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尼燕京人

本人近期完成了曆史記實故事,以我家四代為中心,在中國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甚至世界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希望讓後人知到也可作為曆史的側影,供寫這段曆史的人參考。也是一為老人在離開世界之前想說出的話。
個人資料
佩尼燕京人penny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美國313.舊地重遊

(2022-11-27 12:53:01) 下一個

(三)舊地重遊

 

2019年六月出版“燕京人”,並把它寄給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美國、香港、台灣專家。A 型血的我,第一步剛完成就想下段工作了。把它安排到日程上,但缺少寫作激情、這大概和近一年大修“燕京人”,分析結構、語言潤色、修改病句,一板一眼,理性工作有關,把寫作激情給磨光了。試寫幾段後,讀起來很是幹巴。 需要給以刺激,到馬路上去尋找吧。

夜遊林肯中心

一個周六我在老人中心吃完晚飯,心想不要總是兩點一線的生活(家、地鐵、老人中心),太枯燥了,就坐上公共汽車去了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 。

夏天每個周六晚有阿根廷探戈露天午會,愛跳舞的我已兩年沒敢去了。因為一聽這音樂腳就癢癢,想上場跳,但粗糙的地麵,嚴重損害膝蓋,三年前跳了一個夏天弄了個關節腫大,看了幾位中、西醫,都沒明顯改進,在自學中醫且用中藥泡過腳的朋友建議下,我也看了一點中醫書,給自己開中藥、用了一大堆草藥泡腳,最後幸運地好轉,能繼續跳舞。為了將來不拿拐杖、坐輪椅,這項工作需要堅持一輩子了。

從第五大道的64街小門進了公園,爬上山頂,到了舞場,聽著這熟悉的音樂,看著這一張張熟悉的麵孔,還能自我控製,趕快離開,千萬別跳。回家?不甘心,去林肯中心看看吧。

這裏和林肯中心都在65街,但林肯中心在西邊百老匯大道上。如果坐車去,出公園繞一大圈,並不省時間。走!下山向西走,保持在65街這條線上去找西門,幸好正有一個小門。出了公園穿過兩個街區就是百老匯大道,林肯中心就在眼前。

老遠就看到這三座演出大廈:正麵的大都會歌劇院、南側的紐約芭蕾舞廳和北側的音樂廳。中心的噴泉已經鳥槍換炮,和25年前我在那裏看演出時完全不同了。這時使用高科技程序控製,水柱噴射高度、水柱的多少和水柱大小不停地變化著,吸引遊客觀看。暑期像往常一樣這三座大廈休假停演。

   二十年前夏天噴水池一關閉,馬上就在它的上方用木頭搭一個大平台,用木板圍起來,形成一個封閉的正式露天舞池,內部播放舞曲,買票進去跳。舞曲的嘹亮聲音使窮苦不想花錢的我們就在外麵粗糙的水泥地麵上跳,人數大大多於舞場內。除來跳舞的人之外還有許多看熱鬧的,整個夏天林肯中心塵土飛揚、熱鬧非凡。

 現在看到林肯中心的味道有了較大改變。沒有舞池,遊客不多,隻有幾個人在噴泉前擺姿勢照相,很是安靜,

在大都會劇場南邊過去是荒草地現在蓋了一個極大的露天劇場。這晚一位女流行歌手在舉行獨唱音樂會,劇場內人不多,劇場外一些人站在欄杆邊觀看。這不是我的愛好,不想買票進去。劇場周圍有幾個攤位出售冰點、玉米花、小工藝品,價格很貴。

在大都會劇場的北麵過去是非常普通的水泥廣場,廣場北麵是朱莉葉音樂學院,學院音樂廳、小劇場、音樂書店等。我曾在這幾個大廳免費聽學生的演奏、看話劇彩排、買鋼琴譜等。西邊是音樂圖書館。可借樂譜、錄音等,我曾在那裏使用過這便利條件。

現在這個廣場變化最大,不見粗糙水泥地麵,有一個極大很藝術的矩形大理石淺水池,周圍一些大樹,樹下有長椅、小凳,極其幽靜。幾對情侶坐在長椅上,有幾位坐在凳上看手機,使用計算機。在廣場的北麵有一個點心店、快餐廳,它的屋頂蓋成花園、鋪著草地,一些年輕人躺在這裏。

總之現在的林肯中心給人安靜、藝術感與中央公園形成鮮明對比。中央公園除露天大劇場外,有不同幾個舞場,旱冰場、自行車特技場、馬車可以帶遊客到處轉,很是熱鬧。當然和北京的景山、天壇等公園不能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回憶在林肯中心的往事:

看著這熟悉的三個演出大廳心潮澎湃,很多往事湧上心頭。在中國讀報紙時聽說過紐約的百老匯是美國文化藝術中心,經常和好萊塢相提並論。但1993年來到紐約後不知哪裏是百老匯。直到1994年在公平保險公司工作時,那些碩士、博士年輕人在談論看了什麽演出後才知道英文字“寬街”是“百老匯”。這是我曾多次騎車或邁開雙腿走過的路,在中城段有許多劇院、還有林肯中心。

    由於沒有錢,不能承受這高消費。1995年實在憋不住,到各劇院售票處打聽票價。隻有林肯中心的大都會和紐約芭蕾舞劇院有學生站票,十美元一張,我還承受得起。

最初是演出當日上午十點出售學生站票,休息日我早起坐車趕來,排隊買站票,從此常在休息日去看劇。前一兩幕仔細尋找空座位,中間休息時,馬上衝到百元以上的好座位繼續看。坐在這些好位子的闊人穿得非常高級、特別是女士的晚禮服,極漂亮、顯眼。為了自己的虛榮心我也把穿在裏麵的晚禮服顯露出來,絕不能顯得自己寒酸。

