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2024 (102)
2025 (6)
科索沃是亨廷頓說的文明衝突的漩渦,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三個信仰文化的衝突漩渦,以往我們會從軍事、經濟、金融考慮國際政治,但是,從科索沃曆史來看,國際政治局勢依賴的最基本的基石之一就是人口結構。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孔德說,人口結構就是命運;人口結構造就經濟大勢和政治大勢。2008年科索沃獨立,亦是科索沃人口結構變化的結果。
008年科索沃宣布獨立,歐盟力挺科索沃,塞爾維亞和俄國極力反對,世界各國或支持,或反對,或彷徨。中國深切關注。科索沃正是亨廷頓說的文明衝突的漩渦,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三個信仰文化的衝突漩渦。巴爾幹半島曆來是政治宗教戰爭的導火索。而科索沃幾乎就在巴爾幹半島的幾何中心。
2008年科索沃宣布獨立
巴爾幹半島在歐洲東南角,東西南三麵環水、被黑海和地中海包圍。西麵與意大利隔海向望,東南角連著土耳其。說是三麵環水,但是伊斯坦布爾海峽最窄處才七百多米,所以說土耳其是歐亞大陸橋。巴爾幹半島最南端是希臘。銅器時代在科索沃居住的是伊利裏亞人。今天的阿爾巴尼亞學者稱阿爾巴尼亞人是伊利裏亞人的後裔,而塞爾維亞學者則稱阿爾巴尼亞人是伊利裏亞人和遊牧族特洛伊人雜交的後代。
公元前300年左右,羅馬帝國占領了科索沃,公元四世紀科索沃是羅馬帝國特洛伊省一部分,受羅馬帝國管轄。公元330年,羅馬帝國崩潰。羅馬帝國期間中東產生了基督教(今天的基督教基本是新教,而初始的基督教後來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兩派)。公元600年,多瑙河北岸的斯拉夫人大量遷移至巴爾幹半島,前南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都是斯拉夫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語言屬南斯拉夫語種,與阿爾巴尼亞語不同,俄語和烏克蘭語屬東斯拉夫語種,波蘭捷克等語言屬西斯拉夫語種。斯拉夫人遷入巴爾幹半島消弱了拜占庭帝國,迫使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1054年天主教和東正教分裂後,阿爾巴尼亞人成了拜占庭的同盟。巴爾幹半島很快被斯拉夫人占領。1190年,塞爾維亞人建立了輝煌的尼曼亞王朝,其政治和文化中心就在科索沃,所以,今天科索沃獨立,塞爾維亞人極力反對,他們認為科索沃是塞爾維亞人的文化發源地,不能從塞爾維亞分離出去。
1389年,奧斯曼帝國打敗了塞爾維亞,科索沃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阿爾巴尼亞人又重新移入科索沃。公元15世紀,大量基督教阿爾巴尼亞人遷移到科索沃,與塞爾維亞人和平相處。逐漸地,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接受了伊斯蘭教,而塞爾維亞人堅持東正教。由於伊斯蘭奧斯曼帝國的勝利,在17世紀末,大量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從科索沃遷移到貝爾格萊德。這是曆史上有名的大遷移,大量塞爾維亞人遷移出來和大量阿爾巴尼亞人遷入,使得科索沃人口結構由塞爾維亞族裔為主變成由阿爾巴尼亞族裔為主。
巴爾幹半島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都是二等公民,備受歧視。他們要交更多的稅,要交出土地和財產才能換取生命保障。直到19世紀奧斯曼帝國才在歐洲強權的威脅下放棄這種對異教徒歧視的法律。而這種歧視的實際減輕發生在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之後。1878年俄國擊敗奧斯曼以後,塞爾維亞人重新回到科索沃。然而,科索沃的伊斯蘭阿爾巴尼亞人對基督教進行大量屠殺,迫使塞爾維亞人大量離開了科索沃。1898年,卑斯麥領導的歐洲強權聯合強迫俄國把巴爾幹半島還給奧斯曼,塞爾維亞人遂被驅逐出科索沃。(今天歐盟挺科索沃獨立有點像是這段曆史的重複)。
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剝奪了非土耳其語種人的政治權力,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都沒有政治權力,科索沃在奧斯曼集權統治下沒有自治權力。1912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人擊敗奧斯曼及其同盟阿爾巴尼亞人,重新占領科索沃,對阿爾巴尼亞人進行清洗。根據1913年的倫敦條約,塞爾維亞人得到科索沃的主權,同時阿爾巴尼亞也有了自己的主權國家,即今天的阿爾巴尼亞共和國。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保加利亞進攻塞爾維亞失敗,塞爾維亞的領土增加了一倍。
1914年,奧地利、匈牙利和德國進攻塞爾維亞,俄國幫助塞爾維亞(斯拉夫兄弟),英法加入戰爭與俄國聯盟。阿爾巴尼亞站在德奧一邊。塞爾維亞人在這場戰爭中死亡十萬,科索沃充滿血腥屠殺。一戰結束後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國(君主立憲)。當時南斯拉夫有一千二百萬人口,其中四十萬為阿爾巴尼亞人,其它基本是斯拉夫人。阿爾巴尼亞人占科索沃人口64%,其中四分之三是穆斯林。1921年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就要求脫離南斯拉夫並入阿爾巴尼亞,遭到殘酷鎮壓。塞爾維亞人試圖遷入科索沃,也遭到阿爾巴尼亞人抵製,至1931年,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依然占人口63%。二戰德國占領南斯拉夫期間,有10萬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
二戰後,1946年,南斯拉夫聯邦憲法承認五個共和國,科索沃歸屬塞爾維亞共和國內。阿爾巴尼亞人出生率特別高,1961年至1971年,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口比例從67%增加到74%。1974年南斯拉夫修改憲法成立科索沃阿族少數民族自治區,但是還是沒有其它五個共和國那樣的地位。南斯拉夫實行市場經濟後,增加了貧富差距和人口流動,至1981年,近10萬塞爾維亞(高學曆)人離開了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口比例升至77%。(和新疆是否有點相似?)
