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部片的一個通常模式很簡單:
途經一個偏遠的寧靜小鎮,英雄意外地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據理力爭被視為軟弱,反遭到地方勢力進一步的欺淩/戲虐, 甚至部分居民的誤解/排斥。在英雄忍辱負重的困境中,觀眾逐漸看到地方惡霸的淫威施加給小鎮的不公,以及寧靜的背後隱藏著的居民心中的不滿與無奈。英雄忍無可忍,奮起自衛/抗爭。在覺醒的小鎮居民的協助下,英雄鏟除惡霸, 讓正義之光回歸小鎮的大地。善良的人們重新過上了真正安寧的生活。
這一模式, 在"The Big Country(廣袤的家園)" 和"Open Range(無際的原野)"兩部電影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引子
2009年年初就任美國總統時,在對華戰略問題上,奧巴馬麵臨一個窘迫的局麵: 過去幾十年美國對華接觸戰略已經明顯失敗,新的對華戰略尚未產生。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不僅在日益破壞公平的世界貿易,還可能對二戰之後的世界秩序構成威脅。
1 奧巴馬"美中經貿對話"
奧巴馬上任僅6個月後,由美方提出/且與中方商定,在美中之間建立了每年一次的"中美經貿對話"機製,用來討論中美貿易存在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兩個議題是,
1) 中美之間巨大的貿易順差問題;
2) 中方不尊重美方知識產權的問題。
奧巴馬試圖以理服人,說服中方按國際規則行事。8年下來,"中美經貿對話"並未達到美國預期的效果,甚至讓事態變得更加嚴重。中方沾沾自喜,美方倍感挫敗。
這樣常規性的政府高級別對話,讓雙方相互(或對或錯地)有了進一步認識: a)中方誤以為找到了美國的軟肋 -- 中美經濟如此融合,美國不敢與中國翻臉; b) 美方逐漸認到中國政府"沒有誠意/言而無信"的行事風格。
中國政府或許事後才發現,自己對話中耍小聰明坑騙美國的伎倆,讓美國政壇上為自己說話的"朋友"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在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印象悄然改變的同時,美國政壇上逐漸形成了一個堅實程度前所未有的兩黨共識 -- 對抗中國,刻不容緩。
西部片中,英雄"據理力爭/忍辱負重",為日後爆發奠定了道德基礎。
2 川普"美中貿易戰"
美國政壇上"強力對抗中國"這一共識,在奧巴馬第二任期即將結束時,迅速清晰地公開化。川普獲勝後致電蔡英文這一違反美國政府常規的做法,並未在美國政壇引起巨大的反對聲音,表明美國兩黨政客欣然接受這一冒犯中國政府的舉動。
川普上任之後迅速中止了"中美經貿對話", 無疑是對中方的一個明確警示:談判是美國人解決爭端的首選,但當美國派去自己最善良的總統,耐心地與你談了8年,依然全無效果,那就表明在這個問題上,籠統的對話不解決任何問題。
一個非常具體的貿易協議迅速出爐。就"貿易赤字/知識產權"問題,這份貿易協議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及實施的時間表。其中最讓北京憤怒的條款是,美國在中國建立相應的驗證機製,校驗/確保中方兌現了協議中承諾的各個條款。
奧巴馬的"中美經貿對話", 是要從結構/係統上解決"貿易赤字/知識產權"的問題,川普總統拋給習近平的中美貿易協定,則是幹脆利落的一錘子買賣:少廢話,先做了這一單再說。有了奧巴馬8年對話"[小心中方言而無信]"的泣血記錄", 協議中"在中國建立驗證機構"的嚴苛要求,就自然而然了。協議遭習近平拒絕,川普啟動中美貿易戰。
西部片中, "英雄忍無可忍,奮起自衛/抗爭"。
3 拜登"高科技禁運"
有了前麵兩位總統的鋪墊,無論是美國社會還是美國政壇,"對抗中共"成為"政治最正確"的立場,這讓拜登在這個問題上顯得得心應手。盡管芯片是美中貿易中美方盈利最大的行業,但在對中國實施"高科技禁運"戰略決定下,拜登依然決定禁止芯片出口中國,而且,共和黨/華爾街/芯片以及相關行業似乎連個抗議都沒有。美國社會/政壇對抗中國的一致決心,可見一斑。
西部片中, "英雄在覺醒的小鎮居民的協助下,鏟除惡霸。正義之光回歸小鎮的大地..."
4 結論
從2009年奧巴馬啟動"中美經貿對話",到川普的中美貿易戰,再到今天拜登總統幾乎沒有政治阻攔地禁止美國高科技進入中國,這其中天壤之別的變化曆程,是美國西部片中英雄"忍辱負重, 據理力爭/奮起反抗/最終勝利"完美故事的現實操作。它既是美國的一種典型敘事模式,也是美國社會判斷是非曲直的一個簡單邏輯。
美國著名演員 Robert Duvall 說,英國給世界貢獻了莎士比亞,美國給世界貢獻了西部片。 We'd better believe him.
