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卓遊世界

走四方, 路長長, 海茫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走四方-大唐尋蹤(下)

(2019-02-10 19:32:11) 下一個

1“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花城,千年帝都。地處於古洛水之北岸的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夏、商、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先後有十三個王朝曾建都於此。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權數量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都城,“中國”一詞最初就是指洛陽一帶地區。大唐時期,洛陽與晉陽同為大唐的陪都。自唐高宗開始,洛陽稱為東都,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史稱武周。在隋朝西苑之東興建離宮上陽宮。唐玄宗也長期在東都處理朝政,安史之亂以後,大唐政治中心又回到了西京長安。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後建立的短命朝代後梁以及之後的後唐、後晉等五代諸朝均以此為都。

2我曾於1994年去過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及甘肅敦煌莫高窟,1995年去過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當今天身臨中國四大石窟的最後一站-龍門石窟時,時光已飛逝24年!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位於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至北宋時期,前後營造延續四百多年,留下2345個窟龕,10萬餘尊造像及2800餘件碑刻。
龍門石窟由西山石窟群和東山石窟群組成,以伊河相隔。古陽洞,賓陽三洞,萬佛洞及奉先寺等龍門石窟的精華都位於西山石窟群。眼前是伊河及遠處的西山石窟群。


3 古陽洞,始鑿於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的洞窟,主佛釋迦牟尼略帶微笑,兩側二菩薩戴寶冠、莊嚴文靜。南北壁麵的層層列龕多為追隨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吏自發所造。魏體書法代表作“龍門二十品”十九品均出自該洞碑刻題記,是龍門石窟雕刻內容最為豐富的洞窟。另一品出自慈香窯內的慈香慧政造像記。“龍門二十品”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一支奇葩,上承漢隸之遺韻,下啟唐楷之新風,是魏碑體書法的精華之作。

4賓陽中洞,始建於北魏孝文皇帝年間,正壁釋迦牟尼佛像及二弟子、二菩薩。窟頂蓮花藻井、八身飛天。前壁刻佛傳故事和著名的帝後禮佛圖。帝後禮佛圖石刻現收藏於美國。

5保存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皇帝禮佛圖》,是1930-1935年間由當時該館東方部主任勾結國內不法古董商、土匪,持槍脅迫當地的三名石匠偷鑿後偷運出境的。這是一件令人心痛的往事,但我到博物館裏看到珍寶被妥善保管,讓人也感到心慰。另外,《皇後禮佛圖》收藏在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裏。


6 伊闕佛龕之碑,位於賓陽南洞窟門外側。碑文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徳皇後長孫氏做功徳之事。由唐太宗時的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初唐大書法家禇遂良書丹,是初唐楷書之精品。其書體提筆空,下筆遒勁,變化多。雖瘦勁,但從容多姿,端雅溫潤。禇遂良公元596-659年,是唐太宗時期朝庭重臣,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詔命輔佐高宗。後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遭貶至越南。


7賓陽南洞,北魏開鑿,正壁五尊主像完工於唐貞觀十五年,糸魏王李泰為生母長孫皇後祈冥福而作。主佛阿彌陀佛麵部豐潤,衣紋流暢。


8敬善寺洞,開鑿於唐高宗顯慶、龍朔年間(656-663年)。功德主糸紀國太妃韋氏,洞前室為二力士像。


9萬佛洞內南北兩側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室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像,室外原有二力士及二獅子,今護法的一對獅子已失,後收藏於波士頓博物館。


10 萬佛洞內的方形平頂上雕有一個著色的蓮花藻井,周圍刻楷書:大唐永隆元年年(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智運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大監為宮廷中的女官,並非宦官。洞口過道北側有標題“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後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說明這是奉天皇(高宗)太後(武則天)之命而建。


11 萬佛洞外南壁的觀世音菩薩像,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典範。雖然頭部殘缺,但向右傾斜依舊顯然,身體成S型曲線,勻稱適度,左手提淨瓶,右手執塵尾輕依肩頭,整座雕像非常優雅高貴。


