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4月1日消息,甘肅省折達公路是一條投資近16億,專門修建的扶貧公路。這條公路經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當地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群眾出門隻能爬山或者坐渡船。這條公路的通車,不僅可以解決當地群眾的出行問題,對於經濟發展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本文圖片來自 央視新聞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事關百姓福祉的扶貧公路,卻被舉報“工程質量差”,特別是這條路上的“考勒隧道”。
國家信訪辦在接到舉報之後,要求甘肅省立即組成專項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隧道內原設計中“雙層鋼筋”,施工後變成了“單層鋼筋”,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隨即,專項聯合調查組要求相關部門對隧道封路進行加固整修,計劃2017年11月28日完成整改。
拖延半年,刷個塗料就算“整改”
眼下,距計劃整改完成的時間已經過去四個多月了,隧道整改的到底怎麽樣了呢?
記者調查的第一站就是東鄉村,一提起“考勒隧道”,村民們就打開了話匣子。
東鄉村民:坑坑窪窪 路不好走,一直改不了。
東鄉村民:事故相當多。
記者:隧道裏有沒有進行過維修啊?
村民:沒,不知道,我沒見過。
記者:有沒有封過路維修啊?
村民:沒封過,這個路沒封過,正常通車。
但是在記者掌握的這份處理報告上,明確寫明2017年11月10日,施工單位就已經進場,組織實施整改,計劃11月28日完工。而當地村民卻告訴記者,隧道連“封路”都沒有封過,更沒有進行什麽“整改”了,事實究竟如何?記者繼續趕往考勒隧道。
在“考勒隧道”外,記者看到了這樣的景象:這條隧道,穿山而建,隧道頂部是綿延的山脈,隧道到山頂的距離,至少有幾百米,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隧道內的鋼筋不達標,將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在考勒隧道內,記者看到,路基的裂縫隨處可見,有的地方的裂縫已經接近一厘米,有的裂縫橫跨整個隧道,而隧道的牆麵更是隨處可見各種裂紋,牆麵上修修補補,有些水泥和塗料覆蓋裂縫的痕跡,眼前的情形跟處理報告當中的整改方案相差甚遠。
央視記者 王顥一:現在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檢測報告中缺少鋼筋的地方,根據整改報告當中的要求,這個地方應該有一個環向和縱向的加固處理,根據我手上的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處理加固應該是每65公分和60公分的環向和縱向的鋼帶加固。而我在現場卻沒有看到任何這樣的加固措施。
這座隧道究竟有沒有進行過整改?隧道裏這些新刷的塗料是整改的一部分嗎?記者前往負責這條隧道養護工作的臨夏州公路局了解情況。
臨夏公路局 值班人員:加固這個應該沒有吧,我不太清楚,這麽大的工程沒聽說過。
記者:重新刷新哪個單位負責的?
臨夏公路局 值班人員:是我們副站長在負責,技術方麵的事情。
隨後記者打通了公路局副站長的電話,進行核實。
記者:“考勒隧道”進行過什麽施工嗎?
臨夏公路局 副站長:去年不是刷過一次塗料嗎,去年,就這一次。
記者:塗料是哪兒刷的啊?
臨夏公路局 副站長:我們不認識,不是我們刷的,是以前的施工單位刷的。
如此整改的“扶貧路”
這樣的現狀與整改報告上的要求相差太大。在這份處理報告上,明確了整改涉及的各個部門以及相關責任。首先整改工程由核工業西北工程建設總公司進行施工,甘肅省遠大路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督促;這一事件還由甘肅省公路管理局成立了專門的聯合調查組,最後這份處理報告抄送給了甘肅省公路管理局的上級部門甘肅省交通廳。
記者調查:問題工程 誰在“整改”
層層部署、層層監管,應該說各個部門按文件辦事,整改很快就可以完成,但是現實卻大相徑庭。處理報告上,言之鑿鑿,去年11月底就能完工,可直到現在,當地村民和公路部門都表示,並沒有進行整改,到底是怎麽回事?
處理報告當中寫到“專項聯合調查組已責成甘肅遠大路業集團有限公司根據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督促核工業西北工程建設總公司”對隧道進行加固處理。而這家核工業西北工程建設總公司正是隧道建設的施工方。記者找到這家公司。
記者:整改的事情知道吧?
核工業西北建設負責人:知道。
記者:然後咱們也按照整改標準去整改了?
核工業西北建設負責人:對,肯定的,這是必須的,項目負責人還在項目上加固隧道呢。
記者:加固多久了?
