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國運與大勢

(2023-02-14 08:01:22) 下一個

2023年2月4日,美國F22戰鬥機在大西洋南卡附近海域擊落中國一艘飛艇,流浪氣球事件被推到了戲劇性的高潮,主流媒體把流浪氣球炒作得滿城風雨,搞得美國有如驚弓之鳥,又在其後幾天擊落了空中好幾個氣球。中美敵意陡增,中美大國博弈究竟誰勝誰負,已經是各國製定國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判斷。加拿大自孟晚舟事件開始就一邊倒,在地緣政治中依附於美國。這個國策的基礎很可能是認為美國能夠成功壓製中國的崛起,因此押寶到贏家。因為中國一直對美國和加拿大都沒有敵意,有的隻是中國對美國的敵意行為的適度反應。

如何判斷中美博弈誰勝誰負?以時事而論,突發事件太多,如烏克蘭戰爭,土耳其地震,新冠疫情等突發事件往往給地緣政治局勢帶來劇變,很難判斷。就資本主義製度內生的經濟周期而論,這是中短期的局勢起伏令人難以琢磨。但是,如果我們把大國博弈放到曆史大勢中看,確定性就相當明顯。

什麽是曆史大勢?馬克思認為,曆史大勢就是生產力的進步。馬克思是經濟學一代宗師,在經濟學理論中與亞當斯密並駕齊驅。馬克思和亞當斯密有很多觀點是共同的,其中之一就是分工導致生產力進步。

生產力進步的驅動力在於人類希望以更少的勞動獲得更多的效用。這個經濟學指標叫作生產率,即生產投入越少,產出越多,人類生活水平就越高。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無論是自然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生產率的提高一直是人類經濟行為的衝動,提高生產率可以說是人類從誕生至今亙古不變的規律。

天才的亞當斯密發現,生產率的提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分工。工業革命之前的作坊工匠以師徒傳承手藝,手藝關鍵在於熟能生巧。當作坊規模擴大的時候,一個產品就可以分為幾個工序,每個工人隻專攻一個工序,這大大縮短了學習曲線,工人每個反複操作的就是幾個簡單的動作,這樣生產的產品又快質量又好。當然,作坊規模的擴大需要更大的市場。分工還把生產過程分為若幹的工序,為工業革命機械化鋪平了道路,機器就根據一個產品生產過程需要的幾個分工的工序來設計的。分工帶來了勞動的異化,工人的勞動變成了枯燥無味的簡單重複動作,勞動力失去了勞動者的主觀意識作用,勞動產品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交換,勞動淪落為資本盈利的資源。

英國工業革命起於紡織業,應用曼切斯特河邊水輪動力驅動的紡織機。機器的使用使得產出必須有一定的規模,必須有更大的市場,必要有更多的棉花和羊毛來源。可以說,西方工業革命是發現新大陸後跨大洋貿易的產物,非洲的奴隸運到新奧爾良,奴隸種植園的棉花從新奧爾良運到利物浦港,曼切斯特生產的紡織品銷往全球。當時列強為了工業革命,必須殖民海外,以獲取殖民地資源和市場,以維持機器生產必須要達到的的規模。西方資本主義產生於貿易資本,西方民主政治製度產生於貿易海港城市的資本家自治,產生於漢薩同盟。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立即殖民海外,殖民琉球群島,殖民朝鮮半島,殖民台灣,殖民東北三省。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剝削壓迫殖民地人民的基礎之上。但是,日本占領的海外殖民地和大英帝國海外殖民地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因此,資本的侵略擴張本性從明治維新開始就是日本國家行為的基因。

