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笑談邂逅(9) 喜遇《語文學習》主編範守綱

(2023-06-09 06:33:05) 下一個

笑談邂逅(9)         喜遇《語文學習》主編範守綱

圖片3

                1984年11月李培永與範守綱(右邊)、魏書生(中間)在桂林合影

       我與《語文學習》主編範守綱在1984年11月“漓江之秋”語文改革研討會相見。那是一次研究語文教學改革的全國性的盛會。參加會議的語文教育家、語文教學改革一線的中學老師、各省市的教育出版社負責人、各地的語文刊物的主編三四百人齊聚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我報到後,馬上就分到一個“標間”,進門不一會,又來了一位中年人,非常禮貌地問我貴姓,我自報:“免貴姓李,名叫培永。”他立即上前雙手緊握我的手說:“你好!你就是李培永呀!我是上海《語文學習》的範守綱。模範的範,遵守的守,語文教學大綱的綱。我就是模範遵守語文教學大綱的範守綱。”他不停頓地接著說:“我們九月初已經通過書信聯係過了,沒有想到大會把我們兩人分到一起住了!太好了!我原來還想開完會後去武漢華師一附中找你呢!”我一聽他快速說完之後,非常高興,非常感謝他約我寫稿!

       範守綱主編九月初給我來信說,他們已經決定發表我的學生寫的作文《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希望我繼續提供學生的優秀作文。

        他放下行李後說,我們兩個住在一起太好了,我先去找其他人談事,晚上回來好好聊聊我打算找你約稿的事。

       當天晚上,他忙得十一點左右才回來。洗漱完畢,躺在床上開始聊天。他先說約稿的事,覺得《假如我是武漢市市長》一文已經廣為傳播,現在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可不可以再找一篇優秀作文,你也寫一篇評點作文的文章,發在明年《語文學習》第一期。你我這幾天有時間再研究一下選文和點評文章怎麽寫。

        然後,他說這幾天你跟著我去結識一些新朋友,以後多與他們聯係,學習他們的教學經驗。他先後介紹我認識了魏書生、徐振維、錢夢龍等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

        我與範守綱先生第二次見麵在上海。

        1986年4月上旬,湖北省教研室組織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高中語文實驗班執教老師,在教研員張良謨老師帶領下,乘“東方紅”客輪,從漢口順江而下,先後到南京師大附中、揚州中學、蘇州十中、上海育才中學聽課學習,與實驗班執教老師座談,探討高中語文實驗教材的學法教法。

         4月6日晚飯後,我與沙市三中的王昌明老師、公安縣一中的史紹典老師去拜訪《語文學習》主編範守綱先生。我們在他家客廳,就語文實驗教材教學法問題,請教範先生。在談話過程中,範先生多次講到葉聖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及葉老關於語文教學法問題的精辟論述。特別令人興奮的是範先生把珍藏的葉老給他的回信,拿給我們傳看。

        我手捧葉老的墨寶,仔細閱讀,強記要點。當晚回到賓館後,立即寫下了1983年1月25日葉老給範守綱的回信要點:

         ·作文就是說話,作文是用筆說話;

         ·說話的內容和要求;

         ·作文命題很重要;

         ·作文評改方法要改革;

         ·“講深講透”與“精批細改”一樣,學生吃虧。

         葉老上述論述,是結合當時語文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問題,再次明確闡述他的教育理念。自從1982年,我執教人教社語文分編型實驗教材以來,葉老的《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是必讀著作。葉老的教育理念是:“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麽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複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多麽好的境界啊!”學習葉老的教育思想,結合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改革教學法,著力培養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能力。

        我與範守綱先生第三次見麵在北京沙灘後街55號人教社招待所。

圖片2

      (1986年10月在人教社從左至右:朱泳燚、張必錕、王連雲、李培永)

 

        1986年9月22日到10月23日,人教社邀請我參加實驗教材《作文·漢語》(責任編輯王連雲)第一冊的修訂工作,同時還邀請了北京著名語文教師張必琨和江蘇著名特級教師朱泳燚。該社副總編劉國正先生說,這是人教社建國以來第一次請三位中學老師參加教材修訂工作。 

        國慶節前夕,範守綱先生來北京采訪語文教育家張誌公先生和葉聖陶先生。

        他與張必琨和朱泳燚也是老朋友了,他到人教社招待所住下後,我們歡聚一堂。

        張誌公先生就在人教社上班,第二天,範守綱先生帶我一起去張誌公先生辦公室時,誌公先生非常熱情,見麵握手後就拿煙,一邊點煙一邊說:“醫生、親人都勸我戒煙,還有朋友告訴我,說吃糖可以戒煙。沒有想到,煙沒有戒掉,吃糖又有癮了。這不,原來隻要煙、酒、茶,現在還要加上糖果。"

