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領著猶太人離開埃及走進曠野,沒有了食物,上帝賜給他們一種叫“嗎哪” (manna)的食物。
40年以此為食(出埃及16:35),猶太人最後活著走出曠野回到應許之地。
聖經裏對“嗎哪”的有關記載:
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麵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以色列人看到不知道是什麽,互問,“這是什麽?”摩西回答:這是耶和華給你們的食物。(出埃及16:14)
這食物以色利人叫“瑪納”,樣子像芫荽籽,顏色是白的,味如同摻蜜的薄餅(出埃及16:31)。
百姓在周圍行走,把瑪納收起來,或用磨推,或用臼搗,煮在鍋裏,又做成餅,味道好像新油,夜間露水落在營中,嗎哪也隨之降落。(民數記11:7-9-15)
“嗎哪”究竟是什麽?從聖經注釋到wikipedia, 能看到五花八門的推論。但,依據都不靠譜。
“嗎哪”特點歸納:
1,小圓物
2,能煮粥,能磨碎做餅
3,味甘
4,一夜之間匯集出現在周圍。似從天而降。
猶太人作為食物一吃40年,“嗎哪”一定是一種營養全麵的食物。否則,他們怎麽能活過來,並且還要身強力壯地為搶領地去廝殺。
沙漠裏有一種植物,幾乎匹配“嗎哪”的全部特點。
沙蓬屬agriophyllum bieb 有6種,又叫沙米,分布於中亞西亞地帶,凡沙地皆生長。種子近圓形。在我國民間食用曆史悠久,饑荒年常以此活命。
本草綱目記載,沙蓬米,氣味甘,米似胡麻而小,作粥滑膩可食,成為末,可充餅茶湯之需。
沙蓬米成熟後,借風能夠傳送500米以外更遠的距離。所以,可以有聖經裏所說一夜從天而降的現象出現。
該食物營養價值很高,就蛋白質而言,不僅含量高達23%,而且有全部的人體必需氨基酸。
沙蓬米,最符合聖經裏對“嗎哪”的描述。
保留該文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