12惠簡洞,是西京長安法海寺僧惠簡為唐高宗、武則天等皇室成員修建的功德窟。因洞內主佛及右側弟子阿難麵相酷似在龍門盧舍那大像龕主佛和弟子造修、俗稱“小盧舍那大像龕”。


13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始鑿於北魏時期。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飄逸,栩栩如生,為石窟內平添了幾份生氣。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壁上方刻有許多高僅2厘米的小千佛。


14唐高宗鹹享三年(672年)皇後武則天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675年)建成的奉先寺,又名大盧舍那像龕,是整個龍門石窟的精華所在。寺南北寬約34米東西深約36米,倚山而鑿一大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力士等九尊大像。現盧舍那大佛、一弟子、二菩薩、一天王和一力士保存完好。但大佛的雙手及腿部以下抵擋不住歲月的滄桑已塌毀。


15走近奉先寺


16盧舍那佛高17.14米,頭高4米,豐頤秀目,儀表堂堂。迦葉持重、阿難溫順,菩薩盛裝。仔細看看,盧舍那的袈裟色彩尚存,薄薄的衣襞下顯示出壯碩軀體的健美質感。額頭上彎彎的眉峰,微微翹起的嘴唇,給人一種祥和平易近人的感覺,不諦是東方的“蒙娜麗莎”!據說盧舍那大佛的麵容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尊容的描述,當年武則天親臨盧舍那大佛的開光之典。但女皇真有這般慈善的麵龐嗎?此時我倒是寧願信則有!


17菩薩和托塔天王


18天王和力士,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中最精美而傳神的經典之作。我覺得天王和力士像一點也不亞於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而且他們麵部的表情比那些西洋雕像更豐富,雖為神仙卻更接地氣!


19這應該是“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的出處


20你信不信:力士怒目圓睜的眼神能把妖怪給融了…


21體味這兩位帶來靜中之美…


22奉先寺九尊大像背後有許多方形的小龕,據查證是後人為保護大像而搭建的木質屋簷,但由於這影響了佛像的通風效果,反而弄巧成拙了。


23與西山石窟群隔河相望的是規模較小的東山石窟群,著名的香山寺及白園均位於此。


24 “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龍門香山寺始建於北魏時期,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其侄梁王武三思主持重修該寺。武則天時常駕親遊幸,坐朝於寺中的石樓,曾與群臣賦詩賜袍。“安史之亂”後,香山寺日漸頹廢。唐大和六年(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重新修繕了香山寺,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並搜集了5000餘卷佛經藏入寺中。


25白居易後半生居住在洛陽,其間共創作了近八百首詩賦,內容包括歲時節令、自然風光、宅院布局、家庭生活和曾接觸過的各種人物,編為《白氏洛中集》十卷。在重新修繕過的香山寺,“香山居士”白居易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常常以詩會友,吟詩於寺堂林下,度過了自己的晚年時光。會昌六年(846年)詩人西去,長眠於此。這是位於香山寺旁東山琵琵峰上的白居易墓園-白園。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麵塵灰煙火色…”,
”我聞琵琶已歎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中學課文中的賣炭翁、琵琶女,你是否還曾記起?或是“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依然為玉環的香消而惆悵不已…
乾隆皇帝九百年後秋遊香山寺,更是“慮輸白少傅,己著祖生鞭”,流露出對於詩人的敬佩之情!



26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是大唐這出戲的2號和3號主角。無論在地上還是地下,無論宮中還是庵裏,大治和武姐演繹的千古姐弟戀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他倆治理下的大唐為之後的開元盛世無疑是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別以為大治是怯弱無能之輩,他在位時,大唐疆域遼闊,雖然西藏是吐蕃的天下,雲南是南詔國,但大唐東自今朝鮮半島的大同江,西至今哈薩克斯坦腹地,南及越南中部的橫山,北控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畔…中華民族第一次擁有超過一千二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國土,看今天咱偉大的天朝疆土也不過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


