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華回程途中,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接受媒體采訪中重提歐洲的"自主戰略"。
歐盟(歐洲)尋求自己的外交獨立不是一個新概念,僅僅就對待中國一事上,無論是六四後率先解除對中國的製裁,還是在拜登宣誓就職前19天(2020年12月31日),不顧拜登的請求,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主持下與中國簽署"中歐投資協議", 都是"歐盟戰略自主"的具體表現。
然而,馬克龍這次的表現,不僅 a bridge too far,卻選擇了一個最糟糕的時刻。
*****
1. 昔日黃花法國
自二戰投降德國後,法國就再也無力肩負大國的責任。歐洲大陸需要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德國是戰敗國,讓二戰中投降德國的法國撿個漏。
二戰中恥辱的經曆和二戰後的僥幸,並為終止戴高樂戰後爭取歐洲外交自主空間的努力。冷戰開始,美國在北約投入到軍備和兵力,成為歐洲不可或缺的保護傘。
麵對現實,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蘭西共和國,隻能將"戰略自主"維持在口頭上。
2. 不堪的軍事實力/高昂的社會福利
各國政府的開銷隻有兩大類:社會福利/軍費開支。
美國的庇護讓歐盟各國免除巨大的軍備開支,騰出財力把自己建成高福利國家。這一結果,導致歐盟各國的軍事實力在無聲中越來越弱。
1)
高漲的社會福利開銷,讓北約各國不但沒有足夠的財力滿足北約的最低軍費要求(GDP 的2%), 甚至歐盟曾計劃建立的"歐盟軍隊"(8萬人),也因財力不足而擱淺。
美國領導下的北約,人數134萬,大部分開銷美國支付。
2)
奧巴馬任總統期間,未與美國商量,法國擅自承認利比亞叛軍的臨時政府為利比亞合法政府,並參與利比亞內戰,派戰機攻擊利比亞政府軍,令美國極其惱怒。攻擊一周後出現彈藥短缺,法國轉求美國支援。奧巴馬隻答應提供"後勤支援", 將其稱為"在後麵領導/lead from behind)"。
這次俄烏戰爭中, 歐洲各國對烏克蘭捉襟見肘且無法持續的軍事援助,讓人們清楚地看到歐洲各國不堪的軍事實力。
3)
馬克龍在這次采訪中承認, "戰略自主"需要大幅度提高軍備開支。
然而,通過消減社會福利滿足軍費增加的要求,既是法國(歐盟)追求"戰略自主"的必由之路,也是習慣高福利的各國民眾無法接受的轉變。
僅僅因為把退休年齡推遲4年,法國人民就把馬克龍鍾意的餐館燒毀了,下次再削減福利提高軍費,法國人還會燒什麽?
3.合理的追求,糟糕的時間
在美國幫助歐洲應對二戰後第一場戰爭中的時候,在中國可能成為這一威脅歐洲戰爭的幫凶的時候,馬克龍用冒犯美國來取悅中國的方式,來追求"歐洲戰略自主"。
馬克龍糟糕的時間/方式選擇,讓原本合理的訴求喪失了起碼的"道德感", 他的蕩口迫使歐盟不得不麵對此事,至少得出"現在談論戰略自主很荒唐"的結論。
合理但不可及的追求再次擱淺。
4. 習近平誤解的西方聯盟
利用歐盟"戰略自主"的追求,習近平試圖分化美歐聯盟。習近平忽視的事實是,
1) 與民主政治求同存異的特點一樣,美歐聯盟中的公開的裂痕,是這一聯盟的天然特征,聯盟不會因此而輕易破裂或失效;
2) "戰略自主"是歐盟一直追求的合理訴求,美國並未對其橫加阻攔。長期以來這一訴求沒有成為現實,不是人們沒有實現的渴求與努力,而是成為現實的條件尚不具備。這一事實,無論是馬克龍訪問北京,還是習近平陪馬克龍去廣州喝茶配,都無法改變。
習近平或會很快發現,自己從馬克龍那裏尋得的幫助,不僅隻是口頭上的,還是曇花一現。接踵而來的,恰恰是習近平不想看到的。就馬克龍而言,如果不當眾重新解釋自己,或因此變得沉默寡言。
可惜了那壺好茶。
****
1
我在文章的最後還說,"習近平或會很快發現,自己從馬克龍那裏尋得的幫助,不僅隻是口頭上的,還是曇花一現。接踵而來的,恰恰是習近平不想看到的."
