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nF5aRNQF4
Greenfields (+lyrics) - Brothers four
我的美國“知青”大姑子~當年美麗年輕的林
AE的姐姐,我的大姑子,林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林掙的錢好像總也不夠她花的,所以她大事小事常指望著家裏人資助她。美國人大多數在十八歲就離家獨立,要是成年後,再用家裏人的錢,會被認為是 refuse to grow up,是頗遭非議的。所以我說林比較特別,因為她和我經常接觸到的美國人不太一樣。。
林是個美國七十年代的嬉皮士(Hippie),從她二十多歲起就一直住在加拿大的一個美麗而偏僻的小島上,過著一種慢節奏的,桃花源式的生活。林不喜歡作每天八小時,一周五天的工作,覺得那樣太受約束和乏味,加之她花錢隨意的習慣也造成她總也掙不夠她所想花的錢。
林比我大幾個月,我倆是同代人。當然她是美國人,我是中國人,從小生長在完全不同的社會環境裏,應該講;我們是沒有什麽共同經曆的。其實不然,我倆都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青”,都有從城市到廣闊天地,有由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城市學生變成要靠自己雙手求生存的體力勞動者的經曆。1976年,我因一場重病,死裏逃生,下鄉八年後,總算病退回到城市。恰恰在同一年,林拋棄了安逸的生活,遠走他鄉,去小島安家落戶。
從溫哥華要換乘三次Ferry boats才能上到右前方的綠島
上島的碼頭吊橋
林成長在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裏,從小一帆風順,生活優裕。她小時候又是學芭蕾舞,又是拉小提琴的,我的婆婆是一心要把她培養成淑女的。可是現在她伸出來的手和我的手一樣,都是長了老繭,幹過粗話的手。不過不一樣的是,林這個美國知青,當年是自願上山下鄉的。而且她選擇了在她第二故鄉生活一輩子。而我十六歲去下鄉時,我是不被允許有別的選擇,因為我的命運是不由我自己掌握的。我從下鄉的第一天起,就想要離開那個地方,也就是要逃離我被別人控製的命運,所以後來,我逃來逃去的,就跑到天涯海角去了。
不像我當年隻讀過初二,三腳貓都談不上,就算“知識青年”了,林是完全擔當得起“知青”這個稱號的。林有很高的智商,IQ135,在大學各科的成績都不錯。林是在快讀完大學四年級時,決定放棄學位和她即將開始的美國中產階級人生,和已經拿到化工碩士學位的男朋友蓋瑞一起逃到加拿大(瞞著她父母)去追求他們的嬉皮士烏托邦夢想了。
林讀大學時,她父母還沒有離婚,老爸掙錢不少,老媽又嬌慣她,於是包了她上大學的全部學費和生活費。她在這點上比她很多同學和她弟都福氣,但這也可能同時害了她。因為我有時想,林要是像她弟一樣也要在學生餐廳洗碗掙大學生活費,或像當初我們大多數國內留學生一樣,要辛苦打工(拿到獎學金的,作TA,RA給教授打工,沒獎學金的,就打餐館,送外賣各顯神通),掙出學費和生活費才能上學,她會不會還能在僅剩兩門課即將大學畢業前夕,毅然決然放棄經過自己辛苦奮鬥,眼看就要到手的大學文憑呢?人對得來不易的東西是會更珍惜些吧。
美國20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是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但傳統信仰嚴重缺失的時代。年輕人由迷惘,到叛逆。他們反對戰爭,主張和平。他們厭倦了人性的貪婪,主張生活簡樸,回歸自然。他們不願受政府對公民權益的限製,主張自由。他們不願受社會和父母寄予他們太多的責任和期望的束縛,主張走出社會的主流,過自己想要的,沒有約束的生活。嬉皮士運動就是這樣一種自發產生的純粹精神性的運動。
當時,很多青年,大學生成了嬉皮士,通過“落出”社會,到鄉村和邊遠的地方去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希望用回歸自然,和互助的方式來實現他們所尋求的理想世界。其實當時很多年輕人也並不清楚他們到底要的是什麽,林就告訴我,她出走加拿大時,很大部分是受了那些歌頌無拘無束的鄉村生活,自由旅行和流浪四方的搖滾樂和鄉村歌曲的影響,當然愛情也是一個重大的砝碼,她的男朋友要去加拿大也是她出走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像我這樣與林同時代的中國知青,不管是土插還是洋插後,由於我們經曆了物質和精神赤貧的時代和生活中太多的艱辛後,所以就實際得多。我們大多數是不會再像林那樣,滿腔熱血地,就拋棄了一切,浪漫而盲目地就去追求什麽不著邊際的理想和愛情。也許正因為我們太現實了,凡事要瞻前顧後,沒有了激情和衝動,或許也會留下無可彌補的缺憾,悔恨或悲哀吧?