27做女人難,做女強人更難,做女皇帝那真是難的N次方!華夏六千年,漢代呂後、清代慈禧、現代江青,雖離最高權力距離最近但終究無緣登頂,而隻有武則天,才大心細,敢恨會愛,終成帝業。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唐的文明盛世,對女性的認可,在華夏崇尚男性為大的幾千年曆史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十二月(683年1月19日)駕崩於洛陽紫微宮,得年55歲。武則天在位二十二年,實際掌權四十五年,神龍元年十一月(705年12月16日)薨於洛陽上陽宮,享年81歲。神龍二年五月(706年)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28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寢,位於陝西乾縣城北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建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與唐太宗的昭陵一樣,乾陵也是唐代“因山為陵”葬製的典範。
唐末農民起義時,黃巢曾動用40萬大軍企圖掘墓,但始終未能發現墓道口。天祐二年(904年)乾陵地麵建築物被盜焚。907年隨著大唐的崩潰,後梁溫韜挖掘了所有唐皇陵,隻有乾陵幸免,據史料記載當時雷電交加,另外乾陵固若金湯,最後溫韜隻得悻然作罷。一千多年後的1960年,當地農民在梁山放炮炸石時曾無意炸出了墓道口。從初掘的完整地宮墓道推測,乾陵極有可能是唐十八皇陵中唯一幸免未被盜者。而後墓道口重新被填回,我想是考慮到文物保護的難度和對先人的基本尊重吧。但願乾陵的秘密能一直保留下去!
作為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皇陵,陵園內現存華表、翼馬、駱駝、石獅、無字碑等大型石刻120餘件,被譽為“曆代皇陵之冠”和”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29乾陵的石雕刻從梁山南側雙乳峰的天然雙闕開始,往北依次對稱排列。首對石雕刻為一對八米多高的八棱柱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型喻意著生命延續和古人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

30一對有卷雲狀冀的石馬


31一對高浮雕的鴕鳥

32五對石仗馬及牽馬石人

33十對翁仲石像

34乾陵地麵建築布局仿長安城,北麵是玄武門,南麵是朱雀門,東邊是青龍門,西邊是白虎門。這是朱雀門外司馬道西側的述聖紀碑,當年由武則天親自撰寫,其子中宗李顯書丹,為高宗豐功偉績而立的功德碑。碑身由五塊巨石組成,寓意金、銀、水、火、土,碑頂寓意太陽,碑?座則為月亮, 這開啟了以後曆代帝王陵前樹碑之先河。

35與述聖紀碑對應的是無字碑,一塊約重達90噸的完整巨型石碑,當時上麵無任何雕琢文字,“謙虛”的武皇帝想要讓後世來評價她偉大或平凡的一生,她的目的達到了: 各朝各代的評語如潮!而反觀述聖紀碑,雖然碑文當年填有鎏金,卻經不住千年的風雨,形似無字碑了!突然想起了那句話:好在曆史是人民寫的。

36無字碑頂端的蟠龍

37神道盡頭是一對高大雄偉的石獅蹲踞在朱雀門外,中間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題乾陵碑和當代念念不忘上書中央挖掘乾陵的郭沫若題碑,郭老特別題及是高宗和武皇帝的合葬陵。背景的梁山即為主陵,山下某處即為地宮,在梁山西側(圖左)有黃巢40萬大軍留下的約40米深的“黃巢溝”。


38六十一蕃臣石像分列在朱雀門外的神道兩側,是當年參加高宗葬禮時的外國使臣及王子,大唐屬國的官員等。武則天特命人按照當時的情況雕刻記錄下來,以彰顯大唐的威勢。經過千年的天災人禍,石像頭部均已不複存在,但石像背後所刻的文字,依然向後人講述著當年高宗葬禮的盛況…

39從朱雀門前回望乾陵司馬道、東西闕樓遺址及雙乳峰


40乾陵有十七座小型陪葬墓,迄今挖掘了五座,其中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對遊人開放。乾陵博物館以永泰公主墓為主。這三座陪葬墓早已為天下盜賊光顧過,除了些唐三彩、石質的哀冊及碑刻外,早已被洗劫一空。但是墓道內的壁畫卻為一千三百多年的後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記錄,因為大唐留存下來的人物繪畫基本上已是鳳毛麟角了,何況好些還是宋代的臨摹。
唐墓壁畫的繪製過程是:先用草拌泥和白灰層將壁麵處理平整,待稍幹後,用木枝或赭石起稿,然後用墨筆勾出輪廓,著色後再用墨筆最後定型。