2
馬克龍匆匆跑出來, 再次解釋自己, "法國的台灣立場沒有改變", 讓習近平滿心歡喜的"法國戰略自主", 還未結果就凋謝了. 留下的一地雞毛,更強化了習近平原希望通過馬克龍極力削弱的。
這就如法國之前僅僅是把自己(與美國一致)的台灣立場寫在紙上,這張紙與眾多的文件一起放在文件櫃中,那麽,馬克龍的澄清說明,則是把法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原有立場,重筆濃墨地寫在了牆上:"維持現狀,和平解決"。
這是習近平最不想看到的:外國勢力插手中國內部事務。
2
習近平發現法國是個突破口,可以成功地實現了分裂美歐/弱化盟友們在台灣問題上一致立場的目的。而最終的結果卻是,通過民主社會特有的公開對話/討論,美歐盟友原有的一致立場不但沒有被弱化,反而被進一步強化。
習近平不懂民主,結果導致又一次誤判: 以為找到法國這個便宜的突破口,就能心想事成,但忽略了一個常識:法國作為一個便宜的突破口,是有原因的。它說了不算數,最終隻能歸隊。
****
1
文中的最後一句話,"就馬克龍而言,如果不當眾重新解釋自己,或因此變得沉默寡言。"
民主政治中,一旦變得沉默寡言,政客的政治生命就終結了。"重新解釋自己"是政客蕩口後自救的必需措施。
2
文學城上讀到的報道,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由於在訪問中國期間發表有違歐美團結的言論,並對台灣議題展現不同於美國的立場,連日來遭到各界炮轟。但他12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強調,法國對台灣議題的立場並未改變,支持“維持現狀”,和平解決,但也重申做為美國盟友,“不表示要成為附庸”。"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3/04/12/12258658.html
Europe won't stop pretending
to be a major and independent player around the world, until it can afford its pride no longer. A military confrontation between USA and PRC, initialized by USA and most likely taking place in South China Sea, may come sooner than most people have expected. After which Republic of China becomes either secured for eternity or folded for good.
(在無力再維持其驕傲之前,歐洲會一直在世界舞台上把自己裝扮成一個主要且獨立的表演者。美國找茬引起的美中武裝衝突, 最可能在南中國海, 會比大多數人所預料的來得快。在此之後, 中華民國要麽長期安全,要麽徹底終結。)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4077/202104/28737.html
他可能會對自己之前的言論做些回縮的調整, 就如法國總統辦公室日前發表聲明說,外界過度解讀了馬克龍接受采訪時的意見
習近平不願意麵對的一個巨大的世界格局變化是,日本/德國兩個經濟強國,開始軍事重建,以積極參與者的角色,而重新回到世界政治舞台。日本聚焦亞洲,德國掌控歐洲,以應對幾十年和平後,世界麵臨的新的巨大威脅。
中國的戰狼外交讓日本奮起,源於習近平的政治短視;俄國入侵烏克蘭,迫使德國軍事崛起,始於普京歐洲稱帝的衝動。
日本/德國的這些變化,讓美國能夠更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資源。 這是習近平張揚做事風格的結果/代價。
2
從上次歐元危機就可以清楚看到,歐洲的領導人是德國,法國僅僅是個陪襯,讓德國有個"遇事找人商量"/非自行獨斷"的印象。
對馬克龍的這次采訪,德國還未表態。隨馬克龍一起訪華的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是德國人。
通過發表聲明,對中國在台灣附近舉行軍演表示關切,歐盟給出了自己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
3
一直追求/維持戰略自主的歐盟,在台灣問題上當前的立場,【碰巧與美國的立場一致】。
再次請馬克龍喝茶, 以為用中國國內的一套就能搞定,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