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歐洲大陸之間的奴隸貿易是中世紀早期曆史的重要方麵,尤其是在維京時代(約 8 至 11 世紀)。維京人不僅是劫掠者和戰士,也是參與龐大商業網絡的商人,其中包括奴隸,在古挪威語中稱為thralls。
斯堪的納維亞奴隸貿易
奴隸來源:
維京人主要通過襲擊不列顛群島、愛爾蘭和法蘭克領土來獲取奴隸。
他們還從斯拉夫地區(現代波蘭、烏克蘭和俄羅斯)捕獲奴隸。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內部貿易也發揮了作用,一些人因債務或犯罪而被奴役。
貿易路線:
維京人沿著廣泛的貿易路線運送奴隸,包括北海、波羅的海和東歐河流(如第聶伯河和伏爾加河)。
許多奴隸在主要貿易中心出售,如赫德比(現代德國)、比爾卡(瑞典)和都柏林(作為維京奴隸市場)。
東部貿易路線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世界連接起來,那裏對奴隸的需求很高。
買家和需求:
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和基督教王國都是維京人襲擊和奴隸買家的受害者。
伊斯蘭哈裏發國和拜占庭帝國購買斯拉夫和斯堪的納維亞奴隸,用於家務、軍事服務或勞動。
奴隸經常用於農業、建築和家政服務。
貿易的衰落:
到 11 世紀,隨著基督教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傳播,奴隸製開始衰落。
歐洲統治者,特別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頒布了禁止基督教奴隸貿易的法律。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從維京戰士貿易社會向封建製度的轉變促成了大規模奴隸製的衰落。
中世紀奴隸貿易中斯堪的納維亞、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世界的聯係
維京人,尤其是瓦蘭吉人(東維京人,主要來自瑞典),在連接斯堪的納維亞、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世界方麵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充當商人、雇傭兵和襲擊者,融入更廣泛的中世紀商業網絡——包括利潤豐厚的奴隸貿易。
1. 連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的貿易路線
維京人建立了兩條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向南的主要貿易路線:
東線(瓦蘭吉亞貿易路線)
這條路線沿著東歐的河流——第聶伯河、伏爾加河和頓河——穿過斯拉夫人和可薩人的土地。
它連接著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和伊斯蘭哈裏發國(巴格達、科爾多瓦和北非)。
主要貿易中心包括諾夫哥羅德、基輔和伊蒂爾(可薩汗國的首都)。
西線(北海和伊比利亞半島)
一些維京人在安達盧斯(穆斯林西班牙)、北非和地中海進行貿易和襲擊。
他們與基督教和穆斯林商人都有聯係,用奴隸換取白銀、絲綢和奢侈品。
2. 拜占庭帝國的斯堪的納維亞人
拜占庭帝國是維京商人和雇傭兵的主要目的地。
瓦蘭吉衛隊(拜占庭的精英維京雇傭兵)
拜占庭皇帝招募維京人(主要來自基輔羅斯)加入瓦蘭吉衛隊,這是一支精銳的軍事部隊。
他們擔任皇帝的私人保鏢,並參加了帝國各地的戰役。
許多瓦蘭吉人定居在君士坦丁堡,將拜占庭的影響帶回了斯堪的納維亞。
君士坦丁堡的奴隸貿易
君士坦丁堡是維京人俘獲的奴隸的主要市場。
斯拉夫和波羅的海奴隸因勞動和軍事服務而受到高度重視。
拜占庭對非基督教奴隸的需求幫助維京人維持了對東歐的襲擊。
3. 斯堪的納維亞與伊斯蘭世界的貿易
維京人還與阿拔斯王朝(巴格達)和西班牙倭馬亞王朝(安達盧斯)進行了廣泛的貿易。
伏爾加貿易路線
伏爾加河保加利亞人和可薩人充當維京人和穆斯林世界之間的中間人。
維京人將斯拉夫、波羅的海甚至挪威的奴隸賣給穆斯林商人,以換取白銀、紡織品和香料。