41永泰公主何許人也?她是唐中宗李顯的女兒李仙蕙,是武則天的孫女兼侄孫媳婦。因與兄長李重潤及丈夫武延基私議奶奶與小鮮肉張氏兄弟的那些事,三人先後均被盛怒的奶奶所害。武則天謝幕後,複位的中宗將17歲即香消的女兒與其丈夫重新遷葬於乾陵。


42墓道的牆壁上畫著精美的壁畫,有青龍、白虎、闕樓、儀仗、列戟、雲鶴及男侍、宮女等。兩側的小壁龕用來存放陪葬的物品,墓道的盡頭就是安放棺槨的墓室。裏麵停放著石槨,石槨的青石板上雕刻著精細的侍女人物線刻畫,墓頂繪有象征太陽的金烏、象征月亮的玉兔,以及滿天星鬥的銀河天象圖。這些線刻畫線條流暢,刀法自如,毫無修飾卻生動形象。


43《宮女圖》, 畫麵繪九位風姿綽約的宮女,真實地再現了大唐宮廷生活的一個側麵。為首一人頭梳高髻,上身穿窄?衫、半臂,肩繞披帛,下穿繹色長裙,雙手叉於胸前,似為領班。其餘八位梳著螺髻、單刀髻、雙螺髻等發式,腰束錦帶,綴有荷包,腳蹬如意鞋。她們形態各異,婀娜多姿,分別執盤、燭台、方盒、團扇、高足杯、如意、拂塵、包袱諸物,隨後徐行。宮女均單衣露頸,手中所持明燭、團扇、酒杯等物,表明這是一個仲夏之夜,她們仿佛忙於宮中的盛大宴會。畫麵布局大氣,富於流動,線條秀麗流暢,宮女們一顰一笑,惟妙惟肖。
此圖為臨摹作品,原件從此處揭取後保存在陝博唐墓壁畫館,是陝博十八件國寶之一。


44墓道頂部的裝飾壁畫。在靠近墓道出口的一端頂部曾有盜墓者留下的一個盜洞,洞下方的墓道上曾有一具宋代盜墓者的遺骨,這是一個十分生動的“見利忘義”的實例!

45同永泰公主小倆口同遭不幸的是其兄長懿德太子李重潤,李重潤是中宗的長子,當年高宗特別喜歡的長孫,滿月之時高宗便更改年號並大赦天下,二歲被立為皇太孫。當時李重潤與武延基先被逼自殺或杖殺,永泰公主有孕在身,史載第二天為張氏兄弟借慰問之機所毒殺。1960年出土的墓誌銘上則刻著是因難產而亡,在考證了公主的遺骨後證實了這種說法。總之複位後的中宗李顯一定是倍感內疚而慚愧,將三人以高規格遷葬於乾陵,榮於生後。這是的懿德太子墓,離永泰公主墓不遠。


46墓道類似於永泰公主墓道,畢竟是同時修建的。

47在永泰公主墓中我們領略到了大唐宮女的魅力,而懿德太子墓道內的壁畫展現的則是大唐男兒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這是一位宮庭內的馴鳥師,正在架鷂戲犬。旁邊還有另一幅殘缺的壁畫則是馴豹師。旁邊的小窗其實是壁龕,用於擺放隨葬品



48雙闕樓是《闕樓儀仗圖》的一部分,以山巒樹木為背景,繪城牆和闕樓,城內大批儀仗列隊嚴整,似即將出行。闕是宮門前的標誌性建築,夾門而建,高大宏偉。闕樓儀仗圖反映了墓主生前的顯赫地位,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圖中雙闕樓均為三出闕,屬於帝王級別,超越了太子規定使用二出闕的標準,反映了此墓是遵照“號墓為陵”的製度即依“天子之禮”而構築的。


