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尼燕京人

本人近期完成了曆史記實故事,以我家四代為中心,在中國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甚至世界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希望讓後人知到也可作為曆史的側影,供寫這段曆史的人參考。也是一為老人在離開世界之前想說出的話。
個人資料
佩尼燕京人penny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燕京人 我的自述9:燕京大學畢業後

(2018-05-10 18:31:04) 下一個

        燕京大學畢業後

爸爸自費赴美留學

 

 

    祖父打工回國後帶回國的錢除了在老家使用外,還在香港開了幾個店鋪,有餐館、布店等。他忙於做牧師、做醫生,實在沒空親自管理生意。雖然雇有管理人員,但總覺沒真正用心。他寄希望於爸爸,給錢讓爸爸自費出國留學,要求他到美國去完成博士學位,回來後可幫他管理、經營生意。

    爸爸由他的老師推薦到芝加哥長春藤大學跟隨當時美國社會學著名的教授學習。由於努力鑽研,認真思索,虛心向導師學習,深受導師器重,聘為教授助手,從而經濟自主。後由於學派的不同,該教授就到另一社會學著名的密芝根大學去任教,父親也跟了過去。

    在美國的學習期間利用他們極好的圖書館,大量閱讀美國和歐洲著名社會學家的論著,也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如資本論等,並參加了美國城市社區的社會調查。

    根據爸爸上大學時每年暑假回廣東所作的社會調查,和在中國大學期間所作的各種調查,在燕京寫了學士畢業論文“廣東新會慈溪土地分配調查”的經驗及在美國所學的心得,最後僅用三年在1933年寫出了五百多頁的英文論文“從分與合的觀點對中國的一個區位學的研究“,獲得了博士學位和金鑰匙。

    也在這年爸爸的另一篇英文論文“中國人口論”在美國出版。爸爸的人口論是不同於馬爾薩斯靜態的純粹生物學和技術論的研究途徑,而是強調人口應在社區之中探討,要與土地、社區文化聯係起來。爸爸開創了用動態的觀點研究人口問題,是一大進步。

    姐夫在八十年代到美訪問期間訪問了爸爸學習過的這所大學,也去尋找過爸爸曾寫過的文章。我在美國2000年從芝加哥反回紐約時專門開車去了一趟他的大學。這個大學座落在一片丘陵地區,綠樹環繞非常美麗。但70年過去了,現在的大學變化太大,除了大樓沒變外,父親照片中當年的場景一點也看不到了。

    爸爸得學位後,就決定回國工作,完成讀書救國的理想。爸爸一心要救國,不想離開已花七八年的時間學習研究的社會學。況且對作生意一點也不懂、也沒興趣。更不願陷入這複雜的裙帶關係中。1934年在燕京社會學係主任的聘請下,爸爸接受了邀請到母校作副教授。

     爸爸和祖父的矛盾相當激烈,一般留學生得博士學位回國後都會回家去看望養育自己的父母,但爸爸不肯服從祖父的命令,自做主張在燕京工作,也不回家去看望父母,使祖父非常生氣和傷心。直到三年後雖然爸爸已結婚、姐姐也出生,爸爸這才獨身去老家看父母,是否太不孝順了?

 

 

拿粉筆的媽媽在北平拚命 

                                                                     

         1928年媽媽還在大學學習時,北洋政府在北伐成功後被推翻,外祖父的財政部的肥官差結束了。由於大老婆容不下這二老婆,外祖父帶二老婆跑到上海生活。臨走前對媽媽說,他已經把媽媽培養出來,以後北平這個家的生活由媽媽自已掙錢養家。

        在這四年裏爸媽相識、相愛但還不到結婚的火候。媽媽,外祖母,和她妹妹被她父親拋棄,非常痛恨她的父親。媽媽好強,剛一畢業就必須馬上找到工作,這樣他們就分開了。上哪找呢?心想在中學是優等生,就首先到母校去找,得到了第一份工,在自己的母校教中文課。為了多掙錢又在其它兩三個學校作兼職教師。為了節省體力和時間,包了一輛洋車,在北平城裏到處教課。這樣就不需笨拙的騎著她的女車到處跑了。

         她還利用業餘時間與後來學音樂的中學同學編寫了一本中學歌曲集,這些歌充滿抗日愛國的激情,很受歡迎。用所得的稿費買了一架鋼琴,這就是後來我們姐妹三人學琴的工具。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東三省,為了宣傳抗日,媽媽和幾位燕京畢業生創辦女青年社,並發表文章在北平“晨報"的副刊上。號召知識女青年走出家庭、抗日救國。媽媽用各種筆名發表小說、散文。被她的老師、著名作家冰心關注,鼓勵媽媽出版選集。媽媽選出十幾篇,出版了”娜拉的出路“。冰心寫了序言:”…….描寫得很細膩,很深刻,……寫出時代的歎息和嗚咽……“。

