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報導,
"中國究竟會否提供俄羅斯武器,引起西方各國揣測。德國總理肖爾茨5日表示,中國已表明不會提供武器給俄羅斯,似乎暗示北京私下已就此事向柏林做出保證"。
1
中國與俄國的盟友關係,在戰爭前就形成了。開戰一年多以來,中國向俄國提供的各類道義以及有限的物資支持,盡管引起美歐的不快/甚至產生警惕和敵意,但這些對抗性的情緒都在可控的範圍內。在這種環境下,如中國向俄國提供軍援,無論是協助俄國將戰火推進到波蘭邊境(俄國人語), 還是協助俄國將戰爭維持在膠著狀態,都會是 a bridge too far,導致美歐與中國徹底翻臉。
在美國全力對抗中國的國際環境下,失去歐盟給中國帶來的損失,會大於與美國翻臉給中國帶來的額外損失。在美國拜登總統"激烈競爭"的新對華戰略下,歐盟與中國的苟合是橫在美中之間的唯一屏障,妥善加以運用會大大減弱美國對中國的壓力,這讓失去歐盟成為中國政府無法承受的後果。
麵對美國主導/美歐共同對中國"切勿向俄國提供軍援"的強力警告,中國政府向德國政府的私下表示, 讓德國站出來堵美國的嘴,就是中國利用歐洲替自己擋美國子彈的一個最鮮活的例子。
2
向德國承若自己不會援助俄國武器,既有討好歐洲之意,也說明中國政府已經看到
1)俄國的戰爭努力已是強弩之末;
2)俄國的實力/國際影響力一定會被極大地削弱。
作為俄國的盟友,中國無力扭轉戰後俄國影響力大幅下降的趨勢。但中國能做的,是努力管控俄國影響力的"削弱程度/以秩序"。為了達到盡可能保證俄國有序/有節製的削弱的目的,中國必須在日後有關結束戰爭的談判桌上占有一個重要的席位。通過對俄國張狂的控製(反對使用核武器), 中國反而有了替俄國說話的資本。
外交上有一句話,外交談判時,如果你不坐在談判桌前,那你就會在菜譜上 (If you are not sitting by the table, you'll be on the menu)。為俄國爭取戰後的利益,中國也在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以俄國的保護人身份出現在世界麵前,為戰後的中俄盟友關係打造一個新的主次格局。
這是中國在努力爭取的目的,能否成功或成功多少,還取決於美歐的態度。在爭取美國信任已經不可能的情況下,中國目前把注意力投放到"討好歐洲"的方向上。
3
拋出中國和平12點/承諾中國不會援助俄國武器後,中國就可以"和平使者"的名義下,在戰爭之外對對普京的戰爭進行一定程度的管控,且不必擔心戰爭期間俄國與自己翻臉, 就如美國通過管控武器級別的輸出,對烏克蘭的戰爭行為進行管控,而不必擔心烏克蘭語自己翻臉。對俄國戰爭行為實現管控後,中國就為自己日後坐在談判桌前創造了條件(必要時,習近平必須拋棄普京)。
4
中國與俄國的翻臉危險,不會在戰爭中,但可能在戰爭後。中國文化中缺少"節製"的元素,導致中國人 在日後主導中俄同盟的操作中用力過猛,突破俄國的忍耐極限, 新仇舊恨戰後一起爆發(如果俄國沒有在戰爭後期瓦解的話)。
****
且不說是否有這個實力,普京怕是沒有機會了。
戰後的俄國,分崩離析(內戰)還是勉強維持一體,都不大會有普京的位置了。
***
你重複這些話,沒有任何意義。這次不刪你,下不為例。
你這些廢話讓你在此不受歡迎。不要腆著臉再回來了,好不好?
