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忠闊南海建邦業
義凝西洋整山河
乾隆盛世,天地會起義,敗多勝少,閩粵洪門舉義很多時候都備有萬一失敗就出海的計劃。乾隆五十二(1787)年十一月十二日,福建漳浦張媽求領導了洪門天地會起義,就計劃留有後路,約定起義失敗則奪商船出海,到台灣投奔林文爽的天地會起義軍。無奈起義失敗太早喪失出海機會。嘉慶四年(1789)七月初七,林添申與符老洪等七人在廣東肇慶歃血鑽刀結拜設天地會,七月八月兩次結拜百餘眾,揭竿起義,起義失敗後符老洪投奔廣東烏石二的海上武裝,被封為典司軍師。福建廣東打魚和海商比較發達,一些洪門起義失敗後借船出海,下南洋安家落戶。
1787年1月16日(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廿七日)台灣發生了林文爽領導的洪門天地會起義,規模宏大,曆時一年零三個月。林文爽起義失敗後,大批洪門兄弟從台灣及閩粵沿海逃亡到南洋各地。廣東四邑人在緬甸建立三合會義興堂,馬來西亞有海山堂和義興堂。1825年,馬來西亞檳榔嶼有四個洪門堂所。1826年,馬六甲洪門三合會有4000會眾,幾乎都是廣東人。1828年,馬來亞諸邦華僑礦工有上千人,分為9個公司,公司是按照西方殖民社會製度,內部組織還是天地會組織。
話說乾隆末年,閩粵天地會起義風起雲湧,此起彼伏。廣東嘉應州(今天的梅州)葵嶺村有一好漢吳元盛,他身材雄偉,行俠仗義,周圍土豪都就怕他三分。他得知毗鄰葵嶺東北十裏左右的石扇鎮上有個文武雙全的羅芳伯,雄韜偉略、嫉惡如仇,就聯絡羅芳伯一起設立了天地會聚盛堂。他們召集四方豪傑聚集起義,然人多口雜,機密泄露,未及舉事就遭到清廷圍剿,他們遂帶百餘死黨於1772(乾隆三十七)年,流亡到曾母暗沙南邊的婆羅洲的三發,即今天印度尼西亞加裏曼丹島的Sambas。閩粵沿海是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衝突交融地段,洪門會所翻譯成英文名稱時,都譯為公司,聚盛堂到了婆羅洲遂改名為聚盛公司。
婆羅洲三發在婆羅洲西北角,與馬六甲海峽遙遙相對,是鄭和下西洋必經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就是三發西邊的洋麵,“下西洋”就是從婆羅洲西出馬六甲海峽。天地會聚盛堂來到三發的時候,華人已經在當地種植水稻、胡椒、咖啡、椰子,開金礦和鑽石礦有上百年了。當時的婆羅洲正是亂世出英雄的時候。那裏華人各個天地會堂口、當地諸酋長部落、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經常為金礦開采和農作物種植而發生武裝衝突,處於群雄並爭的局勢。聚盛堂上岸之時,正值勞仔人在坤甸(Pontianak)暴亂,羅芳伯與婆羅洲蘇丹結交後,蘇丹提供軍備,譴派羅芳伯率領天地會出平定勞仔人暴亂。羅芳伯平亂大勝而歸,蘇丹遂與羅芳伯結拜為兄弟。天地會也因此在坤甸有了自己的地盤。
坤甸地處婆羅洲最長的河流卡普阿斯河入海三角洲,但逢渡河,戴燕(Tajian)酋長國王都要征稅。當時戴燕酋王非常殘暴,橫征暴斂苛捐雜稅,搞得民怨鼎沸。戴燕在坤甸東邊百餘公裏,地處卡普阿斯河上遊,吳元盛以獻稅金為由,前往戴燕,刺殺了戴燕王,不料被戴燕王後帶兵圍困,羅芳伯得知後立即從坤甸發兵,擊敗戴燕圍軍解救了吳元盛,吳元盛遂取而代之成為了戴燕王。
1776年,羅芳伯平息了華人之間各公司(堂口)之間的內鬥,一改華人一盤散沙的局勢,合十四家公司為一個大公司:蘭芳公司(LaFang)。蘭芳公司旗下有近四萬華人,加上當地土著,蘭芳公司管轄有11萬人口,其地域包括萬勞(Mandor)、山口羊(Singkawang)、邦戛(Pemang)和南吧哇(Mempawa)等廣大領土,勢力之大,在婆羅洲上與蘇丹和荷蘭東印度公司成三足鼎立之勢。
公司者,在18世紀就是一個獨立王國,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和加拿大的海灣公司等,都有自己的武裝、貨幣和行政機構。1777年蘭芳公司改為蘭芳共和國,羅芳伯出任蘭芳共和國第一任“大唐客長”,製作公司旗幟,上書“蘭芳大總製”。 蘭芳共和國就是洪門和順堂,完全按照洪門製度運作,官分“甲大”、正副“書記”、“尾哥”、“老太”等。總長由選舉或者禪讓交接,先後有過15任總長。蘭芳共和國曆經百餘年,1888年被荷蘭殖民者所滅。吳元盛為戴燕國王以後,延續了酋長世襲製度,百年後亦被荷蘭所滅。
南洋還有一處華人聚集地就是新加坡。新加坡在1841年就有洪門上萬人。1850年,新加坡華僑有27988人,其中兩萬多是洪門兄弟,占當地華僑70%多。孫中山革命時期多次到南洋,在新加坡建立了同盟會南洋支部,現在新加坡依然保留了同盟會南洋支部舊址:晚晴園。抗戰時期,著名僑領陳嘉庚在新加坡建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為抗日戰爭籌集了4億元國幣的外匯。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幾萬華人慘遭屠殺。1967年新加坡建立了和平紀念碑,紀念日占時期死難的平民。上世紀六十年代,全球掀起反華風潮,以印尼反華為最。在反華風潮中,馬來西亞種族主義抬頭,國會修改憲法,將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開除出馬來西亞,新加坡被迫獨立,成為海外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
洪門散入海外去國離家,患難互助和抗暴平權就成為洪門的主要任務。華人初到異國他鄉,互助抗暴維護權益的組織形式主要是洪門。如新加坡和加拿大早期,70%和華人都是洪門。洪門堂口之間,亦有內鬥。如羅芳伯那樣能夠消除內鬥團結一致的時候,華人政治勢力就強大,強大得足以立國。和走西口、闖關東一樣,下南洋、赴金山也是曆史上重大的華人遷移事件,洪門在下南洋、赴金山過程中,為華人落地生根,對當地政治經濟做出貢獻,團結互助共赴患難,起了組織華人團結華人的重要作用。曆史經驗證明,團結就是力量,組織起來的華人政治地位就高。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洪門為華人在海外立足立下了不朽功勳。
圖:新加坡同盟會南洋支部舊址晚晴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