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015年原發於我愛我家論壇。
零九年夏秋之間, 我家搬到了現在的房子。那時候孩子上了大學,經常要到其他城市實習工作, 第一次就要去三百公裏外的渥太華。於是給他買了個二手車。原來小房子本來住得很舒服,但停不下三輛車,形成了我家的換房“鋼需”。也是運氣,當時剛好趕上美國房子泡沫崩潰,加國多倫多周圍房價也有所下調,對我家小換大這種情況很有利,因為房子差價小了,相應貸款少。
我們這個房子建於80年代初,120 X 50 尺地皮,是當時的標準宅基尺寸。在大城市周邊,人多地少,這樣的尺寸就算很好了。
搬入現房的頭兩年,由於多種原因,我沒在後院做任何改動,隻是把從老房子帶過來的十幾棵植物見縫插針勉強種下, 隻為保留火種。當時後院是這樣的格局。
40X50尺的後院,由鐵網籬芭圍繞。前房主留下的,有三棵大樹,分別是柏樹,北方菩提(linden) 和Manitoba楓。西鄰在緊挨我們的地方有一棵大鬆樹,跟自家兩棵樹共同形成西半側的林蔭地。東邊柏樹和鄰居大衫樹樹冠小,並不太擋光,所以院子東一半算是陽光地。前房主留有一些灌木,最有價值的是兩株二十年以上樹齡的老牡丹,一棵花葉粉花錦帶weigela, 一棵花香襲人的mockorange(可惜病死了). 都是二三十年的老樹,可遇不可求。開辟新花園,這些木本植物就作為現成的骨架。
東側後院,遠處日本楓,近處衫和柏,灌木,淺紅和黑紅牡丹。
少量草花, 有兩種芍藥,幾叢秋天開花的深藍色monkshood, 一小片土生草花turtlehead. 還有點紫羅蘭,勿望我和Dame’s rocket。分布在東南西三側一米多寬的邊緣上. 西側有前房主前兩年新建的升高半米的花床,但基本是空的。後院主體是長方形的草地。
當初選中這個房子,完全是看上了地理位置。這個街道在緊靠安大略湖邊的一條溪穀,溪流在東南方大概三百米外匯入大湖。房子排列在離水30-50米高的坡地,接近坡頂的地方,後院朝向正南,院外是保護區原生林地, 不乏三十米以上的大樹。冬天透過樹林可以遠看安大略湖。多倫多坐落在安大略湖北岸,城市北麵二三十公裏,是叫做Oak Ridges Moraine的丘陵地帶,安大略湖北岸多條溪河都是發源於此,從北向南流入大湖。溪河中春有虹鱒,秋有三文上搠洄遊產卵。每年四月下旬和九月末是短暫的溪流釣季。建在南北走向溪穀兩旁的房子大多是東西朝向,背靠溪穀而又是南北朝向的房子隻在河穀轉彎的地方存在,我們這個街區剛好是這樣。我家前一個小房子背靠一個大公園的綠地和自然林,後院一側從來不掛窗簾,每天直接麵對自然。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環境,就無法再接受後麵麵對鄰居。這是我當時找房時的必要條件,現在的結果超過了我的予期。
由於院子不大,花園型狀尺寸的規劃比較容易,主要根據“視點”這個因素來決定。
視點這個詞,是想用來表示花園觀賞人所在的位置與被觀賞客體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含有視角,透視的意思。細說之前,還要提一下我房子周圍環境的一大毛病,這就是蚊子。小河匯入大湖的地方,有一片不大的濕地,但足夠為大量蚊蟲孳生提供搖籃。春天撲天蓋地的蚊蟲並不咬人,叮人的蚊子六月才開始出現,盛夏到初秋才多起來。即使蚊子多時,白天也都停在地表的植物叢中,天黑前不上高處。我家房子建在坡地,是全走出式地下室,地下室在地麵上。主層後麵陽台就相當二樓的高度,這裏白天沒蚊子,是主要室外活動的地方,除了園丁我自己,沒人到地麵活動。因此我要搞的花園以遠觀為主,近看的話,要有提防蚊子的準備。這樣一來後院觀景的幾個主視點分別是二樓臥室幾個窗戶,主層陽台,相當於二樓,和地下室的落地窗。由於院子小看不遠,上兩層東西兩側看後院角度不同,視覺差別也很大。同樣由於院子小,在周圍自然林木和鄰家樹木陪襯下,一眼看去,視野裏花園所占的比例不很大,如何比較融洽的把待建花園與周邊林木結合在一起,從各視點看去都不顯呆板,富於變化,同時又能夠無障礙地欣賞到鮮花開放的盛景。這些都是決定花園形狀尺寸和位置要考慮的因素。
