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我曾經講過《唱歌秘笈:解密假聲和頭聲的奧妙》,這裏和大家繼續分享我對真聲和假聲的理解。
發音解剖學認為,唱歌的發聲就是氣息從肺裏出來,吹動聲帶發聲,再通過口腔頭腔等共鳴。這就是發聲三要素:動力(能量),聲帶(震動),和共鳴(胸腔、口腔、咽腔、鼻腔、頭腔等腔體共鳴)。
所謂真聲,就是一個人的特征聲音。比如和小學同學聚會,已經半個世紀沒有聯係了,見麵聊天,每個人的聲音還是和小學時候的聲音一樣,小胖說話的聲音就是小胖的聲音,柳妹說話的聲音就是柳妹是聲音,隻要這樣,小學同學聚會才親切,否則真的沒有意思,因為人都老了,如果聲音都分辨不出誰是誰,回憶往事就沒有穿越感了。
每個人有自己特征的聲音,主要就是由於每個人的聲帶長得不一樣,這和每個人的指紋不一樣是同樣的道理。比如聲呐聽潛艇的聲音,每艘潛艇都有其自己的特征聲音,因此聲呐不僅能識別哪裏有潛艇,還能夠辨認出是哪艘潛艇,聲呐能聽出這是費城號潛艇還是紐約號潛艇。
但是,如果聲帶不發聲呢,那特征聲音就沒有了。不要聲帶能發聲嗎?
小提琴是琴弦(相當於聲帶)震動,弦弓提供動力(相當於氣息),琴箱共鳴。一般樂器都有發音三要素。但也有缺失震動器件的樂器,如海螺。吹海螺就是氣息提供動力,海螺自己就共振了。
和海螺類似的,不要聲帶發聲是可能的。比如吹口哨。如果你聽小胖吹口哨和聽柳妹吹口哨,可能你就分不清誰是誰。沒有特征了。這就是假聲。對不對,當用假聲唱歌的時候,往往是高音,往往失去了特征聲音,不同的歌唱家假聲是趨同的。
說以,假聲發音就靠氣流自己的振動,而非靠聲帶振動。氣流怎麽能自己振動呢,這種現象叫做湍流。比如大風吹到高樓拐角的地方,就發出颼颼的聲音。這個物理實驗是可以顯示的,有些科學博物館就有這種顯示裝置,旋轉玻璃桶裏的液體,速度慢時候是平穩流動,沒有振動,速度快到某個閾值以後,就會產生波動(振動)。比如我們看到橋墩後邊是水,如果流速慢,橋墩後邊就是平穩的流水,但發大水是時候,橋墩後邊就會起旋渦和波浪。
不過,不要聲帶發聲可能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就是這湍流在哪裏振動?很難找。我就不會吹口哨。會吹口哨的人覺得很容易,不會吹口哨的人怎麽學也學不會。而且,吹口哨不能咬字,因為吹口哨是用口腔齒縫的湍流,咬字就把湍流破壞了。因此,假聲的湍流一定是在頭腔裏邊,這樣才能解放口腔,用口腔咬字。
這是我一家之言,算是我對聲音理論的一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