****
不僅操作形式上與西部片英雄覺醒的過程相似,行動的意義上也是如此。套用西部片的格式也很適合。
奧巴馬/川普階段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上的抗爭,很有局限性的,就如西部片中的第一/第二階 ---:"據理力爭/忍辱負重", 或"忍無可忍,奮起反抗",這兩個階段中英雄的目的"局限於自保";
但拜登的"高科技禁運", 則是新的對華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覺醒大眾的幫助下,英雄產出惡霸,讓正義的陽光重回小鎮"這一階段。是飛躍,是質變。
****
這話說得太對了。
1
即便沒有新的對華戰略,處理中美貿易不平衡/保護知識產權,對美國來說都是必須的, 可以掛靠任何對華戰略。無論是奧巴馬的”中美經貿對話",還是川普的貿易戰,都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同的僅僅是方式方法.
然而,經貿摩擦在奧巴馬/川普時代具有的中立性,到了拜登時代,則發生了質的變化。
2
從第一任最後一年開始,奧巴馬著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拜登在這個基礎上將其發展,把中國定位"頭號威脅", 並因此有了新的對華戰略: 遏製/圍堵的戰略, 迫使中國要麽按照國際規則行事,要麽隻能在極小的範圍內活動 -- 習近平將之稱為"內循環"。拜登明確表示,這一戰略不會因為俄國入侵烏克蘭而改變。
這時,拜登對中國的"高科技禁運",其含義已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貿易戰", 成為這一新(遏製/圍堵)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特征。
全球自由貿易就會停止,真的嗎?
美元代替金本位是二戰之後的事,以前也有貿易啊!
美元代替金,隻是換了個符號而已,
就跟中國不用背著銅錢、金、白銀交易一樣,進步了。
促進了全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巨大進步!
不過,現在開始限製邪惡的俄羅斯侵略者,真好!
下一個就是邪惡的中共。
看來五毛醜化美元是必然的,不過沒用!嗬嗬
****
網上沒有查到 “perfect noose" 軍事計劃。或許你 may enlighten us a bit on this military plan?
****
對頭。且聽下回分解。
****
如果你的可惜來自奧巴馬對華(軍事)架勢不夠強硬,我的下篇短文中或許能讓你的可惜有所平息。
****
Exactly.
這篇文章寫得的是貿易衝突,下一篇是軍事對峙。
你提到的這件事,我會在下篇中提到 -- 奧巴馬 "亞太再平衡"戰略,在他第一任期的最後一年才逐漸展開。
副作用是中國出現通脹,豬肉漲價就是那時候發生的。
因此在奧巴馬時代是不可能與中國打貿易戰的,中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達到GDP的40%,世界其他所有國家沒錢了,中國也會有錢。
中美貿易戰其實是關於兩種世界觀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的世界觀。是競爭發展,還是爭取可持續但降低競爭。
美國是前者,中國是後者。中國為此建立了完整的生產鏈,包括國有經濟這種低效率的東西,計劃經濟成分存在,政府補貼生產鏈中的弱勢,這種做法表現了中國政府具有長期計劃的特點。
這是美國不喜歡的,希望改變中國經濟體製。美國政府不喜歡對華貿易逆差,但不願意承認貿易逆差是美元具有統治地位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美國的貿易逆差,其他國家就不可能通過對美貿易順差獲得多餘美元,也就不可能彼此貿易,導致世界沒有貿易。比如中國買沙特石油必須使用美元,如果對美沒有順差,哪裏來的美元?畢竟世界上隻有美國可以印美元,其他國家隻能從對美貿易順差中獲得美元。
這就是美國政府在貿易問題上的悖論,是無解的,因為美國不可能放棄美元的貿易統治地位。因此,當川普也好,如今的拜登也好談論中美貿易戰時,是沒有前途的,類似推著石頭上山的做法。
中國目前在世界上是唯一有完整生產鏈的國家,這個生產鏈指的是滿足社會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不是最新的發展。這是美國一直無法消除貿易逆差的另一個原因,你可以不用最先進的科技,但你不能沒有基本生存物資。
但隨著美元在世界貿易占比因為烏克蘭戰爭對俄國的製裁而逐漸降低,中國進口能源和其他資源不再需要美元,而是可以使用人民幣,對美貿易不再是中國主要貿易對象(目前美國是中國第三貿易國,不再是第一),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會降低,但貿易額也和能降低,美元失去統治地位。
曆史上美國因為貿易戰引起大蕭條,如今看上去也是走在這條路上。
美國人整體來講缺乏曆史觀,缺乏長期計劃能力。擅長短期競爭,但維持競爭優勢其實是所有帝國的模式,用軍事和戰爭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競爭環境。
如今玩不轉了,雙方對陣,永遠是禁打的一方獲勝,這就要求社會具有組織性,具有長期計劃性,而這都要求具有文化底蘊。
因為帝國的軍力不行了,不能像威脅日本德國那樣威脅中國。美國會在今後十年內爭取在亞洲挑起針對中國的戰爭,科索沃戰爭打壓了歐元第一次挑戰美元,烏克蘭戰爭是第二次。但如果有能力對中國這樣,早就會發生了,這是美國關於中國的又一個悖論,中國在經營亞洲,比如RCEP,而不再專注美國,對美貿易隻占中國外貿13%(另一個說法是16%)。
****
川普貿易戰沒有失敗,拜登不但維持川普的高關稅,還增加了"高科技禁運"。
文中的三個小標題應該是
1.奧巴馬"中美貿易對話"
2.川普中美貿易戰
3 拜登高科技禁運
先禮後兵,一個比一個狠。
****
我下一篇就會討論此事,歡迎你到時候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