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講過日本等級規範的問題
即一個人,對上司一定要恭謙,對下級一定要有架勢。這是日本日常生活的中每個人每天都是如此。五分鍾前對上司畢恭畢敬,回到家就對老婆吆三喝四。《菊與刀》第三章【各得其所】對這種現象有全麵闡述。
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就是認為天皇等級頂端,日本人則是天皇之下卻在其它民族之上。美國投了兩個原子彈,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樣美國就在日本之上,中韓還在日本之下,這不是理論推理,而是今天實實在在的日本國民心態和外交姿態。日本人的世界觀就是一個等級世界觀,平等在日本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日常生活總也是不存在的。
這種日本等級心態我們在現實中可以看到,在《菊與刀》中也有闡述。我們可以說日本文化就是如此,是一種客觀現象。我在
《菊與刀》還講到日本文化是唯心主義文化,認為精神可以戰勝物質,所以,既便日本武力不如對手,日本一樣會開戰。即所有信息表明日本沒有勝算的情況下,日本發動戰爭的可能性並不會減少。
所以,中國要和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一樣,不要指望日本不會重演偷襲珍珠港事件,而是必需準備一戰而打到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不能有中間的停火談判。我們不能改變日本文化,不能改變日本等級觀念的世界觀,但是,可以改變中日等級位置,這是美國做出的榜樣。
《菊與刀》百度就能找到電子版,免費下載,關心中日關係的人都應該讀一讀。
你不能代表所有的人說: 都是盲人摸象啊,
我強調的一點是"本性難移", 所以說: 人民的基本個性,和它的國民性,變化是緩慢的.
如 --
中國人的大而化之, 日本人做事比較確實,敏感;
中國人專注自己, 日本人會考慮到別人;
中國人不太願意守規矩, 日本人已經養成了守規矩的習慣;
...
所以,在中國的機會很多,因為有很多需要改進工作必須要做.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4771/201408/6551.html
擅長拿日本人的文章批評中國文化,很有點魯迅的氣質,還隨意刪除不同於他的意見評論,很有一幫追隨者。他也是你們了解日本文化和思維的好地方。
http://www.amazon.com/Emperor-Matthew-Fox/dp/B00EIBUW3C/ref=sr_1_1?ie=UTF8&qid=1407511377&sr=8-1&keywords=emperor
至於《菊與刀》是本誤人子弟的垃圾書,尤其是其中對罪感文化恥感文化的荒唐論述
是啊,日本人自己寫的,美國人寫的有關當代日本社會和文化的書不可勝數,中國人卻還在念念不忘1947年的《菊與刀》,而其作者連日本都沒有去過,隻是采訪在美日本僑民。這不是低估此書的價值,而是對中國人知識老化的擔憂。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人都是盲人摸象,都有局限性。如何能更客觀一點,這就是擺在所有想研究問題的人麵前的問題。我認為,一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各種意見都應當聽,絕不能符合自己胃口的聽,不符合的就排斥。二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120年前日本人到中國摸得一清二楚,可當時的清國人想當然,戰未開,勝負已定。現在到日本的旅遊的人很多,經常和他們交流,幾乎每個人都對日本有不錯的評價。這就是全球化給人類的一個非常好的禮物。
鄧小平曾論述過好的製度與壞的製度對人的影響,這一點我是讚同的。中國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中國人變得勤快,也證明了這一點。日本文化在中國隋唐以後,基本上學習了中華文化比較優秀的部分,近代脫亞入歐又學了歐洲的先進文明。在自身的文化、中華文化、歐洲文化三者的融合上取得進展,在歐美以外的地區實現了民主憲政。當然也有負麵的影響,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二戰之後,美國人對日本文化進行強行洗牌,這些都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日本的國民性。未到日本的對日觀與來日二十年後的對日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確實是。但希望你能全麵的收集第一手的,最好是原文資料。而不是有傾向性的選擇符合自己先入觀的資料,別人寫的,翻譯的二手資料。
"...要想研究日本,不妨來日本生活一段時間..."
===
在那生活一段時間當然是個好方法,可以親身驗證一些事情,
但是,你若真正有興趣, 盡量地收集各種資料:從新聞,雜誌,書籍,與人交流...照樣可以得到很多信息的.