日本,美國,俄羅斯,德國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起的列強。美國有西部擴張,一下子就從東部13州擴張到了太平洋,有跨大陸鐵路作為其工業革命基礎設施,50州的地域,比很多老牌殖民者的殖民地地域還要大。俄羅斯則中亞和遠東擴張,也占有了大片土地,占有了豐富的資源以支撐工業革命的規模。德日則不然,尤其的德國,海外擴張必然與老牌殖民者發生衝突,因為地球已經被老牌列強瓜分完了。兩次世界大戰都從德國發起不是沒有原因的。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太平天國運動。1900年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占領了北京,但他們不敢也沒有可能把中國分裂成8塊,每個列強占領一塊殖民地。他們不能重複劃分非洲和美洲那種宗主國-殖民地的國際秩序。因為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顯示了中國民間的組織能力,列強隻能借清廷和後來的國民政府的手來左右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即用官僚買辦階級和軍閥作為列強劃分在華勢力範圍的幫凶。美國是最不主張分裂中國的,八國聯軍索取庚子賠款,老牌殖民地模式蛻變成金融殖民模式。1900年後中國海關由國際共管,海關稅收,以及中國中央政府稅收,被用來支付庚子賠款。那時候列強對華政策是“門戶開放”和“利益均沾”。這種模式對於美國、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後起帝國有很多的吸引力,是對宗主國-殖民地經濟秩序的替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權,就是鼓勵殖民地獨立,殖民地獨立把英法老牌殖民地都變成“門戶開放”和“利益均沾”的模式,英法之失就是美國之得。模式變了,分工規模經濟的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就是西方發達國家一樣需要亞非拉的資源和市場來支撐其資本運作規模。最惠國待遇和世貿的國民待遇就是“利益均沾”原則的延伸,一國國家給一個列強降低關稅,就必須給所以列強都降低到同樣的關稅,這就叫最惠國待遇,這就是當年列強“利益均沾”的模式。要求貿易自由,就是“門戶開放”政策的擴展和延續。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全球市場經濟秩序是一個統一的全球大市場,細化了全球分工,提高了生產率,是一種進步,這就是為什麽“民族要解放,國家要獨立”的反殖民運動在二戰中風起雲湧,成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世界大勢。

在世貿規則下,既然有了貨物商品的自由流通,也可以有勞動力的自由流通。美國和加拿大每年都發簽證給墨西哥季節農民工到簽證,海灣石油出口國家大量使用外國勞工。外國勞工的使用往往是種族歧視的土壤,為人販子製造了市場,製造出黑暗的社會問題,與道德規範相衝突。因此,有了資本自由流動的訴求。蘇聯解體以後第一實行的就是資本自由流動,資本自由流動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促進全球經濟繁榮發展,也可以成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洗劫它國財富的渠道。80年代拉美的債務危機,就是壟斷資本洗劫拉美財富之作,把拉美壓在“中等收入陷阱”之內。蘇聯解體後其財富被西方洗劫,就是資本自由流動之功。98亞洲金融風暴,金融壟斷資本洗劫了亞洲大筆財富,這種西方資本湧入亞非拉某國,則該國經濟欣欣向榮,待羊養肥了,資本忽然大撤退,那國經濟倒退十年,一地雞毛。這種金融大戲在二戰後重複上演若幹次。這本來就是金融壟斷資本洗劫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拿手好戲。二十一世紀開初,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破裂,經濟危機在美國,洗劫的卻是美國盟友歐洲的資產。1998-1999的科索沃戰爭把歐洲美元趕到了納斯達股市上,網絡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歐洲美元血本無歸。二十一世紀就是美國反噬盟友的世紀。