演出前早到,可以聽那些老觀眾聊天。很多人是戲迷,他們見麵所聊就是攀比:每年買多少張票,看多少劇種演出、同一劇看過多少著名演員演同一主角,比較他們的特點等。我離他們很近,專心聽,可學到很多。

這樣高級享受的日子大約僅一年左右。由於很多窮觀眾和我一樣買學生站票,很快搶光。很多人特別是學音樂、舞蹈的學生抱怨買不到票後,賣票方式改成每周六上午售下周各場票,並限製每人兩張。這樣去排隊的人總可排到票。但我周六不休息,無法買票。好日子就此結束。

這三個演出廳給我帶來許多回憶。

林肯中心周圍也有很大變化。

走出林肯中心繼續沿百老匯大街向北走。在三角地的五層大樓美國著名連鎖書店邦斯諾貝爾的大牌子不見了,掛著21世紀房地產公司的大牌子。忙問一位商店老板,他說幾年前就沒有了。

回想20多年前我常來這家書店,那時在地下室賣音樂盤,分類清楚,非常容易找所需的。每一攤有放音機,帶上耳機可試聽。經常去聽我正在練的曲子,特好的音樂才買。現在大家上網采購,書店也設立了網購,所以關閉了許多。有的書店為吸引讀者,和咖啡廳合辦,內售咖啡,點心,舒服的餐桌和有靠背的椅子,人多了,但是否買書就不得而知了。

百老匯劇場主要演的是美國的歌舞劇,每一張票都很貴,實在不舍得花這樣多的錢去看,那時中國人在看“西貢小姐”,女主角是中國人,演得極棒,我猶豫很久,100美元一張票,是我的兩天工資,沒舍得花。所以來美20年沒有去過百老匯劇場。

一次我和朋友提起這事,她建議我:當女兒來給我過生日時讓她請我看。這個主意不錯,我與女兒一起欣賞了“貓”和“獅子王”,這是百老匯經久不衰的劇,已經換了幾代演員,二十多年過去,仍然場場爆滿。但我的評價是“貓”的音樂較好,獅子王的故事較好。但我還是喜歡古典歌劇和芭蕾,無論故事情節和音樂都勝過一籌。

在聯合國紐約總部前

重遊中央公園和林肯中心很有感受,我想經過了26年是應當再重遊故地,另外2012年回中國看到大城市高樓聳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身在美國不覺得有多大變化,真是這樣嗎?這次重遊的目的不僅去回憶當年場景和事件,也要去看美國的變化。

夏天天長我就抓緊幾個周六的晚飯後去看曼哈頓的故地。首先去看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坐六號地鐵去東42街,下了車為了看紐約的市容、也作為飯後百步走,邁開雙腿走過去。一共5個街區,但這是高高低低的丘陵地段,對於80多歲老太來說,走起來還是很費力。一路走看到一些大高樓在修整,搭著腳手架,也見到一些空置的店鋪,出租、出售的廣告貼在窗上,據說是房價太高租不起,原店鋪在租約到期後隻好另找出路。二十年前紐約可不是這樣。這是高科技網絡購物時代的結果。

遠遠看到聯合國大廈,沒有變樣。在聯合國大廈的斜對麵看到寫有川普大廈的建築,我隻見過第五大道和哥倫布圓盤區兩大廈,從沒聽說這座。

走到聯合國總部門前讓我驚呆了,變化太大了!我是在1993、94、95這幾年去的,後來沒再去過。那時聯合國總部大廈前是漂亮的大廣場,直通42街,顯得非常親民。在廣場的邊沿有兩組國旗群,密密的旗杆大約五排、插有各國的國旗,非常壯觀,在這兩組國旗群中間形成了一個寬寬的通道。可以叫它聯合國大門吧,我們參觀者就從這裏走進去。一路上沒人過問,直到大廈前領參觀票和借解說機。

現在整個地區用很高的欄杆包圍起來,設有工作人員出入門、貴賓門、小汽車門、和一般來訪者及參觀者的門,其內的設備與國際機場入口處一樣。真是戒備森嚴,參訪者個個需要被檢查。這時是黃昏時間,所有門都關閉,一位警衛人員坐在一個辦公室看監視器。國旗全部取走,光禿禿的旗杆矗立在圍牆周邊,兩杆間距3米,我猜是為容易監視。200多旗杆分得很散,包圍整個聯合國地區。這大概是2001年911事件的結果。紐約許多大廈都戒備森嚴,防止恐怖分子搞破壞。

離開聯合國地區天還亮,可以去華爾街看看。為了看紐約市容坐公共汽車去,一輛去南碼頭的汽車正在車站停下來。不知行車路線的我馬上跳上去,心想華爾街離南碼頭很近,想當然地認為汽車應走過華爾街。開始汽車走在我熟悉的街道上。高層大樓沒有變化。那些餐館、各式小店的一、二層樓變化很大,有些房子已經翻新、有些已經拆掉。店鋪更是變化很大,例如增加手機店等。在德連西街這車進入了我從沒去過的靠近東河的路上,原來我認為這車一直向南開,再有十分鍾就是華爾街,這時走東河邊,足足多用了一小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NYCJACK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好,有熟悉的紐約味道!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