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尼燕京人

本人近期完成了曆史記實故事,以我家四代為中心,在中國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甚至世界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希望讓後人知到也可作為曆史的側影,供寫這段曆史的人參考。也是一為老人在離開世界之前想說出的話。
個人資料
佩尼燕京人penny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中國91”'野孩子“悼念婆

(2021-06-09 18:02:33) 下一個

寫文紀念婆

外婆眼中的野孩子在外婆去世、大專畢業、有工作後,明顯地看到她在逐漸成熟、長大。主動學習,吸取和繼承長輩留下來的珍貴財產,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曾寫過紀念文章,現轉載這裏。

          老照片隨想                         

一位燕京第三代人手記(寫於1997年)

家裏明顯位置一直擺放一張12寸黑白標準像,略顯深陷的眼眶裏射出平和的目光,一絲不亂的頭發向後梳去,深色條紋西服極其平整合身。在我的記憶裏,它一直與其它老照片放在書架上端。從小到大,我的同學、朋友一進門就指著相片問“那個長得很帥的男子是誰?”

“我外公”,

“真年輕”。

歲月輪回,曾幾何時,四十年代外公相片上的著裝又成為當今雅皮士追求的時尚。我對外公及那個年代的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有了更多地認識。

我從未見過外公趙承信,甚至於我的父親也無緣見到。因為他過早地去世,那時才52歲。但記事後翻看的相冊裏一直有他的影子,早年外婆與姨媽和他們的老朋友傳講的故事中一直離不開與他有關的情節。燕京大學-------- 是聯係中的紐帶。外公畢業於燕大、留美獲博士學位,回國受聘於燕京大學。外婆林培誌燕大畢業和外公婚後生活在燕大校園,我母親和兩位姨媽出生於燕園、早年是燕大附小、附中的學生,他們身邊發生的許多事情發生在燕京,燕京像是他們大家共同的家 ,直到今天還被無數次提到,被無數次回憶。盡管燕京大學早已沒有了校園和師生,可燕京大學校友通訊聯係著從第一代到他們子女不論在海內外的各方人士。每年校慶仍有眾多校友柱著拐杖率子女孫輩前行,場麵動人。雖然外公、外婆不在了,姨媽仍按時參加,母親在海外也遙祝平安,這代表燕大精神的延續。

讀過很多篇紀念外公的文章後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社會學家。在我讀小學二年級時,作為家中第三代的代表參加了外公的平反追悼會。外婆、母親、和兩位姨媽悲傷落淚和握著上前慰問的一雙雙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不了解社會學,更無法想象那麽久遠社會學的樣子,直到1987年外婆在我家去世,清理遺物時拜讀了外公的“獄中雜記”,了解了外公的樂觀、堅持、幽默。四十年代被囚於日本陸軍監獄 他還能以社會學家的眼光觀察獄中社會,揭露日軍的暴行。

1997年我家從北航搬到西三旗高教住宅區,我又有幸見到部分文稿,其中對“平郊村研究的進程”記憶最深。他的“在實習中求改進”的主張和借鑒英美專家的研究與中國農村實情的結合的工作方法貫穿始終。其中對清河鎮周邊的描寫把我帶到四十年代,與今日所住地區可謂天壤之別。

外婆是搞文學的,記憶裏她每天都用大部分時間讀書、看報。不僅訂閱和關注文壇新作、書評、文學理論研究的刊物,還特別關心國家大事。每天晚飯時都要簡述當天新聞大事,給工作繁忙、無暇看報的父母聽。失眠、精神衰弱及疝氣一直折磨著她,可她還幫助翻譯了不少文章。

視力減退和複視,使她必須遮住一隻眼,用老花眼鏡和放大鏡來讀書報,她仍然堅持做剪報,摘錄有用的資料。

我開始寫作文後她教我如何做摘要,用成語。她收藏刊物和書籍的習慣也傳給了我。使我看到讀書人首先要愛書的好習慣。

外婆還是個營養學家,在物質生活還不豐富的年代,她強調營養配餐,合理搭配,保證上班人有精神,上課人健康成長。這一理論根深蒂固在她的三個女兒家中。不知是否成為表妹學營養食品專業的原因。

外婆是我見過最講衛生的人,嚴格消毒廚具、餐具、洗漱用具甚至衣物。在我眼裏她比醫生還要講衛生。她的良好家風,和生活習慣也可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表率。

1987年我上高二時外婆不幸去世,起初我沒體會到外公、外婆的影響力。高考的瘋狂準備使我無暇閱讀外婆留給我的成箱書籍,直到近幾年工作穩定後才逐步翻看,理解部分作品。我翻閱了外公、外婆早年製作的上萬張小卡片,深刻理解了何謂積累,成功是如何實現的。看到外婆當年的講義,對古文的出處、背景、人物分析及眾多小註,感受當教師的不易;外婆看過的書中夾有各色紙簽的加注,有問號、評論、甚至引證,看後更是感慨。再看看身邊的父母、小姨、大姨及大、小姨父每個人都在各自崗位上兢兢業業的工作,踏踏實實地研究,嚴格要求自己、努力進取。他們的行動感動著子女。榜樣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沒有讓你們失望,雖然您的後人未能作得轟轟烈烈,但他們在各自的行業都有突出的、甚至是驕人的成績。小姨是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國際工作組和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獲得諾貝爾環境保護獎就是一例。過著各自理想的生活,追求生活的更高目標。我們的父母都是教授或高級研究員,更有被列入世界名人錄的,有的是大學院、係負責人。隨著他們的成績、論文被認可,在很多國家留下了足跡。第三代中更有博士、雙碩士、碩士學位。不論是已退休的第二代還是正當年的第三代,及已經出世上中學或大學的第四代都將沿著前輩的足跡,發揚燕京大學的精神不負“父名”。                    

這就是我女兒對外婆的動人的懷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