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拜登對華戰略,是超過王劍理解力的一個話題,他一談必錯無疑,這已經成為王劍節目的特征。就如宮保雞丁中沒有花生豆就無法上桌,王劍在中美關係問題上鍥而不舍的錯誤猜謎,從拜登上任至今,已經積累成"王劍每日觀察"的"花生豆",缺了就無法開播。
當批習近平把自己批得有些啞口無言,觀眾也開始"這期終於沒提習近平"的抱怨後,王劍最近開始高頻率地談論拜登的對華政策。結果,鴨子一上架,滿地花生仁。
拜習通話緩和中美關係,並為習近平6月召開至今難產的3中全會平道路
1)
拜登習近平通話12小時後,王劍在4月2日晚間節目中(標題: 拜登習近平電話會談,中美關係穩定了嗎?)正式給出自己對這通電話的分析:
拜登方麵:烏克蘭軍援議案眾議院受阻,讓拜登在俄烏戰爭限於被動,同時,以哈戰爭也讓美國處境尷尬。這種情況下,中美若在南海/台灣 起衝突(特別是台灣),定會定會讓美國應接不暇。於是,拜登要與中國緩和關係,並通過派遣耶倫/布林肯先後訪華,向中國示好/服軟,讓中美關係"熱絡起來";
習近平方麵:通過與美國改善關係,壓製黨內的不滿聲音,讓至今難產的3中全會得以召開。
除了名字說對了,王劍的分析沒有一條是對的。
無論是王劍還是許多其他華人自媒體人,每次看到中美各級官員會麵/通話,就總在猜測中美關係要緩和了。這一誤判源於拜登之前幾十年美中互動的規律: 無論吵得多厲害,最終最會重歸於好。王劍這些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這種之前美中打打和和的互動規律,是基於美國"與中國接觸"這一戰略原則,這就讓美中矛盾之後,美國總是會在與中國和好。
這一美中相處規律不會再出現了,根本原因是拜登修改了美中關係的特征,拋棄了"與中國接觸"的舊的對華戰略,開啟了"激烈競爭/保持接觸(管控危機)"這一新戰略。在新的對華戰略下,每次美國官員(甚至總統)與中國官員接觸(或訪華), 都不是為了改善與中國的關係,而是管控激烈競爭的美中關係,預防出現美國不希望看到的衝突。無論是去年美國官員(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的相繼訪華,都是這一目的:管控危機,以便更有力地競爭。
2)
從公開的通話內容看(台灣,南海,人權,俄羅斯,中美貿易公平競爭,等問題),都是老生常談, 這讓通話沒有任何緊迫性。然而,這次通話前媒體不得而知的特點,揭示了通話的突發而非事先計劃的特點。這表明通話前有重大事情即將/或可能發生,中美最高層必須盡快通話,化解危機。
從上述公布的內容看,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隻有"南海"一事迫在眉睫 : 中國海巡船與菲律賓補給船已經直接發生嚴重的衝突,美國明確表示自己支持菲律賓的立場,菲律賓國內民怨沸騰,表示出與中國一拚的決心。
這時候,白宮提出與中南海通話,表明美國的立場:一旦中菲南海起衝突,美國必然支持菲律賓,導致中美起衝突。這不是美國想要的,美國也不認為這是中國想要的。因此,雙方需要共同努力來降溫。
通話後,南海局勢平靜下來。這通電話,就是拜登定義的"激烈競爭/保持溝通(管控危機)"這一美中關係的特點具體表現。
"中菲南海拔劍弩張的緊張局勢",應是這次計劃外通話的主要原因。"俄羅斯--中國對俄羅斯的過度支援"和"中國惡性輸出過剩產能"這兩個問題,都應是南海問題之後提出的問題。最高層通氣後,耶倫訪華時再提出,可以增加力度,並引起中方重視。
3)
王劍分析後不久,耶倫抵華,平和但沒有餘地表明了美國政府清晰且堅定的立場: 美國不會坐視中國輸出過剩產能/擾亂世界市場的行為; 美國非常關注中國對俄羅斯的戰爭援助。除了基本的外交禮貌外,耶倫絲毫沒有顯示出王劍分析預測的"熱絡中美關係"的意思。
"拜習4月合謀,給計劃兩個月的時間實施,6月份時機成熟,3中全會順利召開"。耶倫的中國之行,讓王劍沾沾自喜的完美故事崩塌了, 王劍才大夢初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分析多麽離譜/荒唐,不得不在節目中改口,"我之前隻是聽網上說3中全會6月召開..."。4月2日節目中自信的預測"通過改善中美關係,習近平就能贏得些黨內威信,讓3中全會6月順利召開",現在連是否6月召開都變得含糊?
4月2日王劍在節目中編故事, 興致所至地蕩口: "這就是習近平的心思,這次通話是拜登習近平的合謀"。問題是,王劍怎麽知道習近平的"心思"? 自稱作過近30十年的記者,王劍依然不具備新聞記者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不要猜測。與假藥販子相去不遠,抓了現行改口, 但下次還接著賣。
美中關係持續緊張,3中全會還得推遲。但至少王劍收獲了大批花生豆。
2
美中不會擦槍走火,因為拜登提出的"保持溝通"美中溝通機製已經基本就緒(去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中方終於同意"軍方溝通機製的設立或恢複)。
王劍把它當作一個話題,本身就是個愚蠢的行為。為了錢,王劍什麽都豁出去了。
電話是美方主動提出,中方便用"通話需包括台灣問題,美方必須再次表態"為通話要求。從通話後公布的消息看,習近平重申紅線論,美國重複既往的立場,沒有任何新鮮內容,中美也未因台灣有任何新的糾葛,美方何必為此通話?
台灣問題成為通話的一個內容,因為中方提出這是通話的條件,美國答應了中方的這個條件。美國Stimson Center 研究員孫韻的總結很說明問題:"對中國來說,沒有什麽問題比台灣問題更重要,對美國來說,還有其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