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唱歌頭聲療法

(2025-05-24 06:23:58) 下一個

我此前講了三講,和看官一起切磋真聲假聲頭聲哨聲音色音域等。我在此群組裏也多次討論了唱歌對身體健康的作用。這次我們再繼續探討頭聲的獲得。


我認為,頭聲應該是顱腔振動,就是大腦殼振動。這是一個聲樂的異端邪說。一般講頭聲,往往是指鼻腔,蝶竇,額竇等空腔的共鳴,顱腔裏邊有大腦,不是空的。但是,我們常識中空腔,其實也不是空的,而是有空氣,即腔壁與腔體介質不同。大腦和腦殼也是不同介質,一個和豆腐一個的介質,一個是骨頭。但一般人都接受胸腔共鳴,所謂胸聲,胸腔內也不是空的,有肺在裏邊。既然可以接受胸腔共鳴,接受顱腔共鳴就不會有太多障礙。其實,這個很好判斷,這是共鳴的振動是可以摸得到的,把手輕輕的放在前額,放在後腦勺,進入狀態的時候,我們就能摸到振動。麵罩歌唱,按照筆者的意見,就應該是顱腔共鳴。

我們看看頭頸的骨骼結構,就會發現,我們氣管聲帶發聲的振動,可以通過頸椎傳導到顱骨。所以,頭聲的獲得,就應該是放鬆喉嚨頸部肌肉等,好讓頸椎振動起來,有頸椎振動傳導到顱骨。


顱骨振動,就和我們敲木魚一樣,引發顱腔共鳴。

我們再看看頭頸的骨骼結構,就發現頭骨其實就是兩大塊,上邊是和麵骨一體的顱骨,下邊是下顎骨,就是下巴骨頭。頭聲的獲得,一定要牙關放鬆,使得顎骨和顱骨脫鉤脫節,不至於拖累顱腔共鳴。所以聲樂最關鍵的功夫之一,就是下巴是自由的,和顱骨沒有耦合。如果下巴不能自由,必然壓抑顱骨振動,無以引起顱腔的共鳴。

頭聲的獲得,感覺就是發聲往咽壁靠,也就是往頸椎骨靠。骨骼的振動傳導是能量耗散最小的。貝多芬晚年耳朵聾了,就是咬著筷子抵著鋼琴靠骨頭來聽音樂的。

頭聲,我說的頭聲,就是顱腔共鳴,對大腦有按摩作用,可以防治帕金森和老年癡呆症。所以,老年人學唱歌,一定要練頭聲的獲得。

中國傳統的理療有按摩,有負壓(拔火罐),有紅外(熱敷)等等。心腦血管病,大多數是血脂太高堵塞血管,尤其是末端毛細血管的堵滯,會導致腦萎縮,腦萎縮導致老年癡呆。振動療法緩解帕金森症狀已經很流行了,網上搜索一下就有。最安全的振動而且是最有效的振動,當然的歌唱的頭聲導致的顱腔共鳴,顱腔共鳴按摩大腦,疏通毛細血管。

退休是人生的新起點,讓我們唱歌,讓我們用頭聲唱歌。唱歌能煥發青春,這是唱歌療法。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