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人”一書2019年在燕京大學百年校慶前在美正式出版,我把印刷使用的PDF文件送給了燕京大學北京校友會,歡迎大家自費複印閱讀。這本書不想重複該書的內容,請讀者在亞馬遜網上購買,或在文學城網站閱讀初稿。
我的朋友黃川生先生建議我參加紐約第五大道紐約最大圖書館的中文讀書會,在會上可以介紹我的新書“燕京人”。從2019年7月開始我參加了讀書會,在會上介紹了我的書,並送給該館一本。中文部主任張鴻運先生欣然接受,並說會入架供讀者借閱。從那次之後,我盡量參加,以便提高我的寫作能力,了解讀者的需要,和對各種事物的看法。
當我介紹我書中的故事時,那些30歲左右的書友聽不懂,很多解放後的政治運動沒有聽說過。他們隻知道現在他們在中國過著豐衣足食,小康生活,驚訝中國曾有如此之多的人死亡。有些運動的報道已變味了,我們這代人有責任讓後人了解真相,讀到真實的中國曆史。
11月的會上張主任把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妻子樂黛雲、大女湯丹、兒子湯雙一家四口寫的“燕南園往事”(簡稱“往事”)一書擺在我麵前。開始我沒想借閱,隻想在會議中間翻翻,但當我讀到湯雙寫的“燕南園童年往事”一文時,進入我眼簾的是1957年出生在58號的他在這裏生活到1968年的故事。它與我1950年到1952年住在這裏是如此的不同,鮮明的對比,馬上吸引我要好好閱讀一下。
少年時期從12歲到14歲曽住在燕南園58號。1952年院係調整燕京關門後,就永遠地離開了燕京大學這美麗難忘的“象牙塔”,走進了社會、走出了國門,直到現在。我已經是80多歲的老人。嚐到了酸辣鹹甜苦人生的各種滋味,也為了紀念這個出發點,就把這段叫做“燕南園58號所想“吧。這裏不限於這兩三年的生活,會聯想到這幾十年相關的事情。
我是61年生人,生在大饑荒中,長在文革時期,曾經從舅舅留下的五十年代的兒童文學作品中讀到了那個時代。您知道嗎,對於我所處的文化荒蕪的文革時期,我很羨慕你們,至少你們有紅領巾,少年宮,有很多書可讀…後來當然知道了,文革前與文革時期隻是程度不同而已,毛時代的中國人民是最窮最可憐的人。當我有機會離開中國時我毫不猶豫地離開了,從無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