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美有些地方氣溫如此之高,嚴重影響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那些平時不需要空調裝備的地區,據報道有地方接近50攝氏度。小時候的重慶地區如果氣溫達到40攝氏度,工廠就得停工。所以天氣預報經常報39.5度,同時單位給職工發大量的汽水等降溫福利。外婆常常讓我喝她單位發的甜甜的冰鎮豆漿。作為小孩的我除了長一大堆瘡外,一點不覺得熱,還和鄰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出去摘桑葉喂她哥哥的蠶寶寶。
上大學去了成都,那裏的夏日太好過了,每年也就大概兩周左右30度的樣子。因為濕度大,汗水出不出來,滿身粘乎乎的。沒事,川菜麻辣的好處來耶!一頓火鍋,或者來點麻辣燙,或者紅油啥的,被辣得汗水直流的同時覺得爽歪歪的。大四上期報研究生誌願時想都沒想就報本校,因為不僅喜歡那裏的天氣,那裏的一馬平川,還喜歡那裏和重慶不同模式的川菜和小吃。我們專業的室主任在我做有機分析實驗時、搬一凳子坐我旁邊、勸了我一天,建議我去考本專業最好的上海有機所。同時還向我保證如果上海有機所不錄我的話,回本校一點問題沒有。盡管如此,我還是堅持留成都。有同學以為我是想考CGP[1],非也!我當時沒有想那麽多,舒適的日子讓我沒有遠大的理想,當然沒有出國的打算。那時候的老師對學生真的很上心,否則室主任可以好好休息一整天。考完研,室主任就叮嚀帶我畢業論文的老師不要給我活太多,要我準備考CGP。那陣好輕鬆,我把平時錯過的電影在學校附近的過舊電影院都補上了。
80年代末愈演愈烈的出國潮把我推到了德國。我的學校位於德國西南部,和法國接壤。那裏的天氣應該是很溫和的,因為夏天沒有空調,冬天的暖氣晚上是關閉的。冬日早上隨著暖氣片響聲醒來。碰到過白雪皚皚的日子,使得公交車不能準時。 有一年夏天出奇的熱,溫度大概到了 35度,實驗室的乙醚開始沸騰,導師趕緊讓我們停止一切實驗回家。同組的德國同學讓我跟他們走。結果同學們都不回家,找了一個陰涼之地,開始爬梯。當然他們爬梯的中心就是喝啤酒聊天。夏天是休假的季節,研究生也不例外,所以導師會把每年夏天帶全組出去參觀遊玩的活動盡量安排在學生們不休假的日子。大部分活動都是去萊茵河畔某個酒莊,看葡萄酒的生產過程和品酒。一次在酒莊吃午飯,肉菜裝在一用麵粉焙烤的中空的圓柱中,我們都覺得是不是酒莊故意為之,連提供的飯菜和導師的主客體化學研究都特別一致。一般我們會在民宿住一晚。有次民宿的女主人嫌我早餐吃得太少,我當然沒有牛高馬大的德國人胃口那麽好。在去位於瑞士巴塞爾的藥物公司Roche參觀前,我把簽證辦好坐德國同學的車前往,一路暢通無阻。到了巴塞爾過馬路看到一警察,導師開玩笑說讓我把簽證給那警察看,否則白辦了。
美國真是把人慣壞了,夏天空調冬天暖氣的。尤其辦公室的溫度調得來夏天需穿毛衣、冬天可穿裙子。在老東家發起Six Sigma運動時,有人的Green Belt課題就辦公室溫度提出調兩度,那樣既節能、又不影響舒適。結果一資深Research Fellow說那是Insulting!想想也是,當我們覺得室外都有點涼颼颼的,鄰居家的空調還正叫得歡。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兒子第一次回國,剛到成都他叔叔家,在沒有空調的客廳還沒呆到一小時,就聽他姑姑驚呼他臉上長滿痱子。我開始還不相信,仔細看還真是的。我和勇娃子雖然覺得熱,但不至於那樣。從此兒子就隻能在有空調的睡房玩了。那年也真被我們碰上了,有幾天成都居然也上了40度。而且武侯區幾大小區停電,早上一堆一堆的人要麽去公園要麽去商場。有條件的退休老人則去山裏的農家樂住一兩個月避暑。不知道成都氣溫變得如此之高的原因是什麽?我迷戀的成都舒適天氣去哪兒了?
[1]CGP (Chemistry Graduate Program) 是和CUSPEA和CUSBEA相似的選拔赴美化學類研究生項目。CGP候選人來自 12所院校,考研後平均分數達到70分,同時英語至少70分即可。參加全國選拔考試後,50名優勝者赴美上研究生。
謝謝來訪留言!
+1,太對了,美國人沒有空調活不下去:)
我去過成都,原來2019年都定好了酒店,可惜沒能成行。下次一定要去小潘的家鄉看看!
不光是紐約,現在到處天氣都變得沒有規律。
看了你寫的成都遊記,太巴適了!在那裏整整10年,我從來沒啃過兔兒腦殼。
“嘎嘎”在四川話裏是肉的意思,和你女兒的小被子同樣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