下麵幾張圖,是經過上述考慮後開辟的花床,在2014 年夏天,在各主要視點觀看的效果。各種植物的位置安排,尤其是灌木類,幾年後成熟時,希望在這幾個視點都該有好的視覺效果。
樓上臥室看下來:
主層陽台左側:
陽台右側:
地下室看出去:
如果視點因素決定了花園的位置和形狀,微氣候加上微環境就決定了植物品種的選擇。
多倫多的大氣候是農業分區的5區,美加分法大同小異,這是很粗的分法,機械套用有時候並不成功。很多美豔的溫帶木本觀賞植物如櫻花,紫荊,日本楓,杜鵑牡丹等,耐寒極限大多在5或6區,屬於我們這裏的臨界植物,微氣候常常可以決定這類花木的生與死。暖和些的地方這個因素影響少些,比如我長住過的紐約長島,ZONE7,種這些植物就全無擔心。不過要是種更不耐寒的比如茶花,臘梅,在那裏就成了臨界植物,微氣候同樣也會成為生死分界線。
我家的位置在西北高,東南低的坡地上,離東南方向的安大略湖300米遠,40米高處。冬季西北寒風被高地阻擋。安大略湖湖大水深,常年不凍,給周圍氣溫很有效的緩衝。估計微氣候能達到6區。在本地應該是最溫和的地帶。不過湖水的緩衝在冬天避免了極低氣溫,到了春天,又造成氣溫回升過慢。我家春花花期比離湖一公裏外的地方要晚十天左右。夏天的氣溫通常比當地預報的低5度左右。這樣的微氣候,種菜有弊。我每年為老婆種一兩顆西紅柿,拖到秋天才能成熟。不過對種花來講,觀賞植物不需要結果結種,所以不要求高溫,涼爽的夏天反而能延長花期。這些條件,讓我感覺特別適合一些喜涼怕熱的植物類型,比如耐寒稍差些的杜鵑品種。今春試種了十多種,要等三五年到十幾年來證明我的想法。選擇植物,除了考慮花木生存,也要考慮花期時段,盡可能讓生長季節持續有花,為自己和家人創造出一個不斷變化的美麗風景。這個比較難些,也許會是今後一輩子學習試驗摸索的過程。下麵幾張照片,是從一個視點來看2014 年不同季節花園的賣相。
春:
晚春:
初夏:
盛夏:
秋:
冬:
2015 年春:
我家後院被天然植被環繞,所以花園的類型也傾向於偏自然的形式。陽光花床的開墾保留了原來草地的全部表土和草皮,草皮全翻到了花床下,表層再攤上兩三寸厚的compost, 分三塊,兩年才全部完成。翻好的地需要數月時間成熟,盡管費時費力,但這樣弄出來的地,很象蒙特利爾植物園的Flowery Brook, 那是位於疏林當中的一大片多年生草本花園。既合我的口味,又近似我後院的環境條件,是我摹妨的對象,兩三年來效果還不錯。 就地利用高質量天然表土,不加碎木覆根,各類植物成熟後,植被相連不露土地。也不用磚木石頭等人工圍砌,花床與草坪之間以切斷的方式分開,形成自然的排水溝和抬升的花床。這幾張圖可看到花床開辟過程。
蔭處原有的整木圍砌的花台當然保留,不至於為了追求自然而拆掉。西南角落逐年把每年秋天的落葉堆積這裏,夏天草地被壓死後同腐敗的落葉共同變成天然腐植質。三年前開始這裏種下真蕨,預計幾年後能自然向外擴展,大算讓它們保持與草坪之間的天然交接,蕨長到哪裏,草就割到哪裏。近幾年來這裏積存了很多的腐植土,地表自然抬升。今春在這裏加種了多株大葉長綠杜鵑苗,目標是十年後杜鵑成林。
目前後院格局:
最終後院會形成下麵幾個區塊:
1,草坪,呈半圓或拋物線形。
2,陽光區。
3,林蔭區。
4,籬芭爬藤區。
5,園外園。
前四項的種植已完成了絕大部分,最後一項基本是設想。下麵這圖,可以看個大概想法:
院外部分,由於鹿群出沒,啃食苗木,現在看來並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