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百年常識,少鹽未必是好
膳食少鹽不會減少心力衰竭的惡化風險
作為膳食中最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 鹽,除了用鹽醃製食物別有風味之外,鹽 (氯化鈉) 還是保證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所必不可少的物質。
然而,以前有研究證明了長期過量攝入食鹽 (氯化鈉) 會加重肝髒和腎髒負擔,增加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
在中國,由於傳統飲食習慣,導致中國人的鈉攝入量是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攝入量的兩倍多。以往的統計表明,70歲以下的中國人中,近30%的致命性中風可歸因於高鈉攝入。
此前,《英國醫學期刊》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分別發表論文,顯示使用鉀鹽代替鈉鹽來減少鈉鹽攝入量,能夠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風險。
最近100年以來,心髒病患者都被告知要減少鈉鹽的攝入量,但是這一建議至今還沒有得到確實科學證據的支持。
現在不少老年人為了控製高血壓,加上深信“老人飲食要清淡才健康”的生活理念,因此做菜的時候要麽不放鹽,要麽就放一丟丟,改用其它調味品。就這樣保持了一段時間後,不少老人開始出現乏力、嗜睡、打不起精神等情況,被送去醫院看診。經檢查,被診斷為低鈉血症,甚至發生體液平衡失調,需立即住院治療。老年人一旦體液紊亂,對其健康有很大損害。
鈉離子具有維持人體體液平衡、肌肉收縮以及神經傳導等作用。一旦少了它,人的基本活動也會受到影響,出現頭暈、惡心、嘔吐、手腳發麻等情況,還有更為嚴重的病症出現。
此前,有多項研究發現,用低鉀鹽代替鈉鹽來減少鈉鹽攝入量,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風險。但柳葉刀最新的一項研究卻顛覆這一百年“常識” (是為謬誤):減少食鹽的攝入不會減少心力衰竭的死亡風險。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2022年4月2日,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Justin Ezekowitz 教授在《柳葉刀》發表了題為:Reduction of dietary sodium to less than 100 mmol in heart failure (SODIUM-HF): an international, open-lab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降低膳食鈉至100 mmol以下的心力衰竭 (鈉-HF): 一項國際、開放標簽、隨機對照試驗) 的論文。
這是迄今規模最大的減少鈉攝入量與心力衰竭關係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團隊在加拿大、美國、哥倫比亞、智利、墨西哥和新西蘭的26個醫療中心跟蹤了806名心力衰竭患者。他們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一組接受常規護理,另一組則接受低鈉鹽飲食。
在開始試驗前,這些患者平均每天的鈉攝入量為2,217毫克,此鈉攝入量超過每天1,500毫克的建議值。經過一年的研究,普通護理組每天鈉攝入量為2,071毫克,而低鈉鹽飲食組每天鈉攝入量為1,658毫克。
研究團隊比較了這兩組的全因死亡率、因心血管疾病的住院率和急診就診率,發現這兩組之間在統計學上的無明顯差異。
研究團隊進一步使用三種不同評估工具,對這些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還特地對心力衰竭程度進行評估,發現低鈉飲食組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力衰竭程度得到了持續改善。
這樣的實驗結果喜憂參半,“憂”的是:減少鈉鹽攝入量對心力衰竭患者的急診、住院或死亡風險無負麵影響;“喜”的是:隻是改善患者的腫脹、疲勞和咳嗽等症狀,整體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
研究團隊表示,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從低鈉飲食中受益最多的患者的血液中分離出生物標誌物,以期在未來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個人飲食方案。研究團隊還將對這些患者進行長期隨訪,以確定低鈉飲食是否具有進一步的長期益處。
該研究的領導者Justin Ezekowitz 教授表示,不能再對所有心髒病患者建議:減少鈉鹽攝入量能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最多隻能說有助於提升整體生活質量。
不過,高鹽飲食的危害也是毋庸置疑的,普通人每天食鹽量最好小於6克。
=-=
食鹽有很多種,比如海鹽、精鹽,這兩有啥區別?