七十年代中期,林,蓋瑞,還有一群他們的嬉皮士朋友們(多數為畢業或輟學的城市大學生,還有幾個法學院,醫學院的),一起移民到加拿大一個人煙稀少的小島上去返璞歸真。他們要在在大自然裏,與天鬥,與地鬥(當然不用像中國知青還要與人鬥),通過互助的方式,用雙手建立自己的純樸生活。他們大家合夥在小島上買了一片土地,成立了一個Commune——公社。公社在英語裏的意思基本上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而一起生活,勞動,共享資源的一個人群組合,與當年我們的人民公社概念蠻相似的,隻是他們的公社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自願組合的。而我們當初插隊,不管當地農民是否願意或已經是地少人多了,我們就被插進他們當中去,去分掉他們本來就不多的一點口糧。
林,蓋瑞和他們的朋友們買了地後,各家就盡自己的所能和興趣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園。林和蓋瑞用漂到海邊的原木,自己動手蓋了一座有臥房,起居室和廚房的小木屋。後來他們的兒子也是在這小木屋裏出生的。逐年後,小木屋已擴建成空調,暖氣,設施俱全的大房子了,隻是林和蓋瑞結婚數年後分手了,所以現在是別人住在裏麵了。
蓋房子的時候,公社裏的居民們都是互相幫忙,齊心合力的。在公社裏,有作木匠,電工的,辦牧場,農場的,種果樹種菜,養雞養鴨的,還有在海邊捕魚捉蟹的。林就養過幾隻奶羊,每天清晨她把新擠的羊奶裝在一個個塑料桶裏,放在家門前。鄰居要奶,就拿了空桶來換,隨自己的意留下一點錢,或自己收獲的蔬果魚蝦。要沒錢,沒東西留,也隻管拿走就是。林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得到鮮魚.蔬菜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大家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後,傍晚常常點上一堆篝火,快樂地聚在一起,煮上鍋好吃的,看晚霞星月,喝酒唱歌,聽鄉村搖滾音樂,跳舞聊天直到深夜。
漂到海邊的原木
當年我婆婆(後麵)上島來看女兒林,她正養了幾隻羊
日子可以就這樣簡單快樂地過下去,也是不錯的。可是嬉皮士的文化實質是很少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漸漸地也就不再時髦了。年輕人也逐漸對它失去了興趣。另外現實也使公社裏的居民們慢慢意識到他們不是真正的農夫和漁民,這種烏托邦式的田園生活是不足以養家糊口的。公社隨著也就慢慢解體了,一些人又想到重操舊業,或另謀出路。但島上是沒有多少白領就業機會的。林的幾個朋友離開了小島,經過一番努力,也有又作回了原來的律師和醫生的。但也有出去闖不出名堂,還是回到島上來的。林和蓋瑞沒有去作原來的專業,兩人又做了近十年的人工手飾,林的手工也算得上精細呢。蓋瑞每年出島幾次,到印度買原料,再把做好的手飾拿到大城市的集市去賣,可收入平平,加上他倆花錢大手大腳(很多嬉皮士都是出生富裕家庭,有一花二,不懂節儉),日子常過得捉襟見肘。經濟不富裕,家庭也就不穩固。林離婚後,她幹過割草,修路,開校車,bookkeeping很多行當。小島上多是文化人,藝術家,博士也是成把抓,要是不能像林那樣,不時幹些體力活掙些錢,貼補家用,帶上島的儲蓄再多也是要花光的,我2011年上島去,看到那裏還是有人生活得很潦倒的。不記得在什麽雜誌上,我讀過一篇調查報告說,很多當年的嬉皮士們,由於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到了退休年齡,經濟不寬裕,生活得很拮據。
我問過林既然在島上掙錢不易,為什麽不回到她從小生活的城市—達拉斯。當然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重新適應溶入,談何容易?就是心裏想,沒有很大的毅力和決心,也不得不望而卻步。而我的婆婆曽Offer林一份照顧老媽的工作,回家管吃住外,每月三千刀左右的caregiver的工資,比林平時在小島上的收入,高出了幾倍,林拒絕了。林和大多數島上的居民一樣,在小島上過慣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是不願意再回到有很多約束,節奏飛快的大城市去了。
海天一色,海風輕拂,姐弟在海邊帶狗散步,流連忘返。
AE在想要搬到小島來麽?