話說回來,繼續接著分工促進全球經濟進步的話頭。上世紀末的信息革命忽然把各國距離拉近了,全球化變成了神聖的人類使命,全球經濟進入欣欣向榮,世界分工前所未有。西方國家的很多製造業外包到了發展中國家。生產率的提高,在公司層麵就是效率的提高。如果公司自己生產成本高於市場價格,那就是外包給其它工廠以降低成本。市場經濟隻要保持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行。如耐克和阿迪達斯的核心競爭力是市場營銷,把所有製造都外包了,美國鞋公司不需要在美國製造鞋,隻保留設計和市場營銷即可傲視群雄。服裝也是這樣,如鱷魚牌,隻收品牌專利就可以了,衣廠可以是在孟加拉或者越南。加拿大汽車製造業都是美日資本投資的工廠,加拿大汽車製造業很發達,就是沒有加拿大自己的民族品牌。全球化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是工業大生產全球分工的結果。資本輸出比勞工輸入更人權一點,要高舉人權,不必在國內高舉,高舉就反對他國就行了。2023年1月23日,美國加州農場發生華人槍殺案,7人遇難,就是輸出勞工的悲劇。美國是全球最大的人口走私市場,東歐劇變後有大量婦女兒童被人販子拐到美國做性奴。美國勞動力黑市是人道主義災難。美國資本需要廉價勞動力,但美國在美墨邊境築牆,阻止拉美人偷渡進美國,阻止勞動力的市場流通,美國選擇北美自貿協議,讓資本流入墨西哥攢取廉價勞動力利潤。美國資本投資中國,美國一些白左就攻擊中國沒有人權,不保護勞工,讓勞工廉價勞動,因此美國勞工支持特朗普,聲討中國人權狀況,在這種左右都反華的氣氛下,兩黨一致要製造業回歸美國,搞去全球化,搞孤立主義,這是逆國際分工而動,是逆曆史潮流而動。去全球化,就是肢解社會大生產的國際分工,由此產生了供應鏈危機,由此降低了全球經濟的生產率,降低了全球經濟的生產力水平,導致全球通脹。新冠疫情和烏克蘭戰爭使得美國對華貿易戰導致的通貨膨脹更是雪上加霜。美國對華貿易戰,要脫鉤中國,要去全球化,是當代的盧德運動,是認為中國在全球化的國際分工中收益了,所以要廢掉全球化,這和當年盧德運動中,作坊工匠認為機器搶了他們的飯碗而要砸機器如出一轍。

2008金融海嘯是一個曆史轉折點。和拉美債務危機、98亞洲金融風暴、已經納斯達股市泡沫破裂不同,華爾街出問題了,華爾街壟斷資本沒能利用這次危機快速的收割全球。但帝國掠奪亞非拉的原始基因沒有變,美國2009年就啟動亞太再平衡戰略,瞄準了中國巨大財富,同時用量化寬鬆印鈔的伎倆,如依附在全球經濟身上的螞蟥一樣吮吸全球經濟中的財富。這和2022年美國截斷俄羅斯對歐洲能源供應高價賣液化天然氣給歐洲那種瞬間暴利是不同的,以中國的製造能力,足以供給美國的吮吸而有餘。因此在2008其後十多年間,美國進入了零利率政策(吮吸)時代一直持續到新冠疫情。而在這十多年時間,中國建成了高速鐵路網。即美國以金融吸星大法是可以維持經濟不跨的,但無以阻止中國的發展,全球化的國際分工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2008年金融海嘯,讓中美都認識到中國製造-美國消費的這種國際南北經濟格局已經不可持續,美國從那時候起就致力於製造業回歸美國,而中國則致力於提高內需,加大中國自身的消費。美國要由製造少而消費多轉型為增加製造,中國要由製造多消費少而轉型為增加消費,中美兩國的戰略,誰更容易實現?肯定是增加消費比增加製造容易。因此,2008年以後中國的中產階級迅速崛起,中外都對此歡欣鼓舞,西方有理論認為,中產階級是西方民主製度的基石,中國中產階級崛起有利於中國采納西方民主製度。