1、海鹽
主要以海水為原料曬製而成,這種鹽顆粒比較粗,口味比精製鹽更具有風味。
2、開采的食鹽
直接開采的食鹽包括湖鹽、岩鹽、井鹽。而隻要這些鹽當中的氯化鈉足夠“純”,在營養價值上基本無益,沒有優劣之分。
主要分為加碘鹽、低鈉鹽、無碘鹽。
碘鹽:食用鹽中加入碘的鹽,適用於此前居住在非沿海地區,很少吃能到海產品的居民,有助於預防因缺碘而引發甲狀腺疾病。如今,生活水平提升,食物種類選擇繁多,無需特意去攝入加碘鹽。
低鈉鹽:含鈉低,含鉀高,有助於幫助人體鈉鉀平衡,降低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無碘鹽:適用於那些體內碘充足的人。
Once your child is eating the same foods as the rest of the family it is important to continue not adding any salt to their food. This will also benefit the rest of the family! It is at this point that children’s salt intake tends to increase dramatically due to eating higher salt foods.
Homemade meals cooked using fresh ingredients are naturally lower in salt than convenience meals and processed food. Limit foods that are high in salt, and always check nutritional information, even on products aimed at children, and choose those with less salt. A low salt diet throughout childhood will help prevent children developing a taste for salty foods and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them eating a diet high in salt during adulthood.
https://www.actiononsalt.org.uk/salthealth/children/
控製食鹽量的攝入是完全對的,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千萬不要走向極端,低鹽造成的低鈉同樣會致病。
我家人就是這樣放一丟丟鹽,百勸不聽,我隻得暗地添加一點,這才相安無事。
少鹽無鹽的飲食習慣需要從小培養。我們家就是從小給孩子的食品裏不放鹽,現在他們吃東西都不需要鹹味。
我本人屬於大腦可塑性比較好的類型。我對兒時飲食毫無記憶。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持紅燒肉,但現在再去吃就覺得不好吃了。因為小時候條件差,肉類不多,紅燒肉是難得的肉類,因此喜歡。但現在大魚大肉豐富極了,紅燒肉有點鹹,吃了幾口就覺得口渴要喝水,吃飯喝水導致胃漲得難受。還是拿個新鮮牛排煎一下,大塊大塊吃來的痛快。
我們家餐桌上是沒有水杯和飲料的。因為菜不鹹,吃飯不覺得口渴,因此不需要喝水。吃飯喝水或飲料衝淡胃液,影響消化。
動物舔鹽是有,但都是草食動物。肉食動物沒有需要舔鹽的。肉類裏麵含有自然鹽分,人類吃肉就可以攝取需要的鹽分。牛奶裏就含有很多鈉離子。
條件差的地區,沒有肉吃,隻有米飯和菜的話,也許要和草食動物一樣補充鹽分。這估計是當年紅軍故事裏麵“不吃鹽就沒有力氣”的來源。
2015年調查顯示,家庭烹調用鹽攝入量雖然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每人每天9.3g的攝入量依舊高於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水平。大量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多會增加高血壓、腦卒中等疾病風險,2022版膳食指南提高了“限鹽”目標,從<6g調整為<5g。
___________________
鹽少於6克/天(或鈉少於2.4克/天),總死亡率最高,比高鹽者(12克/天)還高。
問題是,年輕的健康人把藥當作日常的必需品,天天在食品裏麵放,那就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是有害的。如果你身體不缺乏鈉離子,那麽就沒有必要去額外攝取,讓後大量飲水去排泄掉,這無端給身體帶來很大負擔。而且,鹹味並不是一個什麽時候都可口的味道。新鮮蔬菜如果不放鹽,清香微甜的自然口味比放鹽後一股鹹味可口一萬倍。我們自家種的蔬菜吃習慣後,市場上買來的蔬菜,不放一顆鹽我們都吃得出鹹味:他們用化肥栽培的蔬菜,化肥殘留離子在植物體內變成了鹽。因此我們全家盡量不買菜,隻是自家菜地不夠時候不得不去買。
我的飲食裏不放鹽,我夏天體力勞動多,大量出汗,我的汗水是淡的。我每次體檢血液裏鈉離子都是正常範圍的正中間。
每天攝入的水和鈉鹽的量雖有較大的變異,但體內水和鹽的含量卻相對穩定,這是由於攝入量和排出量保持著動態平衡之故。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10.5克,排泄的總量也為10.5克(表4)。這種動態平衡的維持有賴於神經和體液的調節作用。
體內水的含量與氯化鈉的含量有著密切的關係,當體內氯化鈉的含量增多時,水的含量也增多。相反,當體內缺氯化鈉時,水的含量隨之減少,嚴重時可導致循環衰竭,這是由於血量減少,動脈血壓降低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