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107)高考文言文備考之八
翻譯練習五
(一)許多文言實詞都可以活用,如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等。這樣的實詞要根據變化了的詞性來翻譯。例如“王無罪歲”中的“罪”,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就不能譯為“罪行”,而要譯為“怪罪”、“抱怨”等。請參照這個例子,翻譯下邊這段文字,並解釋黑體字。
廣(李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光不嚐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史記·李將軍列傳》
(二)仔細閱讀下邊這篇短文,先回答文後的問題,再翻譯全文。
穆公嚐出而亡其駿馬①,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曰:“是②吾駿馬也。”諸人皆懼而起。穆公曰:“五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③殺人。”即以次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居三年,晉攻秦穆公,圍之④。往時食馬肉者相謂⑤曰:“可以出死⑥報食馬得酒之恩矣。”遂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⑦勝晉,獲惠公以歸。 《說苑》
(三)把下麵這篇短文多讀幾遍,先抓住故事的線索,理清文章的層次,思考後麵提出的問題,然後翻譯全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岸),山門圮(pǐ)於河,二石獸並沉焉①。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②數小舟,曳(yè,拖,拉)鐵鈀,尋十餘裏,無跡。一講學家設帳(招生講課),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③,是非木杮(fèi,削下的木片),豈能為④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⑤,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同顛)乎?”眾服為確論⑥。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⑦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niè,咬)⑧沙為坎穴,漸漱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置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溯流逆上⑨矣。求之⑩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⑾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⑿歟?
《閱微草堂筆記》
⑾“傎(diān)”是個生僻字,你能據這件事的結果和“求之地中,不更傎乎?”這句話來判斷它的意思嗎?
⑿“據理臆斷”一語是指誰說的?
翻譯練習六
(一)文言文的標點法跟現代漢語不盡相同。有時文言文斷作一句,而譯成現代漢語卻可能斷作兩句或兩句以上,例如“倉廩實而知禮節”(《論積貯疏》)這句話譯成現代漢語時,就可以斷作兩句:“倉庫裏的糧食充足了,百姓就就懂得禮法。”這是因為原文後半句“知禮節”省略了主語“民”,而譯時必須加以補充的緣故。有時文言文要在主語後麵家標點,而譯成現代漢語時卻大多可以省去,例如“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同上),就可以譯為“儲備糧食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根據上述道理,看看下麵這段文字中哪些句子在翻譯時應當調整標點,並試加翻譯。
高士所貴,不與俗均(相同),故其名稱(名望),不與世同。身與草木俱朽,聲與日月並彰;行與孔子比窮,文與楊雄為雙,吾榮之。身通(通達)而知(同“智”)困,官大而德細,如彼為榮,於我為累。偶合(拉關係)容說(同“悅”)身尊體佚(同“逸”),百載之後,與物俱歿;名不流於一嗣(三十年),文不遺於一劄(寫字用的小木片),官雖傾倉(俸祿豐厚),文德不豐,非吾所臧(讚許)。
《論衡·自紀》
(二)文言文中有些短句,也可能包含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意思,為了清晰地表現句意的層次,譯成現代漢語時可以把它們分成兩句或兩句以上。例如“可以為富安天下” (《論積貯疏》)就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為富”,就是有充足的糧食儲備,說的是手段;另一層是“安天下”,就是使全國人民生活安定,說的是目的。把這兩句譯為“(本來)可以有充足的糧食儲備,使全國人民生活安定”,層次就清楚了。下麵這段文字中有幾個句子可以分成兩句譯,請你找出來並加以翻譯。
龐蔥與太子質(作人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質罷,果不得見。 《戰國策·魏策》
(三)在文言文中,位於句首的某些詞語有時有修飾、總領全句的作用。翻譯這樣的詞語,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可以在它們的後麵加標點,跟原句分開。例如“已而相如出”(《廉藺交歡》)這句話,就可以照“已而,相如出”這種斷句形式譯為“過了些時候,藺相如(從家裏)出來。”下麵這段文字中,有幾個句首的詞語譯成現代漢語後也可以加標點,跟原句斷開,請你找出來並試加翻譯。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開辟),人民給(jǐ豐衣足食),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以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něi,饑餓)。昔日趙攻鄄(juàn,地名),子不救,衛取薜(bì)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嚐譽者。於是群眾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真實情況)。齊國大治,強於天下。 《資治通鑒》
【翻譯練習參考答案】
翻譯練習五
(一)請參照這個例子,翻譯下邊這段文字,並解釋黑體字。
(二)先回答文後的問題,再翻譯全文。
⑦指秦穆公被晉國包圍了。
翻譯全文:
秦穆公曾經外出王宮而因此丟失了自己的駿馬,他親自出去找,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了並且還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對他們說:“這是我的馬。”這些人都害怕驚恐的站起來。秦穆公說:“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會有殺人的念頭。”於是給他們酒喝。殺馬的人都慚愧地離開了。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我們到了可以以死報答穆公給我們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時候了。”於是擊潰了包圍秦穆公的軍隊,穆公終於解決了困難,並打敗晉國,把晉惠公抓了回來。
(三)把下麵這篇短文多讀幾遍,先抓住故事的線索,理清文章的層次,思考後麵提出的問題,然後翻譯全文。
⑾“傎(diān)”是個生僻字,據這件事的結果和“求之地中,不更傎乎?”這句話來判斷它的意思就是“顛覆”。
⑿“據理臆斷”一語是指“講學家”說的。
翻譯全文如下:
滄州南麵有一座寺廟位於河邊,寺廟的大門倒塌在河裏,門前的兩隻石獸也一起陷入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沒有找到。僧人認為石獸順著河水流到下遊了。於是劃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往下遊尋找了十多裏,不見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教書,聽說了這件事後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麽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隻不過因為石頭堅硬沉重,泥沙鬆軟輕浮,石獸埋沒在沙裏,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荒唐嗎?”大家信服,認為這是正確的結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這件事後,又笑著說:“凡是河中丟失石頭,應該到上遊去尋找。石頭堅硬沉重,泥沙鬆軟輕浮,河水不能衝走石頭,由於石頭的反擊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麵迎水的地方衝走沙子形成陷坑。越衝刷,坑越深,到了石頭的一半那麽深,石頭必定倒轉栽倒在坑中。像這樣又一次衝刷,石頭又翻轉一圈,不停翻來覆去,石頭於是就逆著河水移動到上遊去了。到下遊去尋找石獸,固然荒唐,在河底尋找,不更加荒唐嗎?”人們按照他說的話去做,果然在下遊幾裏之外找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麽天下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況是很多的,可以憑借常理而主觀推測嗎?
翻譯練習六:
(一)“身通而知困”、“官大而德細”。這兩句話都是後半句省略了主語。“(有的人)身位顯達,才智貧乏”,“官居高位,德行渺小”。
(二)“三人言而成虎”可以分成兩句譯:三人說市集上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
“議臣者過於三人”,可以分成兩句譯:(那些)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人。
(三)“然吾使人視即墨”譯成現代漢語:但是,我派人視察即墨。
“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譯成現代漢語:這是因為你花很多錢賄賂我身邊的人,讓他們為你說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