好,不跑題,繼續談分工與進步。中國納入世界分工,要從鴉片戰爭開始。有一種觀點,認為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即鴉片戰爭開始就有了列強在中國利益均沾,條約港門戶開放把中國納入西方列強主導的宗主國-殖民地全球經濟秩序。從鴉片戰爭以後的百年屈辱曆史,是中國處於半殖民地的曆史。1949年,在“民族解放,國家要獨立”的曆史潮流下,新中國誕生了。西方不滿失去的半殖民地,美國發表了《丟失了中國》的白皮書,因此有了西方對中國的封鎖。冷戰期間中國更是受到兩霸的封鎖,被排除在全球經濟之外。中國工業化進程難以長足,原因在於沒有大英帝國那樣的海外殖民地市場,在於沒有美國戰後那種金融統治全球的市場。但是,冷戰期間兩大陣營的經濟體是相當的,即市場經濟可以分工,計劃經濟也可以分工。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敵東方陣營的蘇聯計劃經濟,西方30年代陷入經濟大蕭條的時候,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工業化突飛猛進,蘇聯率先送宇航員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深陷越戰泥潭。美國怎麽辦?國力本質是經濟實力。經濟實力本質是生產力水平。尼克鬆訪問毛澤東,開啟了中國重返國際分工的大門,門戶再次開放,但這次門戶開放與鴉片戰爭不同,鴉片戰爭是列強主導中國的門戶開放,是不平等條約下的開放。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自主的開放,是保持主權獨立的開放。美國贏得冷戰勝利,是尼克鬆和毛澤東做的交易,尼克鬆接納中國進入國際分工,中國幫助美國從越戰泥潭中抽身。美蘇主導的冷戰兩大陣營中,美國主導的陣營忽然加入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西方陣營的經濟實力大增。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1984年GDP增長高達7.24%。中國那時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中國加入世界分工的最大優勢就是廉價優質勞動力,改革開放開初的經濟特區模式是“三來一補”,“來料加工”,“兩頭在外”,國外製造業到中國組裝,用中國勞動力。日本經濟也上一個台階,以雁陣模式,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成衣業製鞋業等,轉到了中國。這是一個雙贏關係,中國開啟工業化進程,工業化進程有賴於大市場,大於本國的市場,是國際分工,是生產率提高,是生產力水平提高。中國加入國際分工後先發展成衣業,和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紡織工業幾乎一樣。事實證明雙贏合作是可行的,西方資本在中國盈利,勞動是剩餘價值的源泉,西方資本的利潤源於中國勞動力加入世界分工。

國際分工講究資源稟賦,各國資源稟賦不同,各國文化不同。中國是農耕文化,重生產輕貿易,自古以來就有“重農輕商”的經濟文化。西方資本主義從貿易資本起家,起於航海貿易,西方重貿易。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就是對市場交易的崇拜的文化。在商業實踐中,中國商家重薄利多銷,海外華人喜歡到華人超市買東西,因為便宜實惠,華商多以薄利多銷為生意策略。西人商家重壟斷利潤,要高回報,占據市場壟斷地位要壟斷超額利潤,西人喜歡品牌策略,專利保護,法律程序等保持壟斷利潤的操作。因此,自從中國改革開放參加國際分工以來,幾十年都有這種現象,中國買什麽什麽就貴,中國賣什麽什麽就便宜。原來西方生產的高價商品,一旦變成中國生產,價格就大幅下跌。中國工業化過程推進了全球的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壓低了利潤壓低了價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是轉型經濟,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而市場自由競爭是華盛頓共識,是西方國家鼓勵中國門戶開放的學術共識。壟斷本質是壓製市場競爭的,本質是反市場經濟的,因此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壟斷法。壟斷其實就是一種欺行霸市,就是扭曲市場規則。可以說,中國加入世界分工的工業化進程,強化了全球的市場競爭,完善了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全球市場經濟。