林也快退休了,沒什麽存款。不過相信上帝凡事自有安排吧,林所居住的小島,空氣清新,天藍海碧,鳥語花香,還遠眺雪山,這幾年成為旅遊避暑聖地,小島房地產瘋長。林離婚後花3萬加元買的小木屋坐著的那塊地現已漲到了三四十萬加元,再漲漲,等到她退休,賣了小木屋坐著的那塊地,搬到加拿大政府辦的養老院,林退休的日子可以過得美美的,大概不會再需要別人的經濟援助了。再說我和AE在美國公司打白領工多年,要是美國經濟再不複蘇,辛苦打工存的401K退休投資繼續下跌的話,我們以後的退休生活,也不知道會是怎樣個前景?許多美國嬰兒潮出生,到了退休年齡的人都不免開始擔心了。不過我拍拍AE的肩膀,安慰他說,他跟著我實在無需庸人自擾,我是誰?我是個有八年土插,和八年洋插這兩碗雜味老陳酒墊底的中國老知青,人生這場筳席中還有什麽酒不能對付的呢?另外,也還要學學他姐美國老知青~嬉皮士的精神,今天不煩明天的事,快樂過好今天就對了。。
不少喜歡這個美麗安靜小島的遊客,來過了,就想在小島上買地蓋度假屋,看看廣告,有賣房的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ZpjW7QHGo
The Brothers Four -Try To Remember - UHD 4K - Lyri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RqA3DSmpc
The Green Leaves of Summer (onscreen lyrics) by The Brothers Four
謝謝您花時間閱讀我的拙文,也請抽空聆聽欣賞The Brothers Four的三首攝人心魄的重唱,暫且讓心靈乘著歌聲的翅膀快樂地飛翔吧,飛去那開滿野花,綠色芬芳的田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場,去看山林中源遠流長的淙淙溪水,和那一望無際,水天一色的海洋,還有那藍天下的皚皚雪山,飛翔的雄鷹,奔騰的駿馬。。飛去那沒有仇恨,槍殺,戰爭,饑餓,眼淚的和平又美麗地方。。。
以下是林的家和小島風光
林的小木屋裏麵五髒俱全,冷暖氣,簡單舒服。前右窗台上放的三個空心小人是林的朋友,島上的嬉皮藝術家作了送給林,安慰她和boyfriend said goodbye, 空心是心碎了的意思,也是心空之後,再重新歡迎新的美好愛情,蠻特別的,介紹一下。
新鮮美味的salmon晚餐,島上東西都要舟車勞頓地運進,所以島上物價都貴的令人乍舌。
林院子裏爬上樹上的花。
島上唯一的Grocery store
島上嬉皮藝術家作的手工quilt 在拍賣
小島餐廳屋頂住著羊,稀罕吧
林中集市
到處掛著沙灘浴巾,在島上的人似乎成天在海灘嘻戲。
島上人還有要作的事,就是躺著聽鳥叫鹿鳴,任海風拂麵,沐浴在陽光裏 z`zzz
原創拙文,請勿轉載,謝謝!
Also wish you all the best.
小溪姐元宵節快樂!
正在讀你的“文革經曆:走出陰影”欽佩你的勇氣,寫出了過去的苦難,才不會忘記,悲劇才不再重演。
進了文學城後,拜訪了不少名博主,看了很多好文章,感覺生鏽的腦瓜開始活泛一些了(後悔沒早點來),我這篇文是舊文重發,這次加了照片和心怡的鄉村音樂,故增色不少(很喜歡文城的這些功能,當然也是從別人家學來的)
以後要好好努力,爭取在練腦同時,也能像你一樣寫出更多有趣的好文章來,也不辜負文學城這一片自由天地。 Wish you all the best.
謝謝分享好文章,願人生靜好!
常會驚歎,有時喜歡一首歌,喜歡一篇文字的同時,也許就跨越了the gaps between two hearts.
林的一些朋友重回”人間“ 也是又要經過一番拚搏的,人常常走上了一條路,就隻能一直走下去了。是自己選擇的就應無怨無悔。在島上住了這麽多年,相信林已有顆淡定的心
你很有眼力,林的那張桌子是她的兒子用飄到海邊的原木作的。她的兒子是在小島上出生長大,是第二代嬉皮,跑到維多利亞讀書,工作了幾年,不喜歡大城市的生活,又回歸小島,他有無師自通的一手好木匠活,現正在小島上自己動手蓋房子。
美國總統尼克鬆1973年簽訂了停火協議,同年從越南撤軍,美越戰爭結束。1975年北越攻克了西貢,越南本土戰爭結束。
您說得不錯,60年代初,70年代初,是有不少美國年輕人反戰,或逃兵役跑到加拿大,在那裏定居,但不太可能跑到中國去的(除非是美國共產黨,一般人去不了的)。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中美建交公報》發表,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中美才正式建交。
當年林的老爸對林的看法就是和您的留言一樣。我也是你這個觀點。她要在小島過自由自在的日子,代價就是放棄物質舒適的生活方式。不能放棄,又不想全職工作,靠父母弟弟給錢是行不通的。林的父母現在都去世了,林也不得不長大了,老媽留了些錢給她,她的房地產增值很多,加拿大福利好,她退休後的生活應該有保障的。周末快樂!
清靜有顆安靜的心,喜歡你筆下流出的文字像山間溪水一樣清澈靈動,在陽光下熠熠閃亮。
小溪姐的大姑子聰穎美麗。
BC 沿海有很多風光美麗、與世無爭的島嶼,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