49這是墓內與其身份相匹配的浩浩蕩蕩的儀仗出行場麵。圖中規模龐大的儀仗隊列,由騎馬衛隊,步行衛隊和車隊組成。騎衛與步衛平列在前,車隊在後,東壁儀衛總計104人,西壁92人。其騎馬儀仗各分三隊,每隊5-6人,隊首一人舉虎、雀、鷹旗,其餘均舉紅色旗。步行儀仗各分六隊,每隊約6-10人,隊首一人舉獅、豹、虎、鼠旗。儀衛皆頭戴襆頭,身穿紫、紅、綠、黃袍,腰間佩帶橫刀、弓和箭囊。車隊各由3架車、3匹馬、駕士16-18人組成。車由輈、輿、傘蓋、輪四部分構成,繪成紅色,車後插旗,車前還有2傘、2圓扇、2長扇。圓扇與長扇均以孔雀羽毛裝飾並貼金,是天子使用的儀仗,反映了墓主懿徳太子的特殊身份。
《闕樓儀仗圖》原圖已被揭取並保存在陝西曆史博物館,是陝博的十八國寶之一。


50懿德太子死時才19歲,還沒有婚娶。在遷葬乾陵時中宗特許以當朝重臣之早逝千金結為冥婚,1971年開棺驗證了史書記載無誤。這是石槨線刻畫。


51章懷太子李賢(公元655-684年)高宗第六子,曾被立為皇太子,主持校正《後漢書》。被其母武則天逼令自殺。中宗複位後,於706年以雍王身份遷葬乾陵,711年追贈皇太子。有野史認為他很有可能是高宗與武則天姐姐武順的兒子。
由於一日遊的局限,沒有能夠走進章懷太子墓內參觀。陳列在陝博的唐代壁畫傑作《狩獵出行圖》、《馬球圖》、《觀鳥捕蟬圖》和《客使圖》都是從章懷太子墓中揭取的。
這幅狩獵出行圖由40多個騎馬人物、2隻駱駝、5株古樹和山石所組成,場景壯闊,構圖別致。在古樹參天的大道上,先有4騎手策馬作先導,後接一持猴旗的騎士,再有左右數十騎並列其後,中間簇擁一圓臉微帶胡須的人物,雙目前視,神態自若,身著藍色長袍,騎一高大白馬,似為出行隊伍的主人。緊隨其後又是數十騎奔馬。最後是輜重駱駝和馬隊。獵騎者佩弓帶箭,有的架鷹,有的抱犬,還有的攜帶馴化的獵豹和猞猁…,再現了大唐帝王和皇室貴戚的狩獵出行活動,對研究唐代王室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圖片資料。


52《狩獵出行圖》局部


53《客使圖》中描繪了六位人物,左邊仨是大唐鴻臚寺官員,相當於本朝的外交部禮賓司,當年王海容之類的角色。他們頭戴籠冠,身著紅袍,手持笏板,腳蹬朝天履,正在商議什麽。中間二位及右邊一位乃外國使臣。其中禿頂那位,高鼻梁厚嘴唇,足穿黑靴,估計是來自東羅馬帝國。旁邊那位頭戴尖狀紅色小冠並配有羽毛裝飾,穿大褲、黃皮靴,應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人。最右邊那位頭戴翻皮帽,身著圓領黃袍、外披灰藍大氅者則可能是來自東北渤海國的客人。三位客使呈畢恭畢敬、等待召見的樣子。


54《馬球圖》,共計二十餘位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襆頭,穿黑靴。畫麵著重描繪了5個持偃月形球杖的騎士驅馬爭球的瞬間。最前一騎反身擊球,其餘縱馬迎擊,作拚搶之態。其後數十騎人馬擁簇著或行或止。行者騎束紅色馬,有的山間奔行,有的馳騁騰空;止者著淡綠色或紅色翻領衣,佇目凝神,作觀望狀。背景則以起伏的山巒,疏落的古樹點綴來烘托球場上緊張而激烈的氣氛,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幅壁畫屬於陝博十八國寶之一。
馬球運動源於波斯,經絲綢之路傳至中國,大唐皇室視之為健身娛樂,大興力倡,廣為普及。
 

55《儀仗出行圖》
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
1973 年三原縣李壽墓內過洞東壁揭取
李壽係唐高祖李淵從父弟,公元577-630年,死後陪葬永康陵。