上世紀末的信息革命,大大推進了全球化進程,全球化是華盛頓共識一部分。貿易促進分工,促進經濟增長,貿易對貿易雙方有益,這是兩百多年前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重要結論,也是人類曆史的經驗。各國人均GDP的提高與出口貿易正相關。本世紀個高科技發展,是知識密集型經濟,知識密集型經濟有規模經濟效應,即知識的使用不會減小知識的價值。一個設計,生產100個產品是這個設計,生產100萬個產品也是這個設計。但一個高科技產品設計的研發成本的很高的。高科技產品不僅需要國際分工合作,更需要國際大市場。國際分工體現在國際貿易中中間產品電話零部件的貿易量增加了。一個產品往往使用了許多國家的零部件或材料。很難有一個高科技產品完全由一個國家生產。計算機設計在美國,芯片生產在台灣,組裝在東莞。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大大提高了中國市場購買力,使得中國成為高科技產品不能忽視的市場。蘋果平板多次在中國首發,離開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基本不存在。哪個品牌蔑視中國市場,就有被擠出市場的風險。智能手機鼻祖黑莓不進入中國市場,導致黑莓完全退出智能手機市場。

如今,在中美博弈中,美戰略是去全球化,去市場競爭,要把中國排除出全球產業鏈,要把芯片產業鏈全部搬進美國,這是逆全球大勢而行的現代盧德運動。中國今天是堅持市場開放,堅持全球化,是順應曆史大勢。特朗普加高中國商品的關稅,沒有減小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反而增加了貿易逆差。台積電搬到美國,放棄中國市場,放棄中國市場無異於自殺。台積電投資400億美元在美國建3納米晶圓廠,3納米芯片是軍事敏感產品,隻能賣給美國軍工集團,市場及其有限,這種投資沒市場支撐,隻賠不賺。離開全球市場的產業在國際分工的今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高科技更依賴全球市場。2021年中國的電動車市場是全球市場的53%,2022年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全球市場的60%, 丟掉中國市場就等於丟掉全球市場。但是,加拿大電動車產業的國策是去中國化,這種以地緣政治選邊站隊的做法嚴重損害加拿大國家利益,重蹈黑莓手機衰落的覆轍。中國網民是美國的三倍多,離開了中國市場,人工智能聊天平台就不能持久。中國有9億人口使用手機,中國移動支付普及率全球首屈一指。 工業4.0需要大數據,中國人口眾多是大數據的優勢,深度學習需要多人使用,中國人口眾多是優勢。

什麽是製裁?市場不準入是製裁,因為丟掉市場就丟掉了規模,就沒有了分工基礎,就失去了工業進步的能力。中國14億人口是實際上最大的統一市場,有統一的文字。印度人口超過中國了,但是,印度又幾十種語言,是拚音文字,市場統一程度遠遠低於中國。歐盟人口是中國的一半,而且有英語、德語、法語等等,市場統一度低於中國,產品說明書都要好幾種文字才能進入市場。

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是資本的市場運動,由產業資本變為商品資本變為金融資本如此周而複始不斷擴大。但美國以國家機器粗暴幹涉全球產業鏈,規定芯片在哪裏生產,隻能賣給誰,這種做法就是摧毀資本主義。美國軍工集團和金融壟斷資本正在顛覆過去幾百年來的西方資本主義。美國去全球化,是縮小了自己的市場。工業4.0是智能革命,智能革命的很多技術不是給終端消費市場的,而是給製造業市場的。製造業技術革命是智能革命的最大市場,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大國,是工業4.0最大的市場。即便是終端消費產品,如電動車,中國也是首屈一指。以經濟學理論而看世界大勢,大勢在中國一邊,不在美國那邊。

