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魚老友

恰似遠來的紅葉,懷著一片赤子癡心,或思鄉長嘯,或感時歎詠,或壯哉抒誌,或相思寄情,喜怒哀樂,無不聚於晨空的筆端,無不融於雲廊的書箋。
個人資料
胥鈞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閑說八十年代研究機構的情報室

(2023-02-25 08:10:19) 下一個

閑說八十年代研究機構的情報室

大學畢業有幸進入國內一流的大研究機構工作。多年後,對當年研究院內部的運行有了很多了解。

咱,今天不說論資排輩十分嚴重,單說科技資料情報的事。

搞科技研究,不閱讀外文科技期刊不行,不經常關心自己科研相關的國際動向不行。當然,也有不少人不讀不查的,那隻能做做下手。隻要有點上進心,都會常進圖書館翻閱期刊。不過,有黨票的不一樣,有倚風而上的機會。

研究機構在國內有多種級別。一流研究所都有較多的外文科技期刊,有齊全的索引期刊。不過,大多數外來的期刊都是國內影印本,那時國家沒錢大量訂購原版的,隻能國內自己翻印。由於中國那時都沒有版權,因而沒事,但要晚2, 3個月才能讀到。如果想盡快讀到當期刊物,就得抽空去上海科技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但也要晚3個星期,因為人家需要拿去先翻印。 查專利,必須去科技圖書館,但隻有國際專利、蘇聯專利和日本專利。其它的專利估計是首都有,若沒有,真的需要,可以申請委托大使館派人去查。

一般的科研人員都懂英語,程度良莠不齊。也有不少人懂兩門英俄、英德、英日。絕大多數的外語水平是能讀懂專業的外語文章,需備字典。因此,八十年代外語出國培訓班興起,大幅度提高了外語的聽講能力。外語最好的高人 (聖約翰大學畢業的) 基本上多在情報室,這些聖約翰大學畢業的人都是專業人員,因為外語太厲害,就派到情報室工作。也有其它英語好的專業人員進入情報室。也有的人英語好,手上功夫欠缺 (搞科研與實驗,手上功夫很重要),就到情報室去,較為合適。若外國語學院畢業生來的,不懂專業不行,不能很好地上手,得有人帶和進修專業。隔行如隔山,專業不同也不行。這個時候,聖約翰出來的老人詞匯量廣,可以罩住多方麵,是情報室的主心骨。

情報室的工作主要是查閱資料,寫一些有導向型的綜述,或翻譯國外重要的有指導意義的綜述和文章。有稿費的,不很多,但很實惠。不吃毒氣,不花盡腦汁,寫東西有外快。因而有些中年專業人員很願意去情報室。英語一般的人,情報室會拒絕你加入。

那個年代,查閱文獻索引老累人了。很多文獻索引期刊有一塊、兩塊紅磚這麽厚,好重。有時需要爬上梯子去取,有的需要俯身到書架下方去取。然後翻開字如螞蟻的索引一點點查。查到了,再去找期刊雜誌閱讀。哪裏有現在電腦搜索這麽方便和快捷。經常聽到圖書管理員歎聲道:“光是CA文獻索引,一年半壁牆。地方越來越擠了”。科技大發展,計算機一麵世,輕鬆地解決了這一大難題,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一份心血一份收獲。勞累地去查文獻也是有回報的,比他人更了解新動向新信息 (這非常重要,尤其在信息不通暢的年代)。再者,可以寫寫科技文摘,投稿國內科技動向方麵的雜誌。一條文摘一般是寫稿的兩元錢,審稿的一元錢。一個月寫五篇就有十元錢收入,在那個年代不少了。我的私房錢就是這麽來的,一元、兩元存起來的。也可以寫寫綜述,按字數和重要程度算稿費,錢更多。這些錢後來都用於貼郵票寄信給國外教授,尋找留學機會和獎學金。

業務有聯係的一家研究所,有一位上一醫畢業的老大學生,英語好,業務好,經常寫文摘寫綜述,外快不少。所裏有個小姑娘很上進也很漂亮,向他求教英語學習。一來二去,產生情愫,暗結胎兒。兩人相差20歲以上,男方隻得離婚娶她。此時男方已有兩個兒子,夫妻感情也不錯。但是小姑娘肚子漸大,又不肯打胎。男方狠心離婚,每月將工資的3/5作為兒子的生活費。兩人婚後,又生了男孩。所裏有人問那個小姑娘,他的工資一半多給前妻了,你家怎麽開銷啊?女的答道:沒事,他每個月多寫文摘,再寫綜述。可以把錢掙回來的。可見,這也是勤勞生錢的法子。於是一連好幾年,總是在各種國內科技期刊上看到她老公寫的文摘和綜述。為年輕老婆和小兒子,這個男人很拚。但,這件事也讓這個男人失去了八十年代出國考察的機會。

往事一樁,想來有趣。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這麽開放,科技情報信息值點小錢,這也是科技人員唯一合法地攢私房錢的渠道。我攢的很辛苦,回報很幸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胥鈞屏 回複 悄悄話 時至 2-26 20時,該文在“幾曾回首”欄目的點擊數為 6610。
胥鈞屏 回複 悄悄話 那個年代,在福州路有一個沒有店名照牌的書店,憑研究所工作證或單位介紹信進去,裏麵全是影印版的英語、德語、日語科技書籍,有出售的。本人也買過幾本。

96年回去,書店還在,憑護照不讓進,而且是堅決不讓進,不準拍照。 以後沒多久,徹底關門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