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乾一:乾者德也

(2022-12-26 07:47:29) 下一個

《周易》是群經之首,是華夏文明文化核心。《周易》乾卦是周易提綱挈領的一卦。王夫之是中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把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推到最高峰。王夫之的《周易外傳》乾一,簡要地概況了他的哲學思想核心:人本主義。

圖:王夫之《周易外傳》乾一第一段。

“道,體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者也。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數,數資乎動以起用而有行,行而有得於道而有德。因數以推象,道自然者也,道自然而弗借於人;乘利用以觀德,德不容已者也,致其不容已而人可相道。道弗借人,則人與物俱生以俟天之流行,而人廢道;人相道,則擇陰陽之粹以審天地之經,而《易》統天。故乾取用之德而不取道之象,聖人所以扶人而成其能也。蓋曆選於陰陽,審其起人之大用者而通三才之用也。天者象也,乾者德也,是故不言天而言乾也。”這是《周易外傳》乾一第一段。這一段解釋為什麽此卦的卦名為“乾”。

王夫之認為,卦象是天象,“乾”是德。這是直截了當的人本主義哲學,人認知宇宙,為的就是有正確的行為,就是德。德是對人的行為的一種規範,就是正確地做正確的事情。王夫之不認為有離開人的行為的學問,人對世界的認知就是要改造世界,要世界為人所用。

道:人之所以能利用自然資源,就在於有道,就在於世間萬物萬事有道。體乎物而生天下之用。用,就為人所用。“道,體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道”必須是以“物”為載體,而且使得物能為人所用。道體乎物,就是一種唯物主義思想。而“生天下之用”,就是一種人本主義思想。

現代哲學流行西方學術範式,把世界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範疇。以這兩個範疇來劃分,則“道”屬精神範疇,“物”屬物質範疇。哲學主命題之一就是“世界是什麽”?這個叫作本體論。認為精神是世界本質的,稱為唯心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本質的,稱為唯物主義。但以王夫之的哲學觀點,世界本質並無物質或精神誰先誰後的問題,世界本質就是道和物相互依存的。沒有物則無以體現道,沒有道則無以為人所用。所以,把王夫之哲學劃分到唯物主義哲學範疇是不正確的。王夫之的哲學是人本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人本主義哲學。其哲學的核心不在世界是什麽,不在世界怎樣運動,而在於世界怎樣為人所用,人怎樣認知世界以到達“德”:正確地做正確的事情。

王船山的本體論一開始就界定到人可以認知的世界。當我們談論世界是什麽的時候,認知世界的主體是人,我們談論的世界是人可以認知到的世界,而認知世界是為了利用世間萬物。唯物主義認為有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而且物質是第一性的。唯心主義認為有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精神世界,而且精神是第一性的。“因數推象,象自然者也,道自然而弗借於人”。王夫之這裏講了一個求道的方法,“因數推象”,細心計較事物之間的關係。“道自然而弗借於人”就有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這個客觀存在是一個“道”與“物”的渾然存在,並沒有什麽精神第一和物質第一的問題,精神和物質是同時相互依存的。我們現在講的人類存在之前存在的客觀世界,也是現在人類認知到的世界。如果我們認為宇宙間即使沒有人類,宇宙也是客觀存在的,呢麽,這個客觀存在也是人類認知的存在。脫離了人的認知討論客觀世界,或者脫離精神的物質世界,在王夫之哲學裏都是不值得討論的。人能討論的事物隻能是人可認知的事物,因為討論過程就是一種認知過程,思考過程也是一種認知過程,知識的積累也是一個認知過程,這些都是人類精神活動。在人類文化中,不存在脫離精神的客觀事物,隻存在人類認知的客觀事物,而認知就是一種精神活動。

“數資乎動以起用”,就是今天講的量化管理問題。沒有量化,就無以管理。人利用自然界資源,必需有計劃,要有計劃,必需量化。中國古代作為農業大國,最重要的量化就是曆法節氣,沒有曆法和節氣的數量化,就無以管理農業。“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數,數之乎動以用而有行,行而有得於道而有德”。“德”是一種道德規範,人有德就得遵循道,就得認識客觀世界的“物”與“道”。這裏有一個知行合一的理念,王夫之的本體論是關於人的道德的本體論,就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本體論,認知這個世界是為了行,而這個行要循乎道,合乎德。人類使用工具加工資源變成器物,要根據資源的特性,象,並運用數,長短高矮輕重等數的概念,才能成器。要使得這個活動,行,成功,不僅要遵循客觀規律,道,而且要有益人類,德。

