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冷戰期間美蘇軍備競賽,蘇聯麵臨要黃油還是大炮的抉擇,好像黃油和大炮不可兼而得之,而美國軍工則占領全球軍火市場的大頭,軍工自己養活自己,沒有這個顧慮,結果,蘇聯不堪軍備競賽的負重,把經濟壓垮了,引發蘇聯解體。所以,軍工經濟是強國的頭等課題,是國際政治博弈中的大戲。
軍工不僅僅是先進武器的競賽,也是經濟的競賽,經濟要可持續發展,軍工也要可持續發展。美蘇冷戰軍備競賽,就是美國軍火可持續發展,而蘇聯軍工不可持續,最終蘇聯不敵美國。美國陷入越戰泥潭20年,從泥潭中拔出來了,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10年,結果蘇聯解體了。這就有戰爭與經濟的問題。美國對外戰爭多且不斷,都是為國際美元政治服務的。即美國發動戰爭是為了美國的全球經濟服務的,軍火投入對美國經濟有產出,蘇聯軍火是脫離自身經濟循環從經濟體內抽血變成軍火消費,固此蘇聯有黃油和大炮的選擇命題,而美國沒有。即美國的軍工投入對於整體經濟而言是有收益的,而蘇聯對軍工投入對於蘇聯整體經濟是一種消耗,所以,美國以軍備競賽打敗了蘇聯。
軍工與經濟的關係,在二戰前是經濟為主,軍工為副。大國競爭,首先是競爭經濟,經濟強則國強,經濟強則軍火強,經濟為先,軍火為後。兩次世界大戰,軍工與經濟的關係是“民轉軍”模式,即工業能力和平時代都是民用的,一旦戰爭爆發,這民用工業力量大量轉為生產武器,拖拉機廠生產坦克,船廠生產軍艦,飛機廠生產戰鬥機。戰爭期間競爭生產新武器,如原子彈就是美國和德國競爭,結果美國先生產出來,美國用原子彈結束了遠東反法西斯戰爭。二戰以後,軍工和經濟的關係就倒過來了,軍工強則技術強,技術強則經濟強。軍工與經濟的關係二戰後變為“軍轉民”模式,先有軍工技術,再把軍工技術轉為民用。二戰後經濟大規模技術轉型基本是“軍轉民”模式。比如計算機技術,實際上是二戰破譯敵方電報密碼發展的技術,如今計算機應用到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網絡技術也是美國軍事通訊研究的課題,結果轉民用變成網絡經濟。
技術在經濟中的研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市場需求模式,即市場有需求,然後尋找技術開發新技術滿足市場需求,如今天的替代能源版塊,基本是市場需求推動的技術研發。另一種是先有技術,然後創造市場。比如網絡經濟和計算機技術,是前有技術,然後開拓新市場。計算機和網絡改變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模式,就是因為技術在先然後開拓新市場的結果。這是很明顯的事情,原本這些技術就不是為了生活日用品的消費市場研究開發的,原本這些技術就是為了軍事目的而研發的,研發出來以後,再去找市場,這是“軍轉民”模式的必然結果。
中國今天講經濟轉型,講自主創新,然而,沒有技術儲備的自主創新就是無米之炊,而技術儲備的積累在於軍工研發的投入。中國要技術領先,不能盯著人家已有的先進技術去追趕,盯著別人已經有的技術去追趕隻能永遠在別人後邊,永遠落後於別人。今天中國技術創新,要軍工做龍頭,軍工研發投入要大,要認清二戰後軍工對經濟發展的領頭作用。軍工研發在前,經濟發展在後。這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軍轉民”機製,用軍工技術創造新的消費領域,開創新市場。隻有這樣,才能在麵對日本軍國主義複活的今天不至於重蹈蘇聯要大炮不要黃油的覆轍。隻有這樣,才能打破歐美對中國的技術封鎖,自成一套技術體係。
中國隻要做到兩點就不拍和任何人軍備競賽:1)要做好軍用技術的解密工作,及時,適時市場化;2)電腦記錄所有試驗數據,可以檢索,查詢,以免重複投入,低水平循環。 中國的人工和資源都很便宜,怕誰呀?
那種國家推出科研才能趕上美國的觀點,是毒藥。