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點泡

考取了潛水資格證後,就喜歡潛水,看看水下的秘密,避開水麵上的風浪和汙染。可是水下不能超過半小時...
正文

中國的知識分子概念不同於西方

(2018-06-11 00:56:11) 下一個

看了一些西方小說後,在西方生活了一段時間後,

對“知識分子“這個概念產生了疑惑,怎麽西方沒有所謂的

知識分子?

毛澤東認為,知識分子是依附於工農兵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他的知識分子概念,就是有文化的人,由於他自認為大知識分子胡適

小看了他,掌權後整死了上萬文化人,用他的話,

秦始皇坑了幾百個儒生,我們是他的幾十倍、幾百倍,

說的自豪。

奇怪的是,很多中國的文化人自稱為好像高人一等

的知識分子,這可能是個誤區,

以下轉載:

http://opinion.huanqiu.com/picture/2012-05/2798092.html

 

 

 

 
中國“知識分子”是群什麽人?
“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現代概念來自西方
    不少中國學者認為“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台灣大學社會係的葉啟政認為,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另一個是“intellectual”。這兩個詞分屬東歐和西歐,含有不同的曆史意義。“intelligentsia”來自俄國,1860年由作家波波裏金(Boborykin)提出,專指19世紀30到40年代把德國哲學引進俄國的一小圈人物。另有學者認為,該詞源於波蘭,1844年即由李貝爾特(Karol Libelt)使用。從“intelligentsia”這個詞的曆史含義來看,知識分子是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
     “intellectual”一詞來自法國,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專指一群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這種傳統淵源於法國大革命後一批受過教育的人。這些人大都不在學術界,而是長年逗留在咖啡館中高談闊論,帶有波西米亞聖徒(Messianic 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就此傳統來看,intellectual沒有社會階層的含義,而注重個人心態及其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由於這兩個詞的曆史含義有所不同,因而在現代英語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識分子”,而intelligentsia則專指“知識階層”。
     到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中國受到西學的影響,開始稱一部分人為“學界分子”,稱這個階層為“知識界”。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正式用“知識分子”,和“知識階層”兩詞。
中國“知識分子”自古兩重性:追求“道”,同時具有社會依附性
    在中國古代,與西方“知識分子”相近的概念是“士”或“士大夫”。當代著名學者餘英時認為,中國知識分子來自一個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源頭。西方近代知識分子基本上是脫離中古宗教的“俗世”人物。他們盡管多少都有宗教背景,但是他們批評社會則不必根據宗教信仰或神學理論。相反地,他們的憑藉往往隻是個人的“理性”或“知識良心”。而中國的“士”們則從孔子開始以“道”自任。先秦三大學派——儒、墨、道——盡管各道其所道,但他們在代表“道”說話這一點上卻並無例外。
     孔子以前的“士”隻是古代貴族社會中的一個固定階層,孔子以後,“士”的處境開始變化。春秋戰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統治階級既不能承擔“道”,“道”的擔子便落到了“士”的身上。孔子首先對“士”重新加以界說。他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又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同上“憲問”)這種新的“士”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的原型。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上古所說的“道”具有宗教性的成分(“天道”),這個傳統到了孔子手中,卻並沒有走上“天道”的方向而轉入了“人道”的領域。孔子以後,百家競起,雖所持之“道”不同,但大都以政治社會秩序的重建為最後歸宿。所以,中國知識分子的曆史性格受到他們所承繼的文化傳統的規定:就要管凱撒的事這一點來說,接近西方近代的知識分子;但是就代表“道”而言,則又接近西方中古的僧侶和神學家。
     也有人從“社會階層”這一角度說,認為中國古代的“士”們依附於政治之上,具有很強的社會“依附性”。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儒生是一個依附性的階層。……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古代到近代的知識分子是一個依附性的公共知識分子群體,這個群體基本上是為政治服務的。”<詳細>
     上麵這兩方麵的解讀,應該表現了中國古代的“士”們在精神與現實層麵的真實處境。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與時代一起經曆著“轉型”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是近代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出現的,他們很多人是從古代的“士大夫”群體中脫胎而來的,但後來更多的則是在西式教育下培養起來的。到今天,我們使用“知識分子”一詞時,其涵義早已遠遠超出中國古代的“士”,與西方的用法也不完全相同,我們通常是指受過一定教育、具有知識,並從事研究、傳播知識的一群人,他們通常表現為科學家、學者作家、教師、律師等等,他們被視為腦力勞動者。對今天的這個概念,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對環球網記者解釋說:“從廣義上講,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可以算知識分子,而狹義的知識分子則指不僅具備知識而且還運用自己的知識為社會正義服務的人。”
     現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們,麵對西方的衝擊,以及中國在世界已經開始的“現代化”大潮中,他們進行並參與著中國現代化出路的各種探索。就他們本身來說,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的構成也是十分複雜的,他們有的延續了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當然也延續了他們的社會“依附性”,力求通過政治來達成自己的抱負;但也有相當多的知識分子則表現出比較強的社會“獨立性”,更接近西方的知識分子,他們從傳統的文化思維與製度框架中跳出來,去按照自己的“理性”去發表看法。當然,在近現代社會的巨大動蕩中,這一群體也與時代一起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命運沉浮與身份轉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