不要把他人的客氣當作自己的福氣。中共現在的困境,就因為違背了這個戒訓。
這說明盡管發達國家占世界經濟比重仍舊很高,但也就是能養活自己,對其他人的發展的貢獻遠比中國小。
這就不是僅僅是國力的區別,也是“朋友”這個概念的區別,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麽盡管世界上很多國家也譴責俄國進攻烏克蘭,但有140多個國家不參加對俄國製裁的原因,就是打嘴炮,或者說是跟著中國走。
中俄經濟高度互補,第一資源進口國與第三出口國的概念,中國是這場戰爭最大獲利者。
第一,中國絕對會軍援俄國,但前提是俄國在戰爭中處於劣勢,需要軍援。目前俄國在戰場上占有優勢,巴赫姆特被俄軍占領已經是事實,市中心已經升起俄國國旗。烏軍不得不在城市西部郊外建立防線,等於頓巴斯地區完全被俄國控製,俄國已經實現控製烏東四州的戰略目標,不需要繼續往前打。而且因為獲得交通樞紐巴赫姆特,俄軍進可攻退可守,烏軍處於絕對劣勢地位。
而且美國必須在今年結束戰爭,否則拜登無法連任,因此俄國隻需要再拖半年,烏克蘭就會被西方拋棄,目前歐盟已經出現了停戰方案,逼烏克蘭接受。
因此目前中國沒有軍援俄國的需求。但中國已經說過與俄國的關係上不封頂,如果對中共有了解,就應該知道這種話不是隨便說的,而是與俄國達成默契,獲得俄國的信任。而如果俄國不認為中國會在關鍵時刻盡一切幫助俄國,是不會同意這種說法的。普京提議把遠東700萬平方公裏交給中國經營管理,就是回報,等於解決中國糧食問題。
第二,中國很清楚這場戰爭隻能是政治解決,不可能是戰爭解決,因為強勢的一方俄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占領整個烏克蘭,否則不會隻動用二十萬軍隊。烏克蘭已經動員了大致150萬軍隊,CNN最近報道的烏軍死傷在60萬,因此烏克蘭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贏得戰爭。
那麽就需要一個可以作為協調人身份的大國存在,很顯然不可能是西方國家,因為都是參戰國,隻剩下中國和印度有可能扮演這種角色。
這就是為什麽戰爭一周年後中印都提出了自己的和平方案,隻不過印度影響太小,世界隻關注中國的方案。
因此中國不會輕易公開軍援俄國,否則無法保持這種身份,但誰都不會懷疑中國不軍援俄國,但哪怕有證據也不會說,因為與中國撕破臉的代價太高。不僅是失去談判協調人,更要命的是迫使中國公開站在俄國一邊,一旦中國公開軍援,西方處於絕對劣勢。沒看到澤倫斯基連拜登都敢罵,卻不敢罵習近平和中國?因為害怕失去中國作為協調人。
第三,中國的底線是俄國不能輸掉戰爭,因為這場戰爭是北約東擴導致的,如果俄國失敗,美國必然複製這種事情在亞洲,QUAD就會成為亞洲北約(目前印度和澳大利亞不積極),亞洲就會出現代理人戰爭,中國的發展進程就被打亂。如果亞洲有十年和平時間,RCEP會讓中國和亞洲成為世界中心。也就意味美國必須在十年內發起對中國的戰爭,而且隻能是代理人戰爭,因為美國軍力去年開始落後中國。並不在乎這個亞洲的戰爭誰輸誰贏,都能遏製中國發展。
這場戰爭今年就會有結果,烏克蘭會成為西方的犧牲品。
****
1
俄烏戰爭中的各方(俄國,烏克蘭,美國,歐盟,中國),盡管有盟友之分,對手之別,但都是在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1) 烏克蘭想收回失地;
2) 俄國想擴張領土;
3) 美國想用最小的代價盡可能消耗俄國的實力;
4) 歐盟想盡快結束戰爭;
5) 中國想利用這場戰爭的結果,盡可能削弱美國對自己的壓迫。
2
看清楚這些後,用 "附錄: 美國(美英)/歐盟/中國/俄國各方關係的背景 "為標尺,大形勢就一目了然。
1) 過去一年間,各方的任務是戰爭的輸贏,因此敵友分明;
2) 開戰一年後,"戰後格局"成為各方必須開始考慮的事務。各自心中小九九,會讓以後的日子裏,敵友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在大的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對手之間除了相互叫板,還會有互助;盟友之間除了相互扶植,還會有競爭。
各方都在為自己爭取最佳的【戰後國際格局】。誰為刀俎? 誰為魚肉?
3
問題不是我怎麽能看出來。問題是你怎麽會看不出來?
你真的以為西方特別是德國像你說是蠢貨?
中俄關係, 你是如何得出普廷依賴中國的結論? 純粹是瞎編
中俄聯盟
2022年2月上旬,俄國總統普京赴京參加北京冬奧會,中俄兩國簽署合作協議,中俄成為盟友,欲改變美歐主導的世界秩序。在俄烏戰爭尚未爆發時,麵對拜登總統咄咄逼人的抗中架勢,當時的習近平更需要普京, 中方甚至將聲稱中俄兩國合作"無上限"。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習普關係出現了轉變,普京變得越來越依賴習近平。
美歐聯盟
美國領導下的北約,確保了歐洲大陸的安全。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歐洲大國(德國/法國)不甘心成為美國的附庸,總是尋機表示自己的獨立性。俄烏戰爭的爆發後,美歐聯合抗擊俄國,團結緊密的程度令人意外。
美中關係
美國視中國為頭等威脅,對待中國的戰略方針是"激烈競爭,保持溝通/管控危機";
美俄關係
新的國際戰略下,美國將俄國的威脅視為中國之外的次等威脅。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不得不首先處理這一次等威脅;
中歐關係
歐洲需要中國來向美國展示自己外交獨立性,中國需要拉攏歐洲已達到"聯歐抗美"的目的。這一相關利用的關係,在俄烏戰中爆發後被擱置。俄國是歐洲和平的威脅著,而中國是俄國的盟友,中歐關係變得日益緊張.
盡管身為俄國盟友,如果中國在俄烏戰爭中不過度傾向俄國(如提供武器援助/反對俄國核武器威脅),歐洲將視中國為解決俄烏戰爭的幫手,讓自己對戰爭的進展有些擺脫美國的控製空間;利用歐洲的這一需求,中國因此爭取到歐洲的幫助,來化解一些來自美國的"激烈競爭"壓力。這是當前中歐在經濟之外的另一個苟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