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6月16日下午有一個大規模的遊行,當天我剛好在香港辦事,中午就到了遊行起點的維多利亞公園,與準備參加遊行的中年人聊了兩個多小時,感受到香港的失落與彷徨。
香港失落與彷徨的根源,主要在於經濟層麵。在90年代香港回歸之前,我因爲工作需要,常跑香港,深切感受到香港“東方之珠”的榮耀。當時大多國際公司,都把他們的亞洲區總部設在香港,管轄了大陸與臺灣。
當時香港的影藝產業,引導華人世界的潮流。香港港濶水深,是世界商品進出大陸的吞吐口,是世界第一大港。香港的港灣處處,船舶倘佯於碧灣之間,景色迷人,是國際旅遊勝地,臺灣完全無法相比。
曾幾何時,“東方之珠”已光芒不再。中年大叔跟我説,他是個普通百姓,月入二萬餘港幣,但是房租極高,他約11坪的公寓(400 平方英尺),月租就要一萬五港幣。因爲房子太小,不想生小孩。
他説他參加遊行,不是特別要“反送中”,而是纍積了很多怨氣,要藉遊行來抒發。
香港真正的問題,不是一國兩製,而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譬如說,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吞吐量已是世界第一,是香港的兩倍多。而深圳排名第四,廣州第六,都已超越了排名第七的香港。(注:高雄更慘,排名十五,吞吐量隻有上海的四分之一。)
商品運輸直接帶動金融產業的發展。香港作爲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漸被上海取代。很多國際公司,都把亞洲區總部,從香港遷到上海。
更令香港相形失色的是,位於香港邊界的深圳,快速成爲亞洲的矽穀,世界級的高科技中心。美國舉全國之力討伐的華爲與大疆公司總部,都設在深圳。深圳市的總產值,在2018年,已首度超越香港。
香港應該檢討的是,爲什麽沒有搭上中國快速崛起的便車,在高科技產業與研發方麵,攻占一席之地,卻是一直局限在金融與房地產葉。香港錯失了與深圳同步崛起的機會,在過去的20年,沒有發展出成功的科學園區,十分可惜。
大陸有一派説法是,香港如果當時實行“一國一製”,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持下發展經濟,結果會好得多,必然可與深圳同向而行,而且保持領先優勢。
問題不在於政治體製。英國港督統治時期,一切都由官派,根本沒有所謂的“ 民主選舉” 可言,香港經濟發展的很好,民衆也沒有大規模的遊行。很多香港人在英國殖民主義的“獨裁統治”下,與中國大陸相比時,反而有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優越感。
今天 的香港人,爲了多賺錢,都在學普通話了。香港人的政治、文化、與經濟的優越感,在褪色中。
香港與臺灣很類似,已陷於意識形態的對抗中,沒有具有前瞻性的經濟發展策略,滯留於困境中,走不出來。
臺灣人喜歡說 “今日香港,明日臺灣。” 事實上,“今日臺灣,明日香港”的説法,可能更為貼切。一向自詡先進的香港,卻步上了臺灣的後塵。
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是基礎建築。經濟搞得好,政治就穩定。同樣的一國兩製,在澳門很得民心。澳門的博弈經濟,托大陸遊客之福,有很大的成長,澳門人因而收入大爲提高,得到了實惠,沒有失落感。
“我覺得香港沒有前途,我們很彷徨。” 要參加遊行的大叔跟我說。
“想爭取香港獨立嗎?” 我問。
“不可能。別的不說,香港的水電蔬菜,全靠大陸供應,香港獨立不了。”大叔回答得很實際。
中國大陸的崛起,是巨龍的覺醒。巨龍的覺醒與崛起,使得原來的四小龍相對黯然失色。這是歷史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必然規律了。
港人和大陸人確有很多分歧,相互不滿。即便一時難以消解,也應尊重對方,不說傷人話,不做極端事。不畏浮雲遮望眼。風物常宜放眼量。再經過20年,若大陸的民主法製發展到令香港同胞認同,才是香港人心真正的回歸。
雖然如此,不過收錢的時候喜歡收人民幣,可以多賺一些匯率差。 嗬嗬
很簡單,事情的本質就是這個。
隻是檢討香港人,真正的深層問題如不去探討,問題則持續存在,未來會衍生更多的問題。
在一個理應很講文明和人權的地方,他們可以公開地表現歧視。很有趣。
其實香港有些地方還是很破落的。住在那裏的人也沒有機會去大陸開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