核工業西北建設負責人:加固半年了。
這位負責人給記者的回答是,公司認真地履行整改要求,項目負責人此時正在隧道的施工現場。而記者剛剛從隧道現場回來,並沒有發現任何施工單位。這樣的說法顯然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
記者:您能問一下工程的負責人 ,這個工程現在到什麽程度了
核工業西北建設負責人:我問他,是回頭我的事兒,好吧。
麵對記者的追問,這位負責人沒有正麵回答。
為了了解真實情況,記者又找到了處理報告中,負責督促施工的甘肅遠大路業有限公司,在甘肅遠大路業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公司負責人孫國生,他的名字也出現在處理報告上,是這條隧道整改專項聯合調查組的成員之一。
甘肅遠大路業有限公司 孫國生:肯定處理 現在還處理呢。
記者:還在處理?
孫國生:還在處理,因為這個方案做了一個,經過專家評審,轉接評審覺得這個方案不行,不行就要打回去重新做。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處理報告中,清晰地寫著:隧道加寬段加固處理方案已通過審查,並且當時“施工單位已進場”。
當記者把這份報告,放在這位遠大路業公司負責人,同時也是隧道整改專項調查組成員之一的孫國生麵前時,他仔細翻閱後,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孫國生:這個說的是事實,施工隊伍都進去了。進去了在那等著呢沒事幹,所以就把隧道重新粉刷了一遍,粉刷了一遍以後最終這個方案還沒有出來,施工隊伍就走了。
如此“整改” 誰來監管
一個關乎工程質量安全,關乎百姓出行生命安危的工程整改,就這樣,在文件一級一級的下發過程中,效果也是一級級的衰減,最後就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施工方敷衍了事,監理方搪塞忽悠。對於如此整改,上級主管部門對這樣的情況到底知不知道呢?記者找到了甘肅省公路管理局建設管理處。
甘肅省公路管理局建設管理處副處長 楊愛明:從這個文件打出來以後,這個事情已經畫上了句號了。
記者:就是關於整改的事你也不清楚?
楊愛明:人家說整改好了,我又沒空上去看去。
這位楊副處長,並沒有向記者出示任何關於隧道已經整改完畢的答複文件。而當提到公路局應該對整改工程進行管理時,這位省公路局建設管理處副處長居然表示無能為力。
楊愛明:我們公路局也是行業監管,正兒八經我也管不了人家,我隻能督促一下,我隻能說吃飯了,你吃不吃飯,你不吃飯我也沒辦法。現在形勢就是這麽個形勢。
管不了“整改”的上級單位
甘肅省級公路管理局,隻是負責“發發文件”?管不了隧道的整改。如果是這樣,印發這份調查和處理報告的意義又在哪兒呢?
施工單位、主管部門相互推諉,問題隧道,還在使用當中,政府出錢修的“扶貧路”,一下子變成了時時刻刻存在安全隱患的“危險路”。
這事兒,總得有人管吧,省公路局管不了,那麽究竟誰能管呢?
這份處理報告,抄送給了省交通運輸廳,也就是甘肅省公路管理局的上級單位。記者前往甘肅省交通廳信訪辦。
在交通廳保安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六樓的一個會議室,等待工作人員,但是一上午的時間過去了,沒有任何人出現。再次回到一樓大廳,保安人員這樣回複我們。
保安:要不你們下午來吧,這兩天開兩會領導都不在。
下午,記者再次來到交通廳。
保安:辦公室沒有人,周一打電話就有人上班了,信訪辦你來找他就可以了。他絕對會接待你,你周一打電話就行了嘛,你還要幹啥?
周一,記者再次來到甘肅省交通廳。這位保安人員幫記者撥通了信訪辦的電話。記者直接在電話中,向工作人員說明了情況。
甘肅省交通廳信訪辦:但這個事情不歸我們交通廳管。
記者:那誰管啊?
信訪辦:你去找交警啊 你出大事故了不去找交警啊?有沒有人來接待你?你等著吧,你到六樓去吧,你把電話給我們小保安。
隨後,記者又一次來到六樓會議廳,又等了整整一天,除了保安人員,沒有見到任何其他工作人員。最後,也是由這位保安代表交通廳信訪辦,宣布了對我們的來訪的處理結果。
交通廳 保安人員:剛才我接到了電話,上麵的領導說你們的這個事情,上周星期五已經接待完了,想待著就待著,不想待著就走,找公路局也行、找別的單位也行。這是你們的事情,你不要跟我說。
需要整改的更應是政風、作風
拖延半年的整修工程,刷了刷漆就草草收場;整改不到位的情況,反映到甘肅省公路局、交通廳,結果卻都是“此路不通”;花十多億元資金修建的扶貧路,就這樣成為了一條危險叢生的問題路。修建通向貧困縣的扶貧路,本來應該是解決實際困難,讓群眾滿意的“暖心”工程,如今反而成為了讓群眾不滿的“寒心”工程。這說明,在一些地區、一些部門和一些官員身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作風仍然根深蒂固。黨中央多次指出,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係這個關鍵。要讓扶貧路能真正的連通民心民意,最需要整改的還是有關部門的政風,有些幹部官員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