       範守綱先生真是一個采訪高手,他在與誌公先生的聊天中,不知不覺把他要問的問題都談到了。我們在聊天時,誌公先生還講了一件趣事。他說,有一年,他陪呂叔湘先生參加北京市中學語文教學研討會時,叔湘先生拿著會議議程單,指著一位發言人的名字問:“誌公啊,這位老師的名字怎麽讀 呀?”誌公先生一看,忙說:“不認識。”那位老師就是北京著名特級教師劉朏朏(fei)。我也因此又在範守綱先生的引薦下,到劉朏朏老師家中拜訪了她和她的先生高原教授。後來還為他們夫婦辦的《說和寫》寫了幾篇說話訓練的文章。

       範守綱先生還約我和朱泳燚一起去拜訪葉聖陶先生。

       葉老當年住的四合院,是北京市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正宗的四合院,“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銅牌掛在大門的左邊。當朱泳燚老師按響門鈴後,隻見開門的是葉至善先生,他是葉聖陶老先生的兒子,那年也有七十多歲了,長相酷似葉老,滿頭白發,連眉毛都全白了。

9596771041360722351187

                     (從左至右:朱泳燚、葉至善、範守綱、李培永)

       範守綱以前曾多次采訪過葉老,與他們一家非常熟悉。朱泳燚以前寫《葉聖陶的語言修改藝術》那本書時,經常去葉老先生家請教,與葉老一家也非常熟悉。

        至善先生一看範守綱和朱泳燚,就說:“很不巧,葉老住院了。”範先生連忙說:“沒事,沒事。我們就是來看望他老人家的,您去醫院時,代我們問候老人家,我們就不去醫院打擾了。”

        範先生介紹我認識至善先生,他一邊說:“年輕真好!”一邊請我們進了客廳。

        我們在客廳談有關語文教學的一些事,談話非常自然。談到語文教材選文和修訂時,討論也非常熱烈。

        葉至善先生一生做編輯工作,他的文字功底深厚,是葉聖陶老先生培養和教育的結果。至善先生少年時代就喜歡練習寫作,父親的指導更給了他切實的幫助,使他知道了該寫什麽和怎麽寫;他們兄妹三人圍著桌子看父親給他們改習作,也讓他比較早的就知道了應該怎樣選編和修改稿子;所有這些都為他最終走上編輯這條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至善先生看來,父親對自己的關心和教育,決不止在幼年時代和青少年時代,至善先生晚年寫的短文《改詩》中,他這樣寫道:“1972年春天(在幹校養牛),我學寫古體詩,這是第一首;說實話,把草稿寄給父親,就巴望父親能幫我改一改。父親還是老章法,跟一向看我的散文稿一個樣,隻提意見,要我動腦筋自己修改,用的仍舊是商量和鼓勵的口氣。後邊還有兩段,是回答我的提問。……看了父親的批語,真是高興極了,沒想到頭一次學做古體,就得到了父親的稱讚。……我把改稿從頭到尾抄了一遍寄給父親,把所以這樣改動想法都寫上了。……隔了一個星期,就得到父親的回答。父親說改的地方他都同意。……”又說:“草嫩如春韭”太直,似可以改成“春草如春韭”,古風用字可以不避重見,問我是否同意。最後又抄了一遍,加上了題目《黃堰夜牧》。就在這篇短文的最後,至善先生把父親給予他的這一切,比作了一刻也離不開的空氣。他說,常有人問我:“你父親是怎樣關心你,教育你的?”我說,我說不清楚。關心和教育往往是無形的,跟空氣一樣,大家無時無刻不在呼吸,可是誰也沒有感覺到自己生活在空氣的海洋中。瑣碎的例子可以舉出一些來,教我改詩也算一個。就說這個例子吧,父親對我的關心和教育,也遠遠不止改幾個字眼,改幾句句子。               

        那天下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我們談到語文課本選用教材問題時,葉至善先生談他父親的說明文《景泰藍的製作》的創作經過後,他明確表示,這篇文章不應該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理由是文章的內容太專業化了,老師不容易講清楚,學生也比較難理解。

        作為一個長期在中學教語文的普通教師來說,我非常讚成至善先生說的意見。後來人教社也采納了他的建議,再也沒有選用葉老的這篇說明文了。而朱泳燚老師寫的說明文《看雲識天氣》,一直是人教版《語文》的傳統課文。

        一下午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臨別時,至善先生一定要送我們出門,走到院子中,我們四人照了一張合影才依依惜別。

        感謝範守綱先生引領我走近語文教育大家,聆聽他們的諄諄教誨!

