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中國文化可以用一個吃字來概括,千真萬確。
過完元旦,舉國的同胞們又開始找各種借口,以聚會的名義用吃開始慶祝春節了。出國三十餘年,要說損失,我在飯桌上的損失太大了。我少長了多少肉啊!
今天無論你是在城市還是在鄉鎮,無論你是在高檔購物城還是在社區的菜市場,千奇百怪的食物早已不再是單純為了填飽肚子。前不久的某一天,我在一家商場裏閑逛,竟然在它的超市裏,蔬菜和鮮肉櫃台之間,發現了一個餛飩攤。兩位中年親姐妹現包現煮,周圍散坐著一群吃得熱氣騰騰的男女老少。我看著好奇,上前搭訕。六塊錢一碗的鮮肉餛飩轉眼就端上了桌。我一邊吃,一邊四處張望,一邊在心裏暗暗地數著,十六個皮滑肉嫩的小餛飩真的填飽了肚子。那加了紫菜和蝦皮的湯鮮得我差點喊一嗓子Umami!
在我長起來的那個轟轟烈烈的年代,火爐子邊上烤的窩頭片是美食,豬油炸帶魚是美食,燒餅油條熱豆漿更是美食。可這麽簡單普通的食物住在大城市以外的老百姓卻不能天天吃上。現在想想,那時候的人簡直就是奇跡,吃不飽穿不暖,卻能天天說出那麽多氣吞山河的廢話。在我出國留學以前,我從不知自己吃的魚蝦和肉其實都是臭的。如今市場上賣的雞鴨魚肉跟那時候的比真的是天壤之別。隻要你有錢,指哪切哪,想要肥的有肥的,想要瘦的有瘦的,而且非常新鮮。不知是因為飼料還是飼養方法,中國的豬肉的確比美國的好吃。它是未經過冷凍的鮮肉。無論你在哪兒,很少看到排隊的了---我曾經見過一次排隊的,一群老頭和大媽在超市裏蜂擁而至地排隊領取免費的雞蛋。
但是中國的糧食卻沒有了糧食的香味。如今市場上的米和麵大多是過去稱為“富強粉”的那種經過篩選漂白的。粗糧也同樣沒有新鮮糧食的香味。因為我的嘴很刁,而且我幾十年在美國基本隻吃各種粗糧,所以我一嚐就知道中國的糧食既不新鮮也沒有營養,黏黏糊糊,白不刺啦。如今連棒子麵都精工細作地成了一點味道都沒有的細糧。長期吃這樣的糧食對人的健康一定有影響。如今走在街上亞健康,甚至丙健康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一看就缺乏B族維生素,這跟他們攝入的食物有直接關係。
如果你想在有糧食的地方聞到香味,你得去我最怕經過Bakery---烘培店,麵包房,不,人們喜歡附庸風雅地用“坊”字。那強烈的香精味給我頂風香十裏的感覺。這裏賣的東西也是目不暇接,琳琅滿目。但它們的香讓我望而卻步。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今天中國人攝入的糧食,脂肪,鹽,油炸食物比例都過高。對糖的攝入量更是明顯地提高了。人們依然停留在吃香喝辣階段,還很少去考慮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很多滾燙的食物竟然裝在塑料袋裏!大多數人在吃上還沒有熱量的概念,身體虛胖的人日漸增多。
但是它的市場供應絕非昔日可比。中國人的味覺變得越來越複雜,對味道的追求變得越來越大膽。吃文化今天在中國市場上和人們的飯桌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沒有食品造假,沒有農藥化肥過量,沒有過度包裝…該多好!
中國需要一個嚴格的食品標準,它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安危與存亡。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