"一個民族的進化是很快"
但是,人民的基本個性,和它的國民性,變化是緩慢的.
如: 中國人從前就馬馬虎虎, 過了大概幾百年還是馬馬虎虎.
同意嗎?
那要看它的走向了,考慮因果關係就對了,
對上的書和文章一定是有的,像你這位才女就可以寫,不過,記住:必須照實寫!
研究文化方麵的書是沒有過時的!
因為文化都是連續性的.
中國倫理學的這一前提,日本從未接受。偉大的日本學者朝河貫一在論及中世紀兩國的這種差異時寫到:“在日本,這些觀點顯然與天皇製不相容,所以,即使作為學術理論,也從未全盤接受過”。事實上,“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倫理體係之外的德目,喪失了它在中國倫理體係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摘自《菊與刀》。
京都最古老的禪宗寺廟建仁寺是一所唐代寺廟的翻版。可惜的是對於中國人而言,要想看看漢唐中國的建築隻能去日本
......係裏最有傲氣的一位教授叫村上,和我導師合用一個實驗室。不管有無煙絲,那根泛著亮光的咖啡色煙鬥總橫叼在嘴邊,似乎要借助煙鬥裏的過濾器,拒絕吸納人世間的膚淺、庸俗和粗鄙。在整個生物係,或者說整個實驗樓,沒有第二個人使用煙鬥。我和他打過幾次招呼,但從來沒有得到過回應。想不到,有天晚上竟被他叫到辦公室喝酒聊天。在他嚴肅、深沉的表情麵前,我不敢隨意發話,隻好忍著由他先開口。他點燃煙鬥,翹著二郎腿,問我:“你來自中國的何處?”
“四川省,有四條河的地方。就是《三國演義》裏劉備和諸葛亮建立的那個蜀國。先生想必也喜歡《三國演義》吧?”
“當然,一般人都會喜歡,但男子漢要看《金瓶梅》。你說是吧?”
“那本書在中國是禁書,升鬥小民是不讓讀的。”
“為什麽?” 他有些驚奇。
“因為是黃色小說。”
他啞然失笑,隨即說道:“那麽好的書為何要禁止呢?你們中國人寫的書,外國人能讀,自己人不讓讀,真是奇怪!”
我調侃道,“表麵上禁止的書,實際上禁止的是思想啦,因為有壞點子的人很多。”
“那《矛盾論》 呢?也不讓看嗎?那可是非常有思想的!”
“不,那是毛澤東寫的哲學論文,沒人敢禁止,但也沒多少男子漢對它有興趣。村上先生,你為什麽喜歡《矛盾論》呢?”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
“作為一個研究者,最重要的特征是什麽? ”
“獨創性!”
“不錯。然而,為什麽很多人都沒有呢?”
我一時沒有答案,搪塞道:“上帝沒有賜給。”
“不對。是讀書的緣故!讀書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不具備批判性思維,哪有獨創性可言?毛澤東要解放人的思想,他的《矛盾論》就是旨在揭示事物發展的基本原理,提醒人不要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潭。毛澤東不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深邃的洞察能力,而且善於概括、總結、表達,讓普通民眾都能理解,接受其哲學思想。這是其他的領導者,尤其是日本政治家難以望其頸背的。”
看來村上表麵上的冷靜、深沉,是由其內在的遠見卓識使然。唯具有自尊、獨立和自信的品質,才能不因人廢言,集百家所長,成自家所有。如此小小的一個生物係,居然有這麽多人,既掌握了萌芽於西方的先進科技,又具有東方文明的人文素養,不能不令人起敬。再看看大小書店裏有關中國政治、文史及風土人情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一想到全日本不知有多少人對中國了如指掌,心中難免會掠過一絲憂慮。想必他們也早已熟讀《孫子兵法》,隻是不願同我分享“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罷了。
反觀我們對日本的認識就令人頗感羞愧。學者們缺乏興趣和道義去挖掘日本的國民性,因此至今沒有一本象《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那樣剖析日本人的書問世,甚至連一部詳細、客觀的中日戰爭史書也沒有。老百姓對日本的一知半解,大多都來自充斥階級仇、民族恨的抗日電影、電視或被金盾、綠壩過濾後的“安民告示”......
用這本書來解釋日本,就好像西方人以為中國人還留著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