馬克思和亞當斯密都是西方經濟學家,以上以分工論進步完全是西方理論。難道西方智庫就看不到這個大勢?不是的。他們還有一套地緣政治理論,有一套強權政治力量,認為美國是當今最大的軍事強國,可以玩零和博弈,而且還能贏者通吃。中國軍事力量雖然和美國無法比,但中美是有核互毀能力的。美國想要改變核互毀格局是非常困難的。美國搞全球導彈防禦係統,就是要摧毀中國的核互毀能力,但是,中國很快就研發了超高音速導彈,可以直接突破美國全球導彈防禦係統。為什麽一個流浪氣球搞得美國草木皆兵歇斯底裏?應為他們的全球導彈防禦係統原來是一個紙老虎,氣球在美國上空飄了幾天美國都沒有辦法。中國的殲20不少性能超越美國F35。美國不是科技全球領先嗎?為什麽中國超高音速導彈和5代戰鬥機能追上美國呢?原因是流體力學是非線性方程,美國科技再先進,沒有大風洞做實驗就難以研發出超高音速導彈和戰鬥機。中國是製造大國,中國是電力大國,中國有世界上功率最高最強的風洞,有了這個風洞優勢,中國超高音速導彈和5代6代戰鬥機就會領先美國。這是工程技術能力問題。中國有這個工程技術能力,而美國沒有。美國首都華盛頓為什麽會有越戰墓地和韓戰墓地?韓戰和越戰是美國失敗的戰爭,是美國絕無僅有的兩場失敗的戰爭,都敗在紅色中國手下。美國從來沒有打贏過一場與中國為敵的軍事戰爭,即便在紅色中國還處於胚胎狀態時,在解放戰爭時期,美國也失去了中國,美國支持的蔣介石也敗給了毛澤東。

新中國的曆史證明,美國無法以軍事戰爭讓紅色中國屈服。那麽,西方智庫建議的國策為什麽還是一邊倒支持美國呢?難道西方智庫學者連這點當代史的知識都沒有?或許他們還心存僥幸,認為美國雖然無法戰勝紅色中國,但可以把中國變色,把紅色中國變成藍色中國,那不就可以戰勝中國了嗎?這就是顏色革命,就是和平演變,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戰線。2019年香港暴亂,就顯示了美國顏色革命的威力。意識形態領域中美以前不是沒有交過手,新中國建國後,毛澤東就在全球反對霸權,支持了美國黑人的民權運動,聯合國恢複紅色中國合法席位就是中國在意識形態領域戰勝美國的果實。美國顏色革命在阿拉伯之春,在烏克蘭橙色革命等屢屢得手,可謂所向披靡。但是,為什麽在中國就失敗了呢?89年嚐試了一次,為什麽沒把中國變色,倒是變了蘇東的顏色呢?實際上,美國顏色革命和平演變的雕蟲小技在中國已經無能為力了,因為中國已經經曆過十年的“反對一切權威”,“砸爛公檢法”的無政府主義狀態,其規模深度廣度都遠超所有美國顏色革命之總和。有了這十年的經曆,中國人懂得法製的重要,中國人更珍惜和諧而反對動亂。中國有偉人,早就布下了江流石不轉的八卦陣,讓美國的顏色革命對中國無可奈何。中國自“韜光養晦”以來在意識形態領域就一直避戰,但美國堅持冷戰思維,非要把中國拉入意識形態領域戰場,估計中國也躲不過這場戰爭,估計中國更不會敗在這場意識形態領域的戰爭。講人類良心還是虛言假意?講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美國優先?講公理還是強權?是順應曆史大勢還是當代盧德運動?這些都可以用來判定意識形態領域戰爭的勝負。

美國如今使用的是假道伐虢的策略,台麵上糾集盟友圍堵中俄,實際上的經濟上收割盟友。美國2022年收割歐盟吃相難看,如今以國家安全為由收割日、韓、台的芯片產業。西方有沒有明白人?肯定有,但無法發聲。

美國在衰落,中國在崛起,這是曆史大勢,是以西方古典經濟學社會分工理論為基礎觀察到的曆史大勢。美國在去全球化,在縮小市場,在弱化國際分工;而中國以區域全麵經濟夥伴,以金磚組織,以一帶一路在加速全球化,在擴大市場,在強化國際分工。是追隨美國一起衰落,還是與中國合作共贏發展經濟,這是世界各國領袖製定國策的必選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