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二)
------ 耶魯鎮、鬼門關、鐵路及其它
莫笑【原創】
淘金在BC省的建省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858年前,現在的BC省才5萬餘人,那時以毛皮為主要產業。大英帝國在溫哥華島行使主權。1958年4月到9月來了3萬多淘金的人,命名為BC (British Columbia) 的大陸地區發展起來,同時礦業、林木業和漁業也開始興起。1866年溫哥華島和BC聯合。繁榮是短暫的,在淘金狂潮過後,公眾債務高企,人們對殖民地的統治日益不滿。1867年由安省、魁省等4省組成的加拿大國家成立。1868年9月14日,主張與加拿大聯合、建立親民的執政機構的邦聯社團(Confederation League)在耶魯鎮召開了會議,有26位各地代表參加,確定了加入加拿大是解決BC省的殖民地問題的唯一出路。這一會議大大地加快了BC省加入加拿大的過程。1871年繼曼省之後,BC省成為第6個加入加拿大的省份。在BC省加入加拿大的協議中,聯邦幫助BC省建造太平洋鐵路是一重要條款。BC省加入後,加拿大成為了一個橫跨東岸和西岸(From coast to coast)的國家。耶魯會議使小小的耶魯鎮彪炳史冊。
加入加拿大後,耶魯鎮迎來了修建太平洋鐵路的第二春。鐵路修建的指揮中心就設在這裏。工程師、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a Pacific Railway, CPR)的承包人昂德棟(Onderdonk)也舉家搬到這裏,耶魯鎮又熱鬧起來。Port Moody – Kamloops這段鐵路,包括地獄門的菲沙峽穀,中間有27個隧道,每英裏造價為18.5萬加元。3萬多工人耗時4年半於1885年建成。昂德棟從中國雇了6500名勞工從事最危險的、勞動最密集的菲莎峽穀這一段的建設工作。總計參與的華工有15000名。據估計,每建一英裏的鐵軌,就有3名華工喪命。據記載,他們多死於爆炸和事故。鐵路建成後,部份華工回國了,也有些留了下來。留下這些人,經曆了人頭稅等屈辱,直至近年,聯邦和省政府才就此分別作了道歉並承認了華人對加拿大社會的貢獻。
今日的耶魯鎮,早已輝煌不再。隻是高山環抱下的一個平凡小鎮。村口有幾棵高大的蘋果樹,果實累累。鎮裏隻有一條主要街道,房屋古樸雅致、花草豐茂。路旁的曆史建築仿佛向人敘述著那並不十分久遠的過去。西海岸的貿易、BC省加入聯邦的過程、太平洋鐵路都可以在這裏溯本求源。在我們去的前一星期,在耶魯鎮樹起了一組三個的宣傳板,記述中國勞工的貢獻,及曾對耶魯鎮頗有影響的華人李氏家族的曆史。
離開耶魯鎮,沿Fraser Canyon Highway北行,我們直奔目的地 ---- 鬼門關(Hell’s Gate)。這一路山峰連綿,如策劃這次遠行的Patricia所說,要經過7個長長一串的隧道。但山重水不複,與我們左右相伴的始終是在山間奔流不息的菲莎河。
大河浩蕩,山嵐起伏,峰回路轉,林木異色,一路上並不寂寞。尤其是隧道,各個不同,時而在山之左,時而在山之右,都很長。每條隧道內燈火通明,車在裏麵行走,與在外麵無異。這七個隧道是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初修建的。由於鐵路和公路若即若離,這一路的山形地勢,不由得令我想象著130年前修這一段鐵路時的先賢。他們穿山鑿石,艱苦異常。許多人、尤其是華工,在此命歸黃泉。
穿過七個隧道後,就看到鬼門關纜車站。它在高速路的另一側,要到適當的地點,車才能掉頭。在我們轉過彎時,發現旁邊是Tuckkwiowhum Village,一個展示原住民生活的地方。一個高大寬敞的原木建築十分顯眼,旁邊有小橋流水、三個原住民住的白色帳蓬屋和一個以圓木為柱子的亭子。計劃外的景點,我們當然要進去看看。這裏有民居,順著斜坡一直伸展到菲莎河。也有人在這宿營,大人小孩、人歡狗叫。還有人練射弓箭,把一個人型靶子射得斑斑點點。
我們在那圓木建築中吃的午飯。
午飯後,轉眼就到了鬼門關纜車站。鬼門關聽起來很嚇人。實際上,它處在卡斯卡德山脈(Cascade )和太平洋西岸山脈(Coast Pacific)之間的大峽穀中,是菲莎河最窄和最深的地方,兩岸山勢陡峭、絕壁屢現。此處河床最寬隻有34米。菲莎河是加拿大第10大河流,從洛基山和黑岩山發源,浩浩蕩蕩,總長1375公裏,經溫哥華的喬治亞海峽西入太平洋。水位在春天融雪時最高,可達219英尺深,比最低時高出100英尺。水位盈縮,不同的時期成就不同的景觀。菲莎河到了這裏,格外洶湧,裹泥沙,帶狂潮,一往無前,猛烈地撞擊阻攔它前進的岩石、崖壁,形成巨大的旋渦、湍流,小船到這後會象陀螺一樣直打轉轉。豐水期時,菲莎河以每分鍾兩億加侖的流量流過。此流量是尼亞加拉瀑布的兩倍,而河床最寬的地方,還不到尼亞加拉瀑布寬度(792米)的二十四分之一。眾所周知,尼亞加拉瀑布,急流飛瀑、聲如雷霆、氣勢磅礴。在豐水期,鬼門關的水道瞬間流量如此之大,其湍急、迅猛可想而知。
謝謝Patricia、雲城聽雨幫助修改增補
謝謝雲城聽雨優美精妙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