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古稀之年,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尋其樂!
個人資料
李培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話人生(204)在北美過第三個生日了

(2022-07-24 08:59:21) 下一個

閑話人生(204)在北美過第三個生日了

自從兩個女兒定居北美之後,從2000年開始,我們老兩口退休後,幾乎每年都要飛越太平洋,到北美來與女兒團聚,盡享天倫之樂。

2019年9月8日,我和老伴離開武漢,飛抵美國紐瓦克機場。準備在澤西市小女兒這裏住半年再回國。

啟程之前,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帶上我在華中師大一附中生活、工作十年的有關文字材料:日記、班主任日記、教學後記,還有兩本實驗教材《文言讀本》。多次來美國,該去的地方都去過了。這次就準備利用這半年時間,總結一下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十年

沒有想到武漢爆發新冠疫情,2020年3月19日返程航班被取消了。

住在加拿大溫莎的大女兒請我們兩老與他們一家,3月18日去黃石公園旅遊。於是,我們兩老於2月29日飛到底特律,女兒女婿接我們過關到了溫莎。

又沒有想到,新冠疫情好像追著我們武漢人一樣,剛離開美國不久,紐約爆發疫情,緊接著,美國各地傳來疫情信息,美加邊境封關了,黃石公園也去不成了。不久,加拿大也發生了疫情,我們隻好就住在加拿大溫莎,坐看全球疫情此起彼伏。

好在溫莎地廣人稀,各家各戶自覺聽從政府指令,居家隔離,外出購物必須戴口罩、注意與他人接觸的間距。女婿在家辦公,兩個外孫女上網課。一家六口,其樂融融。

那半年,我們隻能從網上感知武漢疫情,切身體會不到疫情有多嚴重。我們居家日常生活所有必須物質,都是女婿女兒兩人去溫莎Costco和中國超市買回來。我們六個人的早餐是各取所需,各人在廚房去做自己喜歡吃的。

多年來,我在北美早餐標配是:一杯牛奶、兩個油煎荷包蛋、兩個Costco的“牛角包”。幾分鍾就搞定了。中餐晚餐都是女兒女婿做中國飯菜,我們兩老真是過著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

大女兒家後麵,有一個很大的運動場:一個標準足球場、兩個棒球場,向東走一二千米,還有一片森林。早上女兒一家網上上班、上課後,我們老兩口就出門走步。常常走好遠才偶爾遇到一位當地老人在遛狗。隻要相遇,雖然陌生,但他們總是熱情地微笑著打招呼:“Good morning!”我們也立即微笑著友好回應“Good morning!”。

大概在六月左右吧。我們發現路邊的桑椹成熟了,都是紫椹,低處的被路人摘走了,高處的完全成熟之後,自由落體到小路上,點染了一片紫色,也是大自然給予人們的小小野趣吧!在桑椹成熟的那些時,老伴每天都要采摘一些回來,清洗幹淨之後,享受那酸甜可口的“野味”。

7月21日在溫莎大女兒家過生日,小外孫女特地為我做了一個生日蛋糕,那味道比外邊買的蛋糕更可口、更溫馨!

半年後,美加邊境解封。我們兩老飛回紐約,再住澤西市哈德森河邊。

一晃一年,2021年7月21日,在澤西市小女兒家過生日。疫情期間,女兒網購一個生日蛋糕,在家為我慶生。不僅僅有儀式感,更有父女情深之溫馨。

今年又到生日時,小女兒請我們到附近一家生意興隆的美國餐廳,去品嚐美式晚餐,別有一番情趣。

三年,在人生長河中,不過是幾滴瞬間散落的水花而已。但對個人而言,每一滴都飽含豐富的內涵,都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

三年在北美居家隔離,但從來沒有被“封門”。

我的生活特有規律: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七點左右吃早餐,早餐後寫作兩個小時左右,然後與老伴一起出外散步,或到附近的街心花園,或到哈德森河畔。不論在哪裏,幾乎每天都可以遇到從國內來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聊得最多的還是當下的疫情。大家為國內的親朋好友無休止地做核酸深感揪心,更擔心經常被“捅”的咽喉敏感部位可能留下後遺症!也為我們陰錯陽差躲過這一劫難深感慶幸!更為回國航班常被“熔斷”、票價居高不下而憂心!