        冰心非常關心青年作家,主動承擔培養年輕作家的責任。後來女青年社的成員走了許多,媽媽一人承擔寫作的責任,每周一版麵的文章,又要教三個學校的課,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隻好停刊。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攻讀中國文學。

 

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

 

 

        在美國爸爸曾與教授的女兒交往過,但還是覺得媽媽最好,回國後向媽媽暗示了這一想法。

    媽媽獨自在北平期間也曾與大學同班的一位江南才子張叔來往密切。他的中英法三國語言全可運用自如,有江南人的文采溫柔,氣質優雅,很會照顧人。他和媽媽有共同愛好:喜歡聽京劇。他還能唱一些選段。還喜歡拍照,且可自己衝洗放大,這最能吸引女孩,媽媽也和其他女孩一樣被他吸引。

     但如果說得不客氣點就是有些娘娘腔。在得知爸爸回國後,仍然想與媽媽好。媽媽是費了不少心神來思考選誰的。最後爸爸廣東人的豪放大氣、直爽、真誠、男子漢大丈夫、帥氣、英俊站了上風。

     當媽媽把她要和爸爸結婚的想法告訴外婆和秀才外公後,外公根本瞧不起這個華工的兒子。認為媽媽從小住在幾進的大宅院裏,有女傭、長工、丫環照料,一直住在天津、北平大城市。怎能去住農村自蓋的土磚房,怎能去照料她的公婆,和她的子女。簡直太不門當戶對,如果結婚媽媽就要吃苦、受罪。所以堅決不許結婚。

     媽媽強調爸爸留學回來,有博士學位,又受聘於燕京大學,前途無量。外祖父認為這有什麽了不起,他家裏窮、沒學曆的農村土牧師、土醫生,怎會賺到大錢,來支持這剛結婚的小夫妻?光靠剛工作的爸媽拚搏,哪會有好生活?秀才外公認為找個闊人結婚,媽媽才不會受苦。

     爸爸去看望外婆,讓外婆了解他。相信他能給媽媽帶來幸福生活。也保證媽媽不用去廣東農村生活,不需要去照顧公婆,根本不會去那媽媽認為是“蠻人”之處做老板娘。經過一段時間與外婆的接觸,外婆親身感到爸爸對媽媽是衷心的愛,是誠實、誠懇的、也很有能力,他倆會是幸福的一對,最後外婆同意他們結婚。外公這時已帶著小老婆住在上海,再反對也不起大作用。媽爸可以結婚了。

     在確定要與爸爸結婚後,媽媽就把這位江南才子介紹給她的表妹,他們很快就結婚生子,實在不幸的是在生完兩個兒子後,這個表妹就因病去世了。這位才子非常悲痛的離開了北京,到江浙工作,再也沒結婚。把兩個幼子托付給了他的姐姐。這位帶著兩個男孩的姐姐一生也沒結婚,最後由小兒子照顧到她與世長辭。

     這個大兒子雷哥是燕京的畢業生,為了解決生活開支,在上大學期間,曾在燕大附中教課,是我動植物課的老師。但因病較早去世,不能照顧和孝敬這位如媽媽一樣的姑姑。 

     這個小兒子宏哥比我大4歲,是清華航空係學生,後合並到北航,1956年畢業留校。我上北航時就聽說他在這個大學,但一直都不知道他在哪個單位。文化大革命時我見到他,與他曾在同一個單位,也一起帶學生去實習,及科研合作,曾告訴他這個故事。文革中後期,媽媽從姨,和幹媽那裏知道這個江南才子回北京定居。媽媽和我說起。

     我猜媽媽是否想與他做個老伴呢?為了幫媽媽了解更多情況,我說可以帶這個小兒子來家裏吃個便飯,聊聊,媽媽同意。我帶他去人民大學見了媽媽,媽媽和他聊了一些過去的事,問候了他的父親。

     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告訴我這位老朋友不合適,因為解放前在南方他給國民黨工作,我們的爸爸是右派已經讓我們的出身變壞,如果再有一個國民黨的人成為親戚,這將給我們造成更大的負擔。所以爸爸去世當時隻是52歲的媽媽,一直守寡到她去世的79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江郎山閑話 回複 悄悄話 “門不當戶不對”是有些道理。但誰能想到以後的苦難呢?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這樣就不需笨拙的騎著她的女車到處跑了。”笨拙地騎著。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我在美國2000年從芝加哥反回紐約時專門開車去了一趟他的大學。”,返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