        晚上,我們一行三人再去拜訪誌公先生,誌公先生侃侃而談兩個多小時,縱橫捭闔,集中圍繞《語文學習》當時讀者的三個“興奮點”,闡述他的語文教育思想:

        語文教育封閉型問題;

        語文教育的辯證思維;

        語文教師要學一點專業理論。

        回到招待所,我們三人感觸頗深,都覺得今天收獲太大了,但又覺得誌公先生意猶未盡。範先生說:“不要緊,我出門時,已經跟誌公先生說好了,明天早上去先生的辦公室,請先生繼續講,我帶錄音機去錄下來。”

        第二天早上七點半,我們準時到了誌公先生的辦公室。先生又足足講了兩個半小時。一起去聆聽先生講話的,還有人教社中語室主任張厚感編審、特約編審顧振彪、《作文·漢語》責編王連雲等。

       感謝範守綱主編!引領我走近語文教育大家,聆聽他們的諄諄教誨,受益終生。

 

【附錄】

        1985年《語文學習》第一期發表了學生王江的優秀作文《夏夜納涼小記》和我的評論文章《反彈琵琶出新意》

      《夏夜納涼小記》是王江同學參加湖北省教育學院組織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作文競賽一等獎的作文。全文如下:

         武漢的夏夜悶熱得出奇,人們紛紛搬出藤椅、小凳、竹床到屋外納涼。屋外滿天的星星都睜大了眼看著下麵納涼、談天的人們。人們有的打著鵝毛扇,有的搖著大芭扇,還有的人家把電扇搬了出來。大家這兒一群,那兒一夥,海闊天空地談論著。婆婆們叨嘮著各家的媳婦:誰家的媳婦昨天和婆婆吵了一架,誰家的媳婦今天又給自己的婆婆買了一件新衣服。而老頭子們則聚在一起各自誇耀著當年“行船走馬”的往事。媽媽們則談論著自己的孩子:老大的成績好,考了幾個一百分,老二的成績差,有幾門不及格。一群小夥子起先是圍作一團,在“楚河”“漢界”上廝殺,這會兒天黑了,便把棋子丟在一旁,談起最“熱門”的話題——剛剛閉幕的第二十三屆洛杉機夏季奧運會。

       也許是出於對奧運會的興趣,我靜靜地躺在竹床上聽他們談話。“朱建華真臭,還二米四零呢,連個金牌也沒撈到,隻得個銅的,真丟人!”一個小夥子大聲地嚷著。“就是!”另一個附和著說: “早知道這樣,去年,十佳,我才不選他!”“唉,你們不知道吧,按《參考消息》上登的跳高冠軍默根堡的教練的話說,世界跳高記錄的保持者從來沒有過在奧運會上拿冠軍的先例,所以朱建華也沒有這個份。”一個小夥子氣憤地說; “別聽他的,那隻不過是個‘參考消息’。”另一個小夥子慢條斯理地說;“過兩天,我們給朱建華寫封信,教他再好好地練四年,八八年到漢城破個記錄,撈個金牌回來給他們看看。”沒有人說話,大家好象都很讚成,也許已經在考慮這封信該如何寫了。

        過了一會,不知是誰突然說:“周繼紅這次不錯,拿了塊金牌,為咱們湖北人爭了點光。童輝太不夠意思,隻得個老四,少說也該拿個銅牌,好歹是個奧運會呀。”一個接著說。“喂,告訴你們,這次奧運會中國的十五塊金牌,男同胞占了十塊!”一個報告著他的新發現。“得了、得了,人家女排的一個‘三連冠’就頂你十個。”另一個打斷他的話。提到女排不知誰歎了口氣:“唉,女排好,女籃也不賴。可男排、男籃還不知道排第幾呢!”一個接著說:“男排、男籃不管怎麽樣,總算進了奧運會,你瞧瞧那足球隊……”

        一談到中國足球隊,他們說的就更多了,什麽古仔哪場球沒踢啦,李華筠有一次該進的球沒有進啦,還有曾雪麟有幾場球不該不讓林強上啦……。談著談著,有一個小夥子說:“我看靠他們是不行了的,最好我們明天去小學選幾個苗子給曾雪麟送去,讓他培養幾年,準能衝出亞洲。"他的話引起了一陣笑聲。

其他幾群談天的人都去睡了,這一群還在談。一陣涼風輕輕吹來,他們還在談論著李寧拿了三塊金牌,馬燕紅馬上就要退役了,欒菊傑還要幹上個四、五年等等,直到很晚才散去。

        我抬起頭仰望著天空,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好象也在思索,在回憶:十五塊金牌凝結著多少人的汗水,十五塊金牌又牽動了多少人的心!