阿拉伯銀幣(迪拉姆)在斯堪的納維亞各地的維京人寶藏中很常見,證明了深厚的經濟聯係。
文化和宗教交流
一些維京人在中東貿易時皈依了伊斯蘭教。
伊斯蘭硬幣、玻璃器皿和絲綢進入斯堪的納維亞,影響了維京人的時尚和喪葬習俗。
北歐人定居在基輔和保加爾等城市,在那裏他們與穆斯林商人混居。
4. 維京奴隸貿易的衰落
到 11 至 12 世紀,有幾個因素導致維京人參與奴隸貿易的程度下降: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基督教化:教會越來越嚴格地限製基督教奴隸的販賣。
阿拔斯王朝的衰落:穆斯林世界的政治不穩定擾亂了貿易路線。
地方勢力的崛起:基輔羅斯和神聖羅馬帝國在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削弱了維京人的控製。
宗教對斯堪的納維亞奴隸貿易的影響
宗教在促成和限製斯堪的納維亞奴隸貿易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基督教傳遍歐洲和北歐世界之後。雖然奴隸製在異教維京社會中被廣泛接受,但基督教歐洲和伊斯蘭世界的宗教變革影響了奴隸的捕獲、交易和最終釋放方式。
1. 基督教在結束奴隸貿易中的作用
隨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逐漸皈依基督教(9-12 世紀),教會在限製奴役基督教同胞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反對奴役基督徒的教會法律:
天主教會長期以來一直反對其他基督徒奴役基督徒,但維京世界最初無視這些法律。
隨著基督教影響力的增強,教皇和歐洲統治者向斯堪的納維亞領導人施壓,禁止買賣基督徒奴隸。
第一次拉特蘭會議(1123 年)和其他教會法令禁止基督徒奴役,這擾亂了維京奴隸市場。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基督教統治者:
奧拉夫·特裏格瓦鬆(挪威)和聖奧拉夫(奧拉夫二世)等國王提倡基督教並努力廢除奴隸製。
在瑞典和丹麥,基督教化導致因戰爭和劫掠而被奴役的人數減少。
轉向農奴製:
基督教歐洲不再實行直接的奴隸製,而是轉向農奴製,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不是完全擁有土地。
這一轉變有助於逐步淘汰維京奴隸貿易,轉而建立封建經濟。
2. 伊斯蘭教在奴隸貿易中的作用
雖然基督教試圖限製對基督徒的奴役,但伊斯蘭世界仍然是斯堪的納維亞商人的重要市場。
對斯拉夫和挪威奴隸的需求量很大:
穆斯林世界,尤其是阿拔斯王朝(巴格達)和倭馬亞王朝西班牙(安達盧斯),對奴隸的需求很大,包括家務、軍事服務和後宮妾。
維京人(通常稱為瓦蘭吉人)利用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等河流進入伊斯蘭世界的市場,出售斯拉夫、波羅的海甚至挪威奴隸。
伊斯蘭教的宗教限製:
伊斯蘭教法(Sharia)禁止奴役穆斯林同胞,但允許奴役非穆斯林,這刺激了維京人襲擊基督教和異教徒的土地。
伊斯蘭世界的奴隸有時有通往自由的途徑,特別是如果他們皈依伊斯蘭教。
一些男性奴隸成為士兵(例如馬穆魯克)或顧問,盡管地位低下,但仍獲得了權力。
3. 斯堪的納維亞奴隸貿易的終結
到 12 世紀,基督教化、歐洲法律改革和維京人劫掠的衰落共同導致了斯堪的納維亞大規模奴隸貿易的衰落。
斯堪的納維亞社會轉變為封建經濟,減少了對奴隸製的依賴。
基督教統治者積極取締和阻止這種做法。
維京人勢力的衰落和歐洲防禦的增強使得劫掠的利潤減少。
盡管歐洲部分地區仍以各種形式存在奴隸製,但維京人主導的奴隸製時代在中世紀盛期已基本結束。
結論
維京人通過貿易、戰爭和外交深深融入了中世紀世界。他們與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世界的聯係對於塑造中世紀早期歐洲的經濟和文化格局至關重要。雖然他們參與奴隸貿易的程度很高,但隨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成為基督教歐洲的一部分,新勢力接管全球貿易,奴隸貿易最終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