暫時回不去了,就安心住下來也未嚐不可。

感恩微信時代,與國內的親朋經常視頻見麵,也不覺得相距甚遠,真是如古人所言,“天涯若比鄰”啊!

就是同學聚會,有了網絡也非常方便,隻要約定了時間,大家就可以歡聚一室。2021年8月,在深圳與兒孫歡度晚年的65屆同班同學遊麗昭,運用“騰訊會議”,發起第一次網上班群聚會,居然讓身在美國的我,主持了一次別開生麵的老同學聚會!

難忘華中師大一附中啊!我在那裏讀書六年,後來又回母校工作了十年。短暫的人生78年,有16年時間住在武昌千家街母校校園,在那裏生活、讀書、教書,怎能忘記那些人、那些往事?

不必說名滿天下的易中天,也不必說全國特等勞模、著名數學特級教師錢展望的傳奇,還有忝列語文特級教師的本人,我們三人都是母校65年同屆學友,都因“不宜錄取”而名落孫山,後來都在自己從事的工作中走在同行的前列。

回首往事,本人真是三生有幸啊!

1986年在母校進行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因成果突出,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邀請參加修訂改革教材《作文·漢語》。人教社副總編劉國正先生在《作文·漢語》第一次修訂工作會議上說:“這次修訂教材,我們邀請了北京的張必錕、江蘇的朱泳燚、湖北的李培永三位老師,這是人教社建國以來,第一次請中學老師來參加人教社的教材修訂工作。”

1991年教師節,我被評為海南省首批語文特級教師。也是中國三位隻有中學學曆的語文特級教師之一。那兩位是上海的錢夢龍老師和遼寧的魏書生老師。

當我年滿77歲,開始吃78歲的飯時,回頭一看,居然置身於那麽多“三人行”之中,不禁浮想聯翩。

首先想到《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冥冥之中,誰人逃得過自然規律啊!

從18歲到如今六十年,我經曆了人生的四大幸事:名師指路、貴人相助、友人欣賞、小人監督。

名師指路之後,走路靠自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走下去,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

命好貴人多,關鍵靠自己。

我成年後的六十年人生,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有貴人相助。如果自己不努力,助力再大,也沒有用。

1977年恢複高考,安大庭校長帶著我,從一個普通初中調到區重點中學,教高中文科重點班,學校文科高考升學率實現了零的突破,我與學生共同成長,第一次在全國語文教學刊物《中學語文教學》上發表了處女作。

1979年在大街上邂逅母校校辦農場王仕良場長,他熱情勸導我調回母校,堅信我一定能勝任省重點中學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安校長和華中師大一附中袁福老校長的鼎力幫助下,曆經艱難曲折,回到了母校。

1982年至1988年,有幸參加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語文教材改革實驗,得到人教社副總編劉國正、《課程·教材·教法》研究所張定遠所長、還有高中閱讀教材責任編輯周正逵、《寫作》責任編輯王連雲,特約編輯章熊、張必錕等語文教育家和老前輩的厚愛,在學生及家長的支持下,取得了顯著成績。

1990年,在海南省農墾總局教研室吳多雄主任、農墾中學賴瑞光校長盛情邀請之下,我舉家漂洋過海到海口農墾中學。臨行前,赴京參加全國語文教改會議,時任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劉國正與我親切談話,鼓勵我到海南後繼續進行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同時委托我幫他盡快籌備建立海南省中學語文教研會。我牢記國正先生的囑托,堅持語文教育教學改革,1991年被授予海南省首批語文特級教師,並任海南省中學語文教研會首屆理事會副秘書長。

六十年人生經曆告訴我,人要自信不自負,自學不盲從,活到老學到老。

牢記“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

三年疫情期間,我采取學思結合的方法,結合當下的情勢,寫了《說三道四》一百多篇;結合曾經的教育教學實踐,寫了《教育隨筆》一百多篇;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寫了《閑話人生》二百多篇。我還接受網友的建議,整理了幾個係列的文章:《我的文革十年》、《漫談高考語文》、《學語文與教語文》等一百多篇。

感謝北美華人網站《文學城·博客》給了我廣闊自由的空間,不論文章優劣,一律原文照發,真正是文責自負!

感謝《文學城》的熱心讀者,你們的評論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鞭策!我將繼續筆耕不輟,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