馬拉動物大遷移 )

馬塞村落(Masai Manyatta)馬塞人一直是東非草原上原始遺留部落的象征。馬塞族分布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交界的地方,以牧牛放羊為生。不論男女,終年穿著紅色的鮮豔衣服,帶著漂亮的大耳環和項鏈,手裏握著根棍子。在馬塞馬拉動物保護區的馬塞村落裏,馬塞人的小草屋用帶刺的樹枝作圍牆。村莊的參觀收費。(見本文)

 

一望無際的馬賽馬拉大草原, 880平方公裏。南麵是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中間隔著馬拉河。國家地理雜誌長年有外拍車。

阿布戴爾國家公園的日出。首日, 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公園就是阿布戴爾。

訪問肯尼亞,必看的五大動物是獅、豹、象、水牛和犀牛。

五大之首,非洲之王,先亮亮凶器。

五大之二,大象。體積最大的食草動物

五大之三,水牛。脾氣暴躁的食草動物。

五大之四,黑犀牛。天不怕地不怕的食草動物。

五大之五, 花豹。都喜歡她這身衣裳。

野牛不滿意了,竟直衝了過來。

最大的鳥,不會飛。

到馬賽馬拉的基本要求是看這五大動物,都能保證,看的直到你都不想看了為止。經常有朋友問我, 去非州看動物與動物園看動物有什麽區別? 區別在於,把人關進籠子,把動物都放出來。

跑的最快的食肉動物,獵豹。

最高的動物。

最臃腫的動物,河馬。

河馬白天懶散在河裏避暑,晚上上岸吃草。

成年花豹。

瞧這一家子, 五隻獵豹。

瞪羚群

合歡樹下

阿布戴爾國家公園,這裏離內羅畢不到兩小時高速,是所有團必去之地。裏麵有一小湖和樹上旅店,叫ACK,有大量食草動物來來喝水,啃食礦物質。旅店建在樹上,有一三層大觀景台,下麵兩層四麵落地的大玻璃,可以在室內邊喝咖啡,邊觀看近在咫尺的大象野牛群。旅店提供餐飲,但大部分團不住在裏麵。早晚動物頗多,旅店裏會響鈴告之旅客。

阿布戴爾國家公園旅店內的觀景台外。

阿布戴爾國家公園ARK大門外的觀景台。

阿布戴爾國家公園大名鼎鼎的(Tree Top House) 樹頂旅館曾接待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而聞名。阿布戴爾公園海拔高,綠意盎然,空氣濕潤,林木森森,氣溫較低,清晨霧氣很大。

夏巴國家公園。夏巴地區為稀疏草原,有三個大公園連在一起,大部分團不去。但夏巴地區有稀有的獨特動物品種,以及電影《走出非洲》的外拍地。大門簡陋。

夏巴人,四世同堂。專為遊客準備的,交$30進去部落裏參觀。

夏巴人的部落舞蹈。

夏巴部落裏的兒童。

肯尼亞夏巴部落的舞蹈。肯尼亞有一個部落,奧運會冠軍都出自同一部落。

夏巴人民居。

夏巴地區的水牛泉國家公園。

這裏的長頸鹿,羚羊,斑馬都與馬拉地區不同。這是獨一無二的細脖羚羊

夏巴地區的桑布魯國家公園。

那庫魯湖國家公園。看火烈鳥的主要地點。

那庫魯湖國家公園拍到的珍稀的紫羚。

那庫魯湖國家公園拍到火烈鳥。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這門是從肯尼亞進人保護區的主要大門,有電網隔離。高速路已建到大門口。大量的當地人圍上來推銷紀念品,千萬不要開窗搭理她們。這裏門裏門外都有大量的簡陋旅店,但離馬拉河很近。有熱氣球服務。

抓拍的鄰車當地導遊兼司機。車上有電台互通消息,調度會隨時通報有動物的地點。

香腸樹, 當地人用來釀酒。

保護區的牧羊少年。少量馬拉人和夏巴人被允許留在保護區內,與動物為伍。牧羊少年責任重大,保護自己和家畜。

《走出非洲》的外拍地。1985年,《走出非洲》獲奧斯卡七項大獎。

《走出非洲》一片的女角丹妮亞(由梅麗爾·斯特裏普飾演,該片獲第58屆奧斯卡七項金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原配樂、最佳藝術指導及最佳音響)。

