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聲樂之共鳴

(2022-06-09 19:40:30) 下一個

我第一次聽說唱歌要用共鳴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了。那那時我剛進工廠做學徒,一個工友就跟我說起這個事,說什麽低音用胸腔共鳴,高音用鼻腔共鳴。半個世紀以來,這個共鳴對我一直是個迷,直到我跟沈老師學唱歌。

回想起來,用共鳴這事其實生活中是經曆過的。小時候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還是有自留地和小商小販補充的。那時候小商小販是挑個扁擔叫賣。我們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叫賣醬油的。他挑兩壇醬油,一邊走一邊吆喝:“有豉油賣,買醬油了。”前邊半句用的粵語,後邊半句用的普通話。那是有調的,叫得一裏遠都聽得到,那肯定是用共鳴嗎,要不一天下來,嗓子不就叫啞了嗎?叫賣的還有收破爛的,閹雞的,補鞋的,爆米花的,還有就是《紅燈記》都演過的“磨剪子嘞,鏘菜刀”。這些小商小販豐富了我們小孩的生活,我們一聽到這些叫賣,一定出去圍觀。圍觀最刺激的是爆米花,最期待的就是那“嘭”的一聲,空氣立馬變得香香的。

工廠其實也有,第一次學輪大錘,師傅就教導要吆喝一聲,說出氣才有力,所謂力氣力氣。我們把自己製造的天車運到生產車間的時候,都是大家用杠杆一步一步撬過去,那就得有人領頭打勞動號子。一人吼一聲,大家一起應一聲,就和輪打錘那樣,大家一起出聲一起出力。不是誰都能領號子的,那領號子的肯定用了共鳴,聲音嘹亮呀。

在農村分校上山砍柴草的時候,不能紮堆砍,肯定是分散的。四下看荒山野嶺一個人都沒有,吆喝一聲“哦........哦”,回蕩山穀,附近同學聽到了也吆喝一聲,相互就知道附近有人了,就有了安全感。山歌就是這樣唱的呀,這山唱到那山和,天高山遠的,不用共鳴,肯定傳不了那麽遠。

但是,我就學會這一吆喝,還不是每次都吆喝得出來,吆喝不出來還得學,那事關生命安全呀,山裏遇到什麽事吆喝一聲就相當於打911。我隻能用力氣才能發很特定的一個“哦......哦”聲。後來跟沈老師學唱歌,就試過找這個共鳴,但沒用呀,發那個音時喉嚨僵得咬不出字來,唱歌時一點都用不上。一次,跟著沈老師練伸舌頭哈氣,忽然那聲音就驚喜而出。原來這共鳴不是用力氣去共鳴,而放鬆了舌頭根輕鬆就出來了。追求共鳴了,咬字就咬不出來了。輔音都在唇齒之間,元音都在口腔中間,共鳴跑到咽喉裏,老師就批評了,不對不對,聲音都吞進去了。往前,往前,我一往前,就沒有共鳴了。最近好像又有點領悟了,要共鳴,還要往前,就是沈老師說的往眉心唱呀。

記得我和朋友在黃山蹬上天都峰後,就往玉屏峰走,來到玉屏峰山腳時,腳下就是一條陡峭的石梯路,石梯是一條條花崗岩鋪成的,也就是一米來寬,兩人並行還可以,三人並行就危險了。石梯在懸壁中間,右邊是九十度垂直峭壁,左邊是九十度深淵,石梯坡度和一般樓房裏的樓梯差不多,深淵雲遮霧障,遠處蓮芯峰就像是雲海上的一個浮島。
忽然,我們看見前麵有兩個壯漢抬著一條鋪路的花崗岩上山。用竹杠抬東西我見得多了,但這條路是無法用竹杠抬東西的。如果橫著抬,左邊的人就得被擠到深淵裏,如果一前一後抬偌大一塊石頭,後邊的人就無法舉步。但見這兩個狀漢,赤裸著上身,兩人肩靠著肩,各自站在路兩邊,組成一個“人”字形,每個人個自重心都在自己的腳外,都要靠對方的肩膀頂住才不至於倒下。在兩個肩膀上扛著一根一尺來長的短棍,就像一根奇粗的擀麵杖,擀麵杖下用繩子掛著那條花崗岩石料。


我們空手登山就夠累的,但我們累了還能休息,這抬石頭上山一定會更累,但中間是不能休息的,因為石料一放下就得滾下山,所以,這石料必須一口氣抬上玉屏峰。隻見這兩個壯漢將石料往前後方向晃起來,每次石料晃到前邊最高點時,他們就登高一步,然後紮穩馬步捏著勁道,讓石料大幅度再往後晃蕩。大石頭晃一個來回,壯漢就登一步階梯,兩壯漢唱著號子,用號子節奏協調動作,用號子出氣發力。這是人體肌肉組成的一個結結實實的三角形,三角形下麵一塊巨大的石料擺動著。號子聲激越豪壯,這不是以前我在工地聽到的那種幾個簡單音調的重複號子,而是跌宕悠揚的旋律,兩人一唱一和,高呼低應,吆喝出對位和弦的二重唱。這號子聲是氣力運行自然之聲,是純陽的丹田之氣,至純至壯,天然樸實。號子聲被右邊石壁反射出去,再被蓮芯峰回蕩回來。這蒼穹就是歌廳,這青山就是舞台,我就置身在這人生戲劇高潮當中,全部身心都沉浸在這優美雄壯震撼人心的號子聲中,不知道我朋友在哪,不知道山上遊人在哪,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我不由自主地跟隨著這渾身是勁的人體三角形,跟隨著這壯觀的石擺,一步一步不知不覺地到達了玉屏峰上。到玉屏峰後,兩位壯漢就將肩上的石料卸下來,放到一堆石料中,然後走出來。待壯漢們離開石料堆走了十多步以後,我才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來,才發現我的朋友,還有其它六七個遊人,都和我一樣還呆呆地站在原地不動。

那勞動號子,絕對是共鳴發音的應用。那共鳴不僅不費勁,而且還助力,還協調勞動合作。可惜我不懂樂理,不會譜樂,如果當時我能把黃山號子譜下來,今天一定有一首激動人心的旋律流傳於世。大家注意到沈老師最近要大家跳這練嗓子了嗎?力氣力氣,用力才能出氣,這是有生活經驗基礎的。

再論唱歌的真聲和假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