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市內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欣賞國家最高級的演出,那時全國人口不到六億,北京人口也還可以,我家住在市內到各大劇場都很近,可以早起去排隊買票,所以隻要我想看的節目都可看到。我最愛看話劇,人藝,青藝,兒藝的話劇隻要有時間就去買票。也看過其它話劇團的演出。我也愛看中央樂團,歌劇院,芭蕾舞的演出。總之住城裏業餘高級的文化生活極其豐富,原來對搬進城的不滿情緒經過一段時間,感到了它的優越,這是住燕京辦不到的。
一天一個同學號召大家去看印度電影,那時正是周總理訪問印度與尼赫魯簽了五項和平共處互不侵犯的協議 。我想印度會有什麽好電影呢?沒有和他們去湊熱鬧。
很快北京到處聽到人們高昂的大唱或大喊“到處流浪,噢噢噢,到處流浪”。印度電影會如此大的反響,比那時蘇聯著名歌劇“賣布歌”還打動人心。那時到處聽到“賣布,賣布”,人們的激動情緒比“到處流浪”遜色太多,更不用說其它國產或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了。
從不看電影的爸爸和媽媽也到電影院看了這個著名的“到處流浪”,回來後也很激動,解放前他們看過不少美國電影。對於這個影片的故事和攝影不覺新奇,而對於國家允許在電影院演,很激動,沒有批判人性論。
我趕忙抓緊時間去看。看後讓我太讚歎了。首先這個彩色讓人震動,影片中蘭蘭的天空,蔚藍的大海 ,金色的沙灘,碧綠的熱帶樹木。我看後非常激動,從沒看過這樣美的景色。蘇聯的彩色片沒有它的色彩鮮亮。
男主角是流浪漢,他的顏值極高,體魄健壯性感,演技之高超把一個流浪漢演活了,他不畏自己身價的低下,執著地追求他的愛情,一個極闊人家的女兒。這個女演員如此的漂亮性感,這透明的印度紗,這服裝雖露但很高雅,在其它電影中都不會出現。
在革命化的年代誰會把流浪漢當主角,編這樣的故事?那時講的是高尚的革命愛情,不講純貞愛情。永遠的鬥爭,哪有如此浪漫、哪能講如此人性的故事。正因為這個人性,觸動了人們的那個被壓抑多年的感情,就從大唱“到處流浪”發泄了出來。所以這個電影有如此的影響。
爸爸收到一個請帖,歐美同學會歡迎由美國來中國訪問的美國人,爸爸決定參加,拿出他心愛的米色西裝,讓保姆熨,可惜爸爸住城裏後已開始發福,不能扣上,但仍然很帥。這是爸爸最後一次穿西裝。解放後沒外事活動,這次請帖讓爸爸好激動。簡單吃點午飯就去開會。
回來後爸爸還在回味這次茶話會。他說幾年不說英文,嘴都說的費力了。從這以後歐美同學會常有活動,有時是電影。爸爸不參加時就把票給我們,我去過一次在同學會舉辦的音樂會,和在人藝劇場放的英國電影“孤星血淚”,當時我一點也不懂英文,隻能從畫麵猜故事內容。
1956年初夏,我已高考完,正待在家裏閑來無事。一天,爸爸拿回兩張當天下午在蘇聯展覽館露天舞台東歐某國歌舞表演的票。他說媽媽有課去不了,問我能去嗎?姐妹還沒放暑假,愛熱鬧的我當然要去。我們匆忙吃完午飯,趕快騎車奔向劇場。
存完車,急忙小跑步前行,因為馬上就要開始了。找到坐位後,爸爸和一位比爸爸老、瘦、高、戴眼鏡的禿頭老教授打招呼,並把我介紹給他,讓我叫他李伯伯。
我讓他倆坐在一起,我坐在爸爸的另一側,是我有生以來唯一一次和爸爸看節目,這真讓我跌破了眼鏡,改變了對爸爸的古板印象。在我印象中爸爸不愛說笑,媽媽話也不多,非常嚴肅。甚至有時有點怕他們。
節目開始了他們兩不停的對節目內容和演員評論、譏諷、挖苦、損人、說俏皮話。特別是對女演員。出現一個胖女歌唱家,他倆就猜她有多少斤,胖的如豬。遇到一個極瘦的女演員就說她骨瘦如柴,如果抱她等於是抓了把柴禾。看跳芭蕾舞時他們用手指在掌心上跳,並筆畫會怎樣摔倒。出現巨乳的演員,就說這乳房像氣球掛在胸上,還要猜有多重。如果乳房很小的女演員又說她是男扮女裝。一刻不停,兩人還欣賞他們的評論並比較誰說的幽默。
如果不認識他們,或隻聽他們的議論 ,肯定認為是淘氣、討厭的男孩所為,哪裏會想是五十歲左右的兩個大教授。
散場後,騎車回家的路上我實在忍不住就說為什麽不安靜的看節目,要這樣說笑、損人。他說露天演出是娛樂,不是藝術欣賞,在正規劇場的演出是要仔細認真看的。我到美國後看到許多露天的演出,一家人帶著吃的、毯子鋪在草地上,或打開折疊桌椅,邊吃、邊看、邊聊天。看來爸爸的觀點和做法是來自美國。
回家後我馬上向媽媽告狀,講了爸爸的壞表現。媽媽笑著說你們的爸爸就是老小孩,永遠也長不大。這是我頭一次聽媽媽對爸爸的評論。看來他倆談戀愛時爸爸一定做了不少惡作劇,搞了不少驚喜,開了不少玩笑讓媽媽開心。
回想有一次媽媽坐在院子曬太陽,鄰居不在家,來了一位客人,媽媽請他坐著等一下。這時爸爸出來喊“媽媽”。他沒有注意有外人,朝著媽媽興奮地跑來。這個客人看後說媽媽真有福氣有這樣大的兒子。可想而知外人認為媽媽是爸爸的媽媽,這和爸爸開朗活躍的性格有關,也和充滿活力動作敏捷有關。
不認為美國人都會這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