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攝入人工甜味劑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現在,人們都知道糖的甜味會產生顯而易見的危害,蛀牙、肥胖、糖尿病等都是“糖的甜蜜後果”。糖對各種健康的有害影響已被廣泛研究和分析,目前被WHO視為主要危險因素,並建議每天攝入遊離糖的能量應少於 5% 。
但,人喜愛甜味是與生俱來的,於是人造甜味劑作為添加糖的替代品應運而生,滿足那些對食糖有顧忌的人對甜味的渴望。
甜味劑,是一種有甜味的食品添加劑。它可以無糖而重現甜味,從而降低遊離糖的卡路裏含量,對血糖的影響較小,也能預防齲齒。因而一經問世,廣受歡迎。
全球巨量飲食飲料品牌都在使用食品添加劑,尤其是超加工食品,如:人工加糖飲料、零食、低熱量的即食食品或奶製品。全世界總共有超過 23 000 種產品含有人造甜味劑,而且在餐桌上的人造甜味劑也經常被直接用於咖啡、奶茶之類的飲品。
當今。人們已經不可避免地會進食各種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食品,然而,甜味劑是一個十分有爭議的食品添加物。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甜味劑與患心血管疾病 (冠狀動脈心髒病、腦血管病) 風險之間的相關性越來越受到科學界的關注。
2022-09-07,法國巴黎大學流行病學和統計研究中心的Charlotte Debras團隊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影響因子=93) 雜誌在線發表一篇重要的研究論文,題為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NutriNet-Santé cohort” 。這是一項大規模前瞻性隊列研究,重點是調查所有膳食來源 (飲料以及餐桌甜味劑、乳製品等) 的人造甜味劑 (毫克/天) 的消費量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總體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和腦血管) 之間的相關性;也就是,總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鉀和三氯蔗糖的攝入量與總體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性。參與者是法國成年人,年齡在 18 歲或以上。最終有103,388 名參與者 (平均年齡 42.2 ± 14.4歲,79.8%為女性)。
其結果顯示,在人造甜味劑高消費人群和非消費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年發病率是每 十萬人分別為 195例 和 150 例。可見人工甜味劑總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相關,人造甜味劑與腦血管疾病風險的相關性更顯著。尤其是阿斯巴甜的攝入與腦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有關,而安賽蜜 (乙酰磺胺酸鉀) 和三氯蔗糖與腦血管事件和冠心病風險增加有關。總之,用人造甜味劑代替糖的添加
總之,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較高的人造甜味劑消耗量對心血管疾病的有害無益。
此外,美國克利夫蘭診所Stanley L. Hazen於2023-02-27也在Nature Medicine (IF=87) 在線發表題為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檢查了一種常用的糖替代品赤蘚糖醇和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疾病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赤蘚糖醇既會增高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風險,又能促進血栓形成。
幾年前在美國生理學會年會上,布賴恩·霍夫曼教授報道了馬凱特大學和威斯康星醫學院研究人員的小鼠實驗結果。給分組喂養的小鼠分別進食富含葡萄糖、果糖、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鉀的食物。前兩者是自然界中常見單糖,後兩者是常見人工甜味劑。三周後,研究人員發現小鼠血樣中生化指標濃度以及脂肪和氨基酸水平均發生較大變化,甜味劑改變脂肪代謝方式,其中的乙酰磺胺酸鉀在血液中堆積,對血管內膜細胞傷害更大。霍夫曼接著說:引入人工甜味劑多年後,“糖尿病和肥胖患者仍大幅增加。我們的研究顯示,無論天然糖還是人工甜味劑,似乎均不利於人體健康,盡管它們對糖尿病和肥胖的作用機製迥異”。“如果攝入適量,天然糖不會危害人體健康,糖代謝係統隻有在“長期超負荷運轉情況下才會崩潰,而以不含熱量的人工甜味劑替代糖,會導致脂肪和能量代謝發生消極變化”。
這些研究為WHO 和全球其他衛生機構重新評估人造甜味劑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見解和數據。
雖然還需要精心設計的實驗研究作進一步的證實,並闡明其生物學途徑,但這些研究提示,這些食品添加劑被用於數千種食品和飲料中,每天被千百萬人食用,非常有必要著眼於它們的長期安全性,對人造甜味劑進行嚴肅而全麵的控製。隨著更多實驗證據的積累,政策和建議將需要定期更新,以確保利用現有的最佳數據為人造甜味劑在公共衛生上的合理使用提供有力支持。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