56《托果盤侍女圖》
唐高宗鹹亨四年(公元673年)
1975年富平縣雙寶村房陵公主墓前室東壁揭取。房陵公主係唐高祖第六女,公元619-673年,死後陪葬高祖獻陵。

從已挖掘出土的唐代王子皇孫的陵墓,史學家們推斷乾陵的地宮構造也是由長長的墓道組成,中間有天井、過洞及左右配殿,墓道盡頭是停放棺槨的主寢殿,墓道內有更豐富更壯觀的壁畫。從這一點上看,大唐皇陵與古埃及法老在帝王穀的陵墓極其相似。不同的是帝王穀所在地區氣侯幹燥,壁畫雖經三千多年仍色彩鮮豔、栩栩如生。而關中地區的氣候加上處於地下潮濕墓道內,唐墓壁畫的命運就很不幸了。近二三十年來,通過引進意大利先進的壁畫保護技術,陝博壁畫館收藏並保護著這些珍貴的唐墓壁畫。出於對壁畫的保護,參觀壁畫館時我沒有拍照,以上若幹幅真跡均來源於網絡。

57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1987年曾發掘出土文物2499件,其中金銀器121件,均為晩唐懿宗、僖宗時的供奉物,是佛教密宗器物最集中、最完整的一次發現。法門寺因珍藏不二於世的佛指舍利而成為佛教聖地。
唐鹹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四日,唐王朝在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用曼荼羅(結壇)之形式,按照佛教儀軌,以地宮中室為中心,四枚舍利為主體,構塑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以此實現“八荒來服,四海無波”的護國佑民理想。


58這是地宮出土的武則天供奉的蹙金繡裙,很多絲製品在出土時一碰即碎,或一遇陽光色彩即逝,這恐怕也是乾陵不挖掘的另一重要原因吧!


59秘色瓷是大唐宮廷禦用珍稀極品瓷器,在法門寺地宮中聯袂出土了14件,這在中國瓷器出土史上最為轟動性的發現。“秘色瓷”乃唐人語,意指“珍稀品級之瓷器”。地宮中的14件秘色瓷均為唐懿宗(860-874年間)恩賜之宮廷禦用極品,就釉色言之,分兩類,一類青釉,一類黃釉。這是五瓣葵口斜腹秘色瓷碟。
 

60大家對現代日本的茶道並不陌生,殊不知這都是從大唐輸入的。唐代製茶流程分為:採、蒸、搗、拍、焙和穿(把焙幹的茶葉餅串起來)。唐代吃茶的流程則由炙、碾、羅、煮、育和飲組成。這是地宮出土的銀質鎏金茶碾子,用來碾碎茶葉。


61鎏金銀鹽台,曆代茶書未載鹽台,這是首次發現!

62地宮出土的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

63鎏金銀碗

64這是地宮出土的用於熏香的鎏金銀香囊,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發現最大的一枚。內置持平環,套接香盂,無論囊體怎樣轉動,香?始終保持水平狀態。說明近代用於航海、航空的陀螺儀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們的工匠所掌握。


65八重寶函-胎藏界曼茶羅:
第八重 銀棱盝頂檀香木寶函(已毀)
第七重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第六重 素麵盝頂銀寶函
第五重 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
第四重 六臂觀音盝頂純金寶函
第三重 金筐寶鈿珍珠裝純金寶函
第二重 金筐寶鈿珍珠裝純珷玞寶函
第一重 寶珠頂單簷四門純金塔

 

66仔細看 第一重 寶珠頂單簷四門純金塔,塔裏曾有一枚佛指舍利,但無價之寶的佛指舍利不在其中,為什麽?因為實在是太珍貴了,法門寺的僧侶用了一個障眼法-真正的珍寶不能用最珍貴的寶函來裝!


67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無價之寶-佛指舍利其實是藏在這外觀沒有金銀值錢的白玉棺內!現在法門寺旁邊花上億元興建的新寺就是為供奉這枚佛指舍利的。

 

大唐尋蹤遊到此告一段落,由於時間關係,沒有造訪唐太宗的昭陵。希望以後有機會!
謝謝各位看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