        離那次納涼之夜已經有一個多月了,我不知道他們給朱建華的信寫了沒有,給足球隊選的苗子選到了沒有。但是我知道他們都有一顆中國心……。

        

我寫的評論文章:《反彈琵琶出新意》

        王江同學,你的獲獎作文《夏夜納涼小記》,截取了生活的一個片斷,表現了廣大青少年的愛國之心、報國之誌,從一個不易引人注意的側麵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文章以較新的立意,獲得了重點中學實驗班作文競賽的一等獎,你的進步真是令人高興。你還記得嗎?兩年前,你也曾參加過一次作文競賽,當別的同學捧著獎品回來時,你既不難過,更不氣餒,而是在當天的日記中小結了失敗的主要原因,與獲獎作文相比,你寫得太落俗套了。你下決心要趕上別人、超過別人。當時,我誇你“有誌氣”。

        這次你的作文獲獎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象對待失敗一樣正確地對待成功.如果不因成功而飄飄然,靜下心來認真小結一下,一定又能獲得新的東西。許多有作為的人就是從反複的失敗和成功中豐富徑驗、不斷前進而成才的。你應該而且可以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文章合為時而著。”文章的新意源於生活。一個作者如果沒有強烈的生活感受,怎麽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找到生活中的美?沒有這些發現,即使用再多的華麗的詞藻也不能使文章增輝。而你這篇作文的立意就有自己的“發現”。你和大家一樣,為中國奧運健兒的勝利而狂歡,為他們的失利而懊惱。你把自己這種強烈的生活感受傾注在作文之中,不僅是因為“興趣”,而且是因為“十五塊金牌”也連著你的心!因為你也一樣有著一顆中國心。這樣,在你的習作中,才能通過一幅夏夜納涼小景,再現人們的美好心靈。因為你們的感情是共鳴的。

        俗話說,“言為心聲”。“天黑了”,我們看不見小夥子們的表情,但你把他們的對話,寫得那麽生動,那麽充滿生活氣息,仿佛讓我看到他們正在“給朱建華寫信”,似乎使我們聽到他們關於奧運會的一個又一個“話題”。言談之中,他們對朱建華的拳拳之意,對發展我國足球事業的眷眷之情自然流露,為篇末點題“他們都有一顆中國心”作了較好的鋪墊。

        題材相同,要使文章立意新穎,求異思維是一種思考方法。你平時最喜歡閱讀書刊雜誌,王通訊同誌寫的《琵琶反彈意如何》這篇文章你讀過嗎?作者以‘絲路花雨'舞劇反彈琵琶令人耳目一新為例,說明“從‘反麵’作文章,應該看作是一條思路”。而要運用這條思路,必須動腦筋。你寫這篇習作,是動了腦筋的。參加這次作文競賽的不少同學,都以奧運會為題材,盡管也寫得不錯,但大都是流於一般的記敘或正麵描寫場麵。而你的習作,沒有寫激烈的拚搏場麵,沒有寫我國健兒獲得金牌的成功,而是“反彈琵琶”,從舉世矚的朱建華失利寫起,寫小夥子們對朱建華的看法和信任,寫他們對發展足球事業的設想。小夥子們的談話在一陣笑聲中結束了,你的思路卻在笑聲中廷伸,繼續“在思索,在回憶”,終於找到了他們爭論的出發點,原來是“都有一顆中國心”。

        運用這種“反彈琵琶”的思考方法,也即求異思維的思考方法,表現了你的勇氣和魄力,也取得了好的效果。希望你以後不論是寫文章還是學別的知識能自覺運用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思考,還要注意王通訊同誌總結的兩條經驗。其一是“反彈”對象必須是可以“反彈”的事物;其二是“反彈”的效果必須於社會有益。離開了這兩條,就不可能有創造,反而會產生荒謬。“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想你是會注意到的。

        你這篇習作獲獎了,下一步該怎麽辦?你和同學們經常引用球王貝利說過的一句話:“我的目標是下一個”。你的目標是下一篇,對嗎,願你繼續努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