西方知識體係講到認識世界的客觀性的時候,是價值中立的,即知識的積累可以用於惡也可以用於善。但王夫之哲學是有價值的,認識世界。知識的積累,必須循乎道,合於德。如果“用”有於損害人類福祉,那不就叫“用”,而叫作“害”。在天為道,在人為德。所以,道是這樣一種客觀規律,這種客觀規律有益於人。中國人講“道德”,講“天人合一”,即要做正確的事情,並且要正確地去做事情。

“乘利用以觀德,德不容已者也,致其不容已而人可相道”。“相”是審視的意思,如伯樂相馬。儒家以修行育德,以學習求道,德是循乎道的行為,“乘利用以觀德”就是今天講的“實踐出真知”,是要從改造世界以造福人類的活動過程中得到對世界的認知。王夫之這段文章是議論《周易》乾卦,乾卦的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就是天是運動的。在天為道,在人為德,所以,道是運動的,德也是如此,因此有“德不容已”。“已”,就是已經,結束了;“不容已”,就是“自強不息”,求道是一個不能停止的衝動,是“自強不息”。王夫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合二為一的。正確認識了世界就是為了正確的人生。正確的人生就得有自強不息的求道的精神。這是人本主義哲學的原則,就是一切學問都是為了人的自我完善。

“且夫天不偏陽,地不偏陰;男不偏陽,女不偏陰;君子不偏陽,小人不偏陰。天地,其位也;陰陽,其材也;乾坤,其德也。材無定位而有德,德善乎材以奠位者也,故曰“天行健”。行則周乎地外、入乎地中而皆行矣,豈有位哉?是故男德剛而女德柔,君子德明而小人德暗。男女各有魂魄,君子小人各有性情。男不無陰,而以剛、奇施者,其致用陽;女不無陽,而以柔、偶受者,其致用陰。是故《易》之雲乾,雲其致用者而已。” 這是《周易外傳》乾一第二段。

王夫之不認為有客觀的天陽地陰,男陽女陰。而隻有正確的德行定位的天陽地陰和男陽女陰。咋看起來,這完全是唯心主義哲學,就是佛教的境由心造。但這也是人本主義哲學的原則,王夫之講的世界,是人類行為作用於的世界。我們講天陽地陰,是農業文明正確使用天時地利的陰陽。王夫之的本體論,就是人在宇宙中正確地做正確的事情的本體。中國文化講“福”,無論貧富貴賤,正確使用處置財富才是福。揮霍無度,穿綾羅綢緞也不是福。粗茶淡飯,有一顆道心就是福。財富是勞動的積累,需要珍惜,揮霍無度,暴殄天物,就是把寶貴的東西當成不值錢的東西,就是不得位,就是無德。這與科學界的認識論完全不同。科學界講物質的特性,是不依賴人的特征,如石頭是硬的,木頭是軟的,這和人沒有關係。但王夫之不這樣認為,王夫之說石頭木頭無所謂軟硬,隻是在人正確的使用木頭石頭做建築材料或者築壩灌溉農田的時候,石頭才有其硬的作用,木頭才有其軟的作用。可見,王夫之的哲學特別強調實踐性,拒絕象牙雕裏的經院哲學。這是人本主義哲學的原則。不為人所用的陰陽就不足以談陰陽,不為人所用的高低長短輕重就不足以談高低長短輕重。

王夫之還批判了老子“道生萬物”的唯心主義哲學。老子認為道先天地生,認為“道”這是精神實體是宇宙萬物的根源。王夫之認為天地運行體現了道,體現了客觀規律,並不存在脫離天地運行而孤獨存在的“道”。王夫之哲學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道(心)與天地(物)並行不悖,沒有先後。王夫之的哲學是人本哲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