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溫度是入夏以來最高的一天,報道接近100度,加上濕度等等感覺有110度。 早上起來室外熱浪滾滾,猶如桑拿,不過是免費的哈。天氣預報及電台警告大家不要戶外活動。真是莫法,和紐約同學約好這周末Poconos Hiking也因這泡湯。
太熱胃口也受到影響,於是隻好喝綠豆稀飯。看看桌上的八個 小菜,三人的午餐陣仗夠大的哈。突然好想小時候那些下稀飯的小菜,象皮蛋拌辣椒,肉米泡豇豆,青椒炒嫩包穀,各式涼拌菜如涼拌窩筍,各種泡菜象泡仔薑等等等等。那些小菜不僅開胃好吃,也好做。比如皮蛋拌辣椒是選嫩青椒,放柴火裏燒到皮變皺拿出,放在舂缽中加鹽舂爛,再加入皮蛋拌勻即可,而且皮蛋以還沒有全部固化為上。
從小生活在小鎮,夏季裏農村來的學生家長或者父母的那些家在農村的同事或朋友會把我們帶回家吃新鮮玉米。我從小愛睡覺,記得一次午覺醒來,發現姐姐不在家。問爸爸才知被學校的民辦教師朱老師帶回鄉下吃新玉米去了。我當時便問為什麽不帶我去,爸爸說當時我在睡覺,喊醒後答曰不去,翻身又接著睡。我又氣又後悔,因為我一點不記得他們喊過我,也不記得說過不去的話。另外一次是去黃老師兒子嚴毛兒的保姆家吃玉米。保姆家的女兒把我和小妹帶回家,然後一起去地裏掰包穀。 哪知剛吃完煮玉米,小妹就開始叫著要回家。無論我們咋勸都不行,最後哭起來了。沒有辦法,隻得打道回府。看著從磨子裏磨出來那金燦燦的玉米泥漿依依不舍,我當時好想等到吃了煎玉米粑粑或者用桐子樹葉包的蒸玉米粑粑才回去。雖然後來嚴毛兒的保姆給我們送了些蒸玉米粑粑來,但熱過的粑粑我覺得應該沒有當時在她家吃的那麽香。現在想來那次姐姐肯定慶幸我沒和她一起去朱老師家,否則我可能會在沒吃飯前鬧著回家,而且朱老師家比嚴毛兒的保姆家離家更遠。
鴨兒棚子(算是現在的養鴨專業戶)年初孵小鴨,等農民收完穀子,他們便把鴨子趕到田裏吃掉下的穀子。到夏末鴨子大概長到一斤多便是上市的好時節。仔薑也差不多同時上市, 成就了仔薑燒鴨。鴨兒棚子會把鴨子配送到各個單位,就像買批發一樣,價格便宜。剩下的便在趕場的時候零售。最早是周日趕場,也就是七天一場。後來改成三天一場,吃鴨子的頻率增加。每到飯點,到處都彌漫著仔薑燒鴨的味道。此仔薑燒鴨做法極其簡單,先把鴨子砍成一寸見方小塊,用油爆炒後,加入仔薑,長青椒,花椒,大蒜燜熟即可。味道嘛,不用擺了,超下飯。二姨家的小表弟自稱怕辣,可一到吃仔薑燒鴨的時候,就是辣得xun(1)er la xun(1)er的, 還是照吃不誤。
在成都上博士期間,有年暑假在實驗室幹活沒能回家,當時沒吃到仔薑燒鴨就覺得夏天白過了。於是慫恿勇娃子買鴨子回來自己做。那天下午回去吃晚飯時充滿憧憬,滿腦子都是仔薑燒鴨。結果到寢室大失所望,鴨子還躺在菜板上。勇娃子說他不會做!不會做為什麽不問呢?我都不知道如何描述當時的失望,莫法隻得自己上陣。那個號稱“實驗都會做,難道還不會做飯”的人現了原形。
到美國後仍然饞仔薑燒鴨,可惜這裏仔薑難買。一次和姐姐去東方買菜見到有鮮薑賣,那裏麵有少部分仔薑。我們兩個把幾乎所有的仔薑拿完。然後姐姐馬上拉我去找鴨子,還真的有。於是那周過了盤兒仔薑燒鴨的癮兒。
那時水果以李子最記憶深刻。那叫做青水李的綠色李子上麵掛滿了白霜,新鮮得要命。最喜歡的是一種差不多小蘋果大小的紅李子,那種李子一邊朱紅,一邊泛綠,味道巨佳。這種李子媽媽會一挑一挑(兩籮筐)地買,我們則放開肚皮吃。媽媽吃水果時每次都要把皮削掉,我當時覺得太可惜了,因為皮皮也好吃的。那時的水果是比現在定義上的有機還要有機,一點都沒有農藥和化肥喲。
因為父母都是老師,他們有近兩個月暑假。當時也沒有什麽夏令營可以參加,平時上課也才上半天,假期作業可想而知。好像假期裏籃球乒乓球也沒人玩,長長的暑假裏除了準備三頓飯,大部分時間全家除爸爸外一起玩牌。那時沒有空調,當然也沒有現在這麽熱。但是知了聲此起彼伏,本來不是很熱的天都被叫得焦人。我們一般吃完午飯便把教室門打開,讓兩教室的前後門風對吹,然後把涼板擺在兩門之間的走廊開始戰鬥。偶爾太熱也就是用蒲扇扇扇而已。雖然我打牌是有童子功,可畢竟沒有天賦,現在水平極其有限。這個不是謙虛哈。我原來一同事,幾年前開始迷上玩牌比賽, 現在每次都抱獎金回來。據她說現在公司搖搖晃晃,如果被裁,她會去職業玩牌掙錢。所以無論什麽看似不誤正業的玩樂,隻要能做到頂尖,照樣可以養活自己,沒有了玩物喪誌這一說。不好意思,跑題大師得在這表現一哈強項。
最後用那首和鴨子有關的童謠來結束記憶中兒時的夏日:鴨兒哩哩,走路拐拐,沒得媽媽,曉得回來。
PS。這是上月最熱的那天發的朋友圈,一並收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