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
塞爾維亞幾個世紀抵抗奧斯曼帝國統治,是東正教與伊斯蘭教的對抗。二戰中德國占領南斯拉夫其間建立的克羅地亞納粹政權得到波斯尼亞穆斯林的合作,殘殺大批東正教塞爾維亞人。納粹鼓勵南斯拉夫的穆斯林的分裂主義行為。在納粹統治下,天主教的克羅地亞和東正教的塞爾維亞矛盾加深,使得穆斯林得以擴張。鐵托時代,穆斯林是按伊斯蘭教劃分的一個民族而其它民族是按種族劃分。這種政策加上少數民族優惠政策使得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不斷從東正教轉信伊斯蘭教,南斯拉夫也因此得到國際上伊斯蘭世界的支持。
1992年波斯尼亞戰爭中,波斯尼亞(穆斯林),克羅地亞(天主教)和塞爾維亞(東正教)都爭奪控製波斯尼亞,美國當時站在穆斯林一邊,因為美國那時候已經在阿富汗站在穆斯林一邊有一段時間了。
蘇聯解體後,東歐各國都采取了西方的民主選舉製度,前南總統選舉時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已經獨立出南斯拉夫了。米洛舍維奇為了爭取更多選票,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區地位(阿爾巴尼亞人選票太少),導致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騷亂並引發內戰。最後導致1998年北約空襲占領南斯拉夫,審判米羅舍維奇,然後聯合國接管科索沃,直至2008年科索沃宣布獨立。
南斯拉夫和北約簽定停火協議,要求北約放棄轟炸塞爾維亞的基礎設施。該停火協議最後成為聯合國1224號決議,該決議要求保證允許戰爭難民返鄉。同時保證各共和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這一條成為今天塞爾維亞稱科索沃獨立違法的根據。
塞爾維亞是北約入侵後製造的又一個失敗的民主國家。領土完整就是不分裂,民主選舉則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喪失自治區地位,科索沃獨立又破壞了領土完整。同時,美國的勸架隻限製塞爾維亞不得動武,但停火後阿爾巴尼亞人繼續恐怖襲擊活動消弱塞爾維亞政權。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的阿爾巴尼亞穆斯林武裝不但製造塞爾維亞的不穩定,而且製造馬其頓共和國的不穩定,目標是成立一個包括科索沃和部分馬其頓的大阿爾巴尼亞共和國。1999年的停火協議顯然並沒有給巴爾幹帶來和平和穩定。聯合國接管8年以來,科索沃成百成百的東正教教堂被摧毀,塞爾維亞人被驅逐初科索沃,使得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口比例由1971年的74%增長到今天的92%。
巴爾幹半島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爭紛之地,是伊斯蘭教傳播到歐洲的同道。1992年波斯尼亞(穆斯林)脫離南斯拉夫獨立戰爭中,克林頓政府準許伊朗向波斯尼亞輸送軍火支持波斯尼亞穆斯林。正如以往得到美國支持到阿富汗訓練伊斯蘭武裝抵抗蘇聯一樣,本拉登也去巴爾幹半島訓練伊斯蘭武裝武裝。1995年波斯尼亞戰爭各方在美國代頓簽署的協議規定伊斯蘭武裝必須離開波斯尼亞,但是,極端伊斯蘭武裝並沒有離開,而且擴散到科索沃和馬其頓,科索沃伊斯蘭武裝襲擊塞爾維亞的事件不斷增加。
以往我們會從軍事、經濟、金融考慮國際政治,但是,從科索沃曆史來看,國際政治局勢依賴的最基本的基石之一就是人口結構。
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孔德說,人口結構就是命運。人口結構造就經濟大勢和政治大勢。科索沃獨立是科索沃人口結構變化的結果。人口有種族結構,也有文化信仰結構,科索沃是兩樣兼有,阿爾巴尼亞族裔和伊斯蘭信仰。類似的例子是以色列,1900年巴勒斯坦土地上隻有少數的猶太人,其後錫安主義者堅持不懈地增加哪裏的猶太人人口,最終成立了以色列國,這和科索沃獨立又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人口。以色列選舉,美國猶太人紛紛到以色列投票,以增加以色列人口統計比例。按種族,或許漢族占世界人口第一位,但是按照信仰文化,則伊斯蘭和英語-基督文化都是數一數二的人口。
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在科首府慶祝獨立
2008年歐洲支持科索沃獨立,今天,難民潮使得歐洲穆斯林人口大增。歐洲的政治,也因此有了新的人口格局。
阿拉伯人在戰場上消滅不了以色列,現在琢磨出來,“在臥房裏消滅以色列”。
以色列境內有很多合法阿拉伯裔人,持以色列護照,是以色列公民。
他們生育率比猶太人高。他們的預測是,總有一天,以色列會變成阿拉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