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吃的茄子都是極嫩的,長得細細溜溜瘦瘦長長,亮紫色的外皮極薄,輕輕一掰就“噗”的一聲斷裂開來,露出來雪白的茄肉,仔細些是能看出來裏麵埋著些許米色的種子的,隻是顏色極淡,吃的時候也是感覺不出來的。倘若茄子都胖乎乎了,那肯定是太老不適合吃的了,聽鳳姐說榮國府的茄子要去皮去籽,很是讓我疑惑,一直到很多年後看到圓溜溜的大燈泡樣的茄子才算明白。
在我看來茄子好吃的做法自然是醬爆,肉軟軟綿綿的,薄薄的皮有一點韌性,而且還保留著好看的紫色,尤其媽媽喜歡把茄子切成寸把長的段,再在每一段的一頭切十字,但是又不切到底,最終每一段茄子就有點花朵的架勢,雖然是極簡單的那種。可惜那個年代缺油,那樣的做法實在是很奢侈的,所以平日裏總是吃蒸茄子的多,洗幹淨的茄子放在碗裏,擱到飯鍋的蒸架上,飯好了,茄子也好了,軟趴趴的臥著,吃的時候用筷子撕成幾瓣,倒入醬油醋調味,有時候還放些敲碎的大蒜。這樣的做法偶爾吃個一次兩次的其實是很不錯的,可惜耐不住多吃,感覺有點刮腸,加上蒸熟的茄子是灰突突的紫色,總也是算不上賞心悅目的。後來看劉姥姥纏著要茄鯗的方子,想來也是蒸茄子吃多了吧?
記得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天天吃快餐,當地有一道叫烤茄子的其實就是老家醬爆茄子的做法,每次必點,偏偏老板娘說這個菜做起來麻煩,所以早去了沒得吃,好幾次為了等它都把快餐吃成了慢餐。很多年後和當時一起混飯的朋友說起來,她居然已經記不得了,很有點失望,想來這貪嘴的程度還是不一樣的吧。
前幾年為了吃到新鮮的茄子,花一塊多錢買了一棵小苗,沒多久居然就開花結果了,雖然皮有點厚,肉也不是那麽白,產量卻是極高的,蒸茄子爆炒茄子,送人加扔掉,最後還曬茄子幹,硬是沒有歇的,茄子都長成樹了,比我還高。後來還是為了給其他的菜騰地方才拔掉的,費了好大勁。可惜別的菜都很不給我麵子,就隻好把早間留種的那個茄子拿出來。因為是徹底曬幹了的,硬的跟石頭一樣,用上了大菜刀才掰開來一塊,裏麵是無數的籽,也不洗就扔了一些下去,結果呼啦啦的長了起來。正巧有個朋友也在Community Garden申請到了一塊地,我就給了她幾棵苗,有一陣看她天天在到處推銷她的茄子,怎麽都不像是造福一方的樣子。倒是有朋友給過幾個外皮淺綠色的茄子,據說一棵上隻結很少,想著應該去試試,或許能時不時吃到茄子,又不為所累,應該是最佳狀態了吧。我還是在說茄子呢嗎?
老家地裏的茄子
我留的種茄
美國大茄子可以橫切厚片,在厚片上再開一刀,不到底,連著。在兩片之間夾上肉餡,把茄片用油煎,這就是茄盒子,很好吃。
北京人的燒茄子很好吃。
最後一茬子收獲的小茄子可以做蒜茄子。即蒸熟後涼透,裏麵夾上蒜末及鹽,放在壇子裏當小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