Out of Africa Movie Pos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PIQWJhCY0

凱倫·布裏克森( 1885 - 1962),在丹麥的近代文學家中,兩度角逐諾貝爾文學獎的奇女子,曾經有過一次不愉快的婚姻,在二十七歲時,嫁給了瑞典男爵布利克森。布利克森金玉其外,是個十足的紈絝浪蕩子弟,因為性喜打獵,他把新娘子帶到遺世獨立的非洲肯尼亞,又用新娘子的陪嫁買了一座農莊。她在農莊經營咖啡園,他則呼朋引伴、出門涉獵遊樂,往往數月不歸。
   
   七年後,丹尼森與布利克森仳離,不幸卻被風流成性、到處拈花惹草的丈夫感染了梅毒。她終生與之戰鬥,不惜曆經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手術,也造成她一生無法生育的憾恨。
   
   離婚後的丹尼森才三十五歲,正是最具吸引力的年華。她留在肯尼亞繼續經營她的咖啡園,前後達十七年。她喜愛這塊土地的廣漠和神秘感,叢林莽莽,如屏如壘,眾峰如群彥連袂,異獸珍禽騰躍其間,在煙聚雲回之間,時時刻刻都在展示著天地的大美。
   
   在後麵的十年裏,一位叫丹尼(由羅伯特·雷德福特飾演)的英國人進入她的生命,成為影響她一生最重要的人。丹尼是英國牛津大學出身的貴族子弟,風度翩翩、儀表堂堂,有人說他"英俊得令人難以置信"。他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曾影響了不少友人,諸如海明威、英國太子、丹尼森……。他一生追求冒險犯難、浪漫率性的生活基調,思想形態領先同一時代的人很多,許多朋友都說他是一位"未曾有過豐功偉績的偉人"。
   
   如果說男人和女人都在追尋失落的另一半,以便使自己的人生達到圓滿,那麽,丹尼便是丹妮森夢想中臻於一切標準的伴侶了。從第一眼開始,丹妮森的心中就將丹尼視為唯一,再也容不下其他的男人了。

他們是好友,是知己,更是旗鼓相當、彼此吸引的情人。他們的愛情,透過最親密的柵欄,雙雙躍入彼此靈魂的最深處。愛好打獵和飛行的丹尼,隻要倦遊歸來,一定會趕到她的莊園,啜引她自家出產的咖啡,枕在她的腿上,聆聽她那仿佛信手拈來、卻句句充滿機趣和蟬趣的故事。丹尼有時也在爐旁朗誦英詩,或彈吉它、唱歌給她聽。他甚至帶她去打獵、去飛行,去經曆許多十足冒險有趣的豐富之旅。
   
   他雖然深愛著她,卻反對婚姻製度,不願接受任何傳統成規的拘束。而女人一但真正躍入情海的懷抱時,便再也看不到岸了。丹尼森全心全意愛著他,她尊重他的自由,也配合他所需要的愛的方式。但這份愛在另一方麵卻害慘了她。丹尼總是來去匆匆,他每次一離開,丹妮森總要病上一、兩個星期。
   
   一九三一年,丹尼在一次飛行中失事長眠於他最喜愛的非洲大草原上。禍不單行,同時間,丹妮森苦心經營的咖啡園也因火付之一炬,雙重打擊有如雪上加霜,迫使她不得不重新麵對粗糙的現實,重新規劃未來的生涯。她在一九三一年離開肯尼亞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

東非大裂穀。

赤道線上。

被獅子吃剩下的角馬, 藍背豺偷吃。

獵豹,陸居,小頭細腰,身上為實心黑斑點

 

 

 

花豹,獨局在樹上,偶爾下來逋食,身上為金錢狀的黑色圓圈。

遠方的朋友不要走。

再見, 馬賽馬拉。

再見,旅途中的路。

再見,旅途中的車。

再見,旅